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9成家長體罰後感到後悔! 不打不罵如何正向教養?

「只是輕輕打應該沒關係。」「完全不體罰不會太理想嗎?」體罰至今仍存在模糊地帶,原因在於曾經歷過棍棒教育的家長認為並沒有對自己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面對孩子的牛脾氣,難免會祭出自認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調查結果卻顯示,體罰不止無效,還會造成負面影響,更有近9成家長會在事後感到後悔,修補親子關係。
9成家長體罰後感到後悔! 不打不罵如何正向教養?

 

「我長大後絕對要當個不打小孩的父母。」相信不少人小時候被打都曾經這樣暗想過。但育兒是一項困難又令人筋疲力盡的工作,曾經的豪言壯志,在撒潑哭鬧的孩子面前真的會灰飛煙滅。「偶爾打一下沒關係。」、「不打根本不知道怕。」根據兒盟調查,目前仍有6成以上的家長用體罰、言語暴力管教小孩,包括曾用暴力威脅、在公共場合大聲斥責、貶損管教等。

 

近半不贊成零暴力管教 社會仍有體罰必要、有效、無害迷思

兒福聯盟近日舉行「橘絲帶-愛孩子零暴力行動」記者會,並說明持續發起活動的目的在於兒虐的首要原因一直是不當管教,更公佈一系列調查結果,希望翻轉民眾對「體罰」的迷思,給予孩子零暴力的成長環境。其中網路調查顯示,雖然家長經常體罰小孩的比例不高,但仍有不少人認為適度體罰是必要的。有3成以上的家長同意體罰是養育過程中必要的手段,約2成民眾認為體罰是有效的,尤其有24.7%的人認為「許多人都是被體罰長大的,並沒有明顯的不良後果」,覺得體罰不會造成傷害。而家長對於體罰的迷思程度愈高,使用體罰的頻率也就愈高。

延伸閱讀體罰有效也影響深遠,但不體罰父母能怎麼管教小孩?

 

破解迷思!體罰不只無效,更產生一連串負面影響

暴力能迅速令人屈服,但卻不是令孩子信服的方式,尤其打罵根本沒辦法讓嬰幼兒將體罰與犯錯聯繫起來,只會記得被打的痛苦。試著回想我們童年被打的經驗,口頭認錯的當下內心有產生認同嗎?美國兒科學會說明,體罰和嚴厲辱罵可能會在短期內讓孩子感到恐懼、認錯,長遠來看卻不會改善行為,甚至可能導致攻擊性的行為。

兒盟過去的研究也發現當家長用暴力讓孩子聽從,孩子內心會產生諸如憤怒、不服氣、不認同、想反抗等負向反應,且還會讓孩子感覺自尊被貶損、降低快樂感、影響親子和人際關係,甚至是對暴力認同度更高。因為他們從小就被父母示範了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

體罰不僅造成負面影響,還損害親子關係。

 

體罰≠管教!不打不罵可以怎麼管教?

大量的研究結果都表明,體罰和各種負面結果之間存在聯繫。但在華人傳統社會中,禁止體罰仍舊存在爭議。究其根本在於找不到比體罰更有效的管教方式,當孩子接觸或進行危險事項;當嬰幼兒怎麼講都講不聽時,似乎體罰就是最有效的嚇阻方式。「痛了就知道怕了。」面對講不聽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用他能理解的方式管教他。比如1歲以下的嬰幼兒就不適用隔離角(Time-Out)或給予後果等做法,可以嘗試抱到其他地方、分散他的注意力;又或者面對2~3歲的幼兒,用太長、複雜的句子說道理他們也聽不懂,必須簡短說明。孩子的大腦還未發育完全,要求他們理性、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切實際。

以下也提供家長一些替代的管教方式作為參考:

1. 給出適當的選擇

面對進入「不要」時期的兩歲兒,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話語權,但一定要在自己許可的範圍內,一般給兩個選擇會更方便執行。例如:「你想先做什麼?刷牙還是穿睡衣?」而不是問孩子:「你想先做什麼?」

2. 取消孩子的特權

適當剝奪他的特權。例如:取消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可能比體罰能給孩子更大的震撼。但一定要先堅定地解釋這是不遵守行為的後果再執行,不能暴力地強硬奪走孩子的玩具,也要明確告知何時可以恢復權利。

