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 LINE、WhatsApp、Messenger、IG、還是簡訊,透過網路、電信的簡短文字聯繫與溝通愈來愈頻繁。進入暑假,孩子可能又比平時用更多簡訊跟朋友聯絡、聊天。
美國伊利諾州的中學英文老師施朗格(Alexander Slagg)在教育媒體 eSchool News 撰文,擔心學生的「簡訊病」(Texting Sickness)會愈來愈嚴重。
「簡訊病」是施朗格跟其他英文老師聊天時發明的玩笑,但這個玩笑貼切的形容他們所見、且擔心的現象。他們認為孩子愈早開始使用任何平台、形式的簡訊,就愈會傷害基本的寫作能力。
眼下所見,他們的學生在功課或作文中,已經廣泛的出現這些症狀:句子的第一個字母忘了用大寫、用幾個字母或符號代替某些文字與意思、沒有用標點符號或用錯的標點符號表達意思、句子寫得不完整⋯⋯這些跟用簡訊溝通一樣的模式,就這麼移植到了作業、正式寫作中。
而且簡訊病的年齡正在往下位移。施朗格的文章指出,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美國的孩子平均在十一歲半、五或六年級時開始擁有手機。接著,在個別與群體溝通,簡訊就占用了超過合理與想像的時間,也主宰了他們的寫作跟思維模式。到了八年級,簡訊病已經非常普遍,扼殺了寫作能力。
簡訊病的成因不難理解。人們用本來設計用來拿取東西的手指頭在螢幕上打字,但這手指頭的粗細在小小的螢幕上選小小的字、甚至還要切換字體與功能並不容易。於是,為了更快表達、完成任務,人們自然而然的簡化選字、用字,愈打愈短愈簡略,為了省時省事,也省出了其他問題。
首先是這種打字方法不舒服,也連帶的給予孩子負面、不舒服的認知流程,希望趕快打完,要用最快、最簡單的溝通捷徑。除了簡略的用字跟文法、形式錯誤,這還會導致溝通時缺乏情緒與完整表達。
例如,有人用「K」代替「OK」。但其實光是用簡單的「OK」,就已經很有問題。因為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OK」可能代表很乾脆的同意,也可能代表還可以或勉強接受,有時甚至略有懷疑或不以為然的意味。但當孩子在簡訊中出現 OK 時,對方其實不見得了解他究竟要表達什麼樣的情緒,而這個縮寫簡詞也不適合出現在正式的文字中。
此外,在手機或電腦打字時,多半出現自動選字、建議字、自動糾正的功能。使用久了以後,人們也會自然的依賴這些人工智慧,而對字形辨認、拼字、詞意、怎麼寫某些字、完整的句子結構生疏或混淆。
簡訊的簡短溝通也會使人的注意力零碎化,容易分心,在需要靜下來時難以好好的組織字詞與結構,寫出長文與論述。
施朗格因此提醒家長跟老師們,應該重視簡訊對孩子的影響,並且在生活、或是教學中提醒孩子。
例如,大人其實可以在平時跟孩子用簡訊往來時,就提醒孩子在其中發生的錯誤,降低用簡訊溝通的頻率,或以身作則好好的使用完整且正確的詞句寫簡訊。老師也可以在一些課堂活動中融入簡訊,藉此發現與提醒學生在簡訊上的錯誤,並多準備讓孩子發揮文字運用的長段落寫作與思考活動。
延伸閱讀:孩子好愛滑TikTok、IG、打電動!為什麼3C這麼容易上癮?成癮有救嗎?家長的正向陪伴原來有這樣的功效 feat. 黃之盈心理師|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