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可說是最重要的男性器官,如果一旦發現摸不到男寶寶的睪丸,就可能是所謂的「隱睪症」,父母們可要多加注意。曾有小兒科醫師表示,在門診發現一歲六個月的小男生,左側睪丸並未在陰囊裡,最後確診為隱睪症,所幸及時接受睪丸固定外科手術,不僅傷口小很快就復原,也把小男生未來的生育能力搶救回來。
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戴季珊指出,胎兒時期的生殖系統約7、8週開始發育,自孕期28週起,男寶寶位於後腹壁的睪丸開始受到睪丸引帶的牽引與下拉,最後經腹股溝管進入陰囊內。
由於睪丸下降與賀爾蒙、軟組織機械牽引、神經訊息傳導有關,因此在這段時間的干擾因素都可能跟隱睪症有關,確切成因目前仍不明。戴季珊說,由於睪丸下降約發生在妊娠7、8個月,因此早產男嬰的發生率約有30%,其中多為單側,約10%為雙側隱睪症。然而罹患隱睪症的男嬰在出生後的四個月內,睪丸是有可能繼續下降至陰囊,當滿一歲時,約有70%男寶寶的睪丸已自行降至陰囊。
隱睪症的診斷主要是透過觀察與觸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指出,一般隱睪症多半會在新生兒中發現,或是父母在幫小男生換尿布時發現,極少部分則是在小學入學時的健檢揪出。
戴定恩說,一般針對隱睪症會先以理學觸診確認有無睪丸,如果摸不到也不代表沒有,醫師會進一步以超音波、甚至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即使透過這些檢查有找到睪丸蹤跡,最後仍會以手術方式確認。
延伸閱讀:寶寶異常怎麼知道?孕期胎兒求救7大訊號!
戴定恩指出,睪丸固定手術非常簡單,利用簡單醫材即可永久固定,傷口約一到兩週即可癒合,幾乎不用太多護理照顧。不過術後必須追蹤兩側睪丸的大小與對稱,因有研究顯示,隱睪症可能會提升睪丸癌的機率,因此建議即使接受完手術,也要像乳房自我檢查一樣,在洗澡時陰囊較為鬆弛的狀態下,自我檢查睪丸大小與有無硬塊發生。
睪丸固定術也可能產生部分後遺症,例如精液品質較差,若是雙側隱睪,不孕症機率可能達二分之一,不過透過現在生殖技術的進展,多半可以解決懷孕生子問題。
戴定恩說,一般新生兒若出現隱睪症,多半會在數週或是數月內降至陰囊,若拖過一年,睪丸自己下降的機率將降到1%,另外臨床上也常見伸縮性睪丸,是因為提睪肌作用力太強將睪丸拉到高位,導致無法在陰囊摸到,這類隱睪症其實不用開刀。
戴定恩表示,研究顯示,若未治療隱睪症將造成睪丸發育不良、男性不孕症、睪丸癌化、睪丸扭轉與心理陰影,一般最慢應在一歲前將睪丸降至陰囊,否則將因為溫度過高造成睪丸組織受損,目前建議隱睪症開刀時間最好在一歲前後,絕對不能拖超過兩歲。
戴季珊也說,研究顯示,隱睪症未及時治療,會影響男性的生育率;同時隱睪症患者罹患生殖細胞瘤的機會較正常男性高三到四倍,大約1/80的單側隱睪症患者與1/40-50的雙側隱睪症患者可能罹癌。
戴季珊提醒,睪丸是男性非常重要的生殖系統組織,家長在幫小男生換尿布時可以多加注意,如果無法確定睪丸有無在陰囊內,可以在就醫時請醫師幫忙觸診,同時若發現是隱睪症,也千萬要依照醫師建議追蹤,避免影響未來生機。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照片來源/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