3. 將後果與行為聯繫起來

合乎邏輯的結果溝通非常重要,唯有將錯誤行為與後果聯繫起來,才能讓孩子吸取教訓。比如孩子一直故意丟掉餅乾,就沒收零食,讓他們知道浪費食物的後果。

4. 合適的限制與鼓勵

2歲時孩子開始能聽懂簡單的指令,3歲能聽懂較簡單的故事。當孩子逐漸表現出理解能力時,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你的要求,設定可執行的限制和期望。可以先告訴孩子:「每次玩完要把玩具放回箱子裡。」當他們表現良好的時候,一定要適時關注並鼓勵,讓他意識到哪些行為是更好的。

Tips. 教養的規則必須前後一致,不要心情好、覺得可愛就不計較喔!

5. 隔離法(Time Out)

針對某些特定情境可以用隔離法(Time Out),如:小朋友因為情緒激動而打人(不管高興或憤怒)。這時候如果體罰,難免會給他們一種「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打我,我不可以打別人」的感覺。先用冷靜與精簡的言語提醒他們做錯什麼,並帶到家裡的冷靜角,幫助孩子辨認情緒、也讓你和孩子都平靜下來,再進行溝通。當孩子從特定情境中抽離,他們可以學習怎麼自我調節、並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

Tips. 隔離法不是把孩子關起來,最好讓孩子在看得見你的地方進行,陪著他冷靜。

延伸閱讀:要搞懂「講不聽」的孩子,先了解他為什麼不聽!0~3歲這樣教

 

換位思考!那對夫妻的溝通教養法

不過教養畢竟是令人筋疲力盡的事,睡眠不足、經濟與工作的壓力都有可能讓父母碰上小小的錯誤就「牙起來」。受兒盟邀約體驗VR沉浸式影片「換位選擇」的「那對夫妻」爸爸Kim京燁和女兒妮妮也分享妮妮小時候如果爬高處或做危險的事情都會讓夫妻倆感到生氣,但Kim和Nico都會選擇用溝通的方式教養。

「每個人都當過孩子。」Kim直言自己也曾經被打過,因此更明白體罰是沒用的,反而是溝通和身教更能獲得孩子的理解和認同。他也坦承自己也有情緒比較高昂的時候,這時他都會先抽離當下的情境,到外面冷靜好情緒,換位思考地同理孩子後,再和妮妮溝通、和解。

在要求孩子學會控制自己之前,爸媽也要示範控制情緒的方式。如果真的覺得沒辦法控制情緒,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不妨抽離現場、放緩呼吸,從1默數到10,或者去洗個澡等都可以有效地冷靜下來。

(兒盟橘絲帶兒保運動愛心大使 Kim&妮妮,照片提供/兒福聯盟)

 

9成父母體罰後感後悔!尊重孩子才能避免陷入愧疚循環

打孩子會受到公婆的阻攔、鄰居的不解,難道家長是因為不夠愛孩子才會打孩子嗎?其實並不是的,有時候反而是愛之深、責之切,出發點不外乎是希望孩子達到理想中的樣子,想讓孩子過得更好。在兒盟的調查中,也可以看到約有9成(90.9%)的家長表示體罰後對孩子感到後悔與虧欠,並希望進一步與孩子和解。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份子,你可以勇敢地和孩子道歉、擁抱、和孩子開啟親子對談等。這樣的示範反而能讓孩子學會反思、道歉、尋找解決之道喔!

正如藥用多了效果會不如從前,體罰或是關係的修復也是這個道理。為了避免陷入體罰——後悔——虧欠——和好的無限循環,家長還是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以及體罰可能造成的傷害,並嘗試停止體罰。儘管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復刻父母的教養方法,但要提醒自己教養孩子不是控制小孩,而是教他們控制自己。每個孩子都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如果我們不會用同等的方式對待其他成年人,就也要公平地尊重孩子。掙脫原生家庭、社會的教養刻板印象是養育路上的重重關卡,也祝福爸媽們都能從中學會與孩子合作、與情緒和解。

延伸閱讀不能對成人做的事,也不該對孩子這麼做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Verywell Family美國兒科學會kinderland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