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日頭赤焱焱,小心中暑危機,吃冰其實無法解暑,喝茶最養生!

台灣夏季天氣炎熱,氣溫經常超過30度,「中暑」是最需要小心的熱傷害,各個年齡層都可能會發生,如果沒有及時妥善的處理,很可能會產生危及生命的情況!
日頭赤焱焱,小心中暑危機,吃冰其實無法解暑,喝茶最養生!

 

中暑分兩種,傳統型與運動型

什麼是「中暑」?當人體吸收或產生過多熱量,卻無法有效散熱,就造成組織細胞傷害,甚至器官失去正常功能。「中暑」可以分成2類:

1.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慢性病病史的年長族群 + 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

經常發生在有慢性病病史的年長族群,大多數在暴露於高溫環境中數天後產生,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

2.運動型/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勞力工作者或激烈運動年輕人 + 濕熱環境

經常發生在濕熱環境中工作的勞力工作者、以及從事激烈運動的健康年輕人,高強度的勞力工作和激烈運動會造成內生性的產熱增加,再加上濕熱環境阻礙散熱。

 

 

中暑會有哪些症狀?

初期出現熱衰竭(heat exhaustion)症狀,頭暈、噁心、嘔吐、大量出汗、無力倦怠、臉色蒼白、心跳加快、腹瀉、視力模糊。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進展為中暑,出現意識不清,體溫超過40°C(肛溫40°C、耳溫39.5°C、腋溫39°C)、呼吸困難、甚至昏迷。

傳統型中暑的病人皮膚乾燥無汗高溫,運動型/勞動型中暑的病人則是持續出汗且高溫。中暑若沒有及時治療,很可能會危及生命,引發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

 

中暑了別慌,請你這樣做

出現熱衰竭症狀時,將患者移動到陰涼處躺下休息,移除鞋子襪子和不必要的衣物裝備增加散熱,補充充足水分,如果已經出現中暑症狀則撥打119並在等待救援時先給予冷卻降溫。

冷卻降溫可以用冷水擦拭皮膚,加上風扇散熱,並且在頸部、腋下、鼠蹊部放置冰袋幫助中心體溫下降。不建議大量酒精擦拭皮膚,容易造成異丙醇經皮吸收中毒。

 

想要避免中暑,請你這樣做

年長者外出時以透氣的淺色衣物為主,增加散熱,並且選擇有遮蔽的騎樓等較為陰涼的路徑,同時佩戴遮陽帽、陽傘、太陽眼鏡。

從事戶外活動選擇在清晨或黃昏後,盡量避免長時間在溼熱的環境中勞動和進行激烈運動,規律休息和隨時補充水分。

夏季飲食可以適量攝取瓜果類,包含冬瓜、苦瓜、絲瓜、西瓜等,利水清暑的甜品,包含綠豆湯、紅豆湯、薏仁湯等。

吃冰無法解暑,反而會造成身體散熱不易,可以選擇下列茶飲:

西洋蔘益氣消暑茶

1.配方:西洋蔘1錢、荷葉0.5錢、菊花0.5錢。

2.飲用方式:將藥材放入茶壺或保溫杯中,加熱開水(300~400c.c.)沖泡即可。

3.注意:夏季可每天飲用,胃腸虛弱者,熱開水沖泡藥材後將菊花取出,以免過於寒涼。

 

 

撰文/郭家榕 醫師

圖片來源/馬光醫療網、Photo-Ac

 

 

郭家榕 醫師

現職

  • 光華馬光中醫診所

學經歷

  • 台灣中醫醫學會會員

  • 中醫內科醫學會永久會員

  • 雷射針灸專家醫師

  • 中華肌內效協會C級認證

  • 北京南京浙江中醫藥大學 學術交流

  • 義大醫院西醫見習醫師

  •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

  •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