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疼愛有法!5招幫助高需求孩子戰勝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在嬰兒跟學步期,也就是 6 個月到 1 歲之間發展階段中是很正常的行為,學齡前兒童也常見,但通常在 3 歲以後分離焦慮的狀況會逐漸緩解。在部分的學齡前兒童,會發展成影響到日常、校園生活或出現恐慌發作,而被醫療團隊診斷為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通常較少見於青少年或成人。
疼愛有法!5招幫助高需求孩子戰勝分離焦慮

 

兒童常見的表現症狀是對於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感到極大的壓力與沮喪感,經常擔心照顧者會被綁架或是生病等可能造成分離的情景,逐漸會有不想離開家裡、自己獨睡及夢魘的狀況,或是開始出現一些抱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症狀,以避免分離的狀況。如果已經累積發展到會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可能就需要尋求醫療或心理諮詢的協助,因為分離焦慮症是不會自己消失的,或者可能在成年期間發展成其他種類的焦慮症。

 

分離焦慮是反映幼小兒童生存的本能

在幼兒時期,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對於孩子的需求有正面且穩定的反應及關照,可以幫助孩子日後有正面的模板去看待外在世界跟自己。通常會有分離焦慮的行為出現是反映幼小兒童生存的本能,他們需要主要照顧者的保護跟照料。

心理學家 Blandin 及同事在 1994 年發現幼兒期間所建立的依附關係:

  • 安全感(security)型
  • 焦慮矛盾(anxious-ambivalent)型
  • 焦慮逃避(anxious-avoidant)型
  • 混亂(isorganized)型

這四種依附類型當中,焦慮矛盾型的依附關係與日後發展分離焦慮症有強相關。

 

照顧者不一致的態度會加重孩子的焦慮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主要表現出來是不一致的照顧態度,也就是說照顧者有時候表現出非常關愛,對於孩子的需求能夠盡快地迎合,但有時候又表現出冷漠、拒絕甚至是懲罰的態度,使得孩子覺得照顧者的照顧行為是無法預測的。可以想見,當我們成人遇到這樣變化多端的人,也會感到很不安,但在真誠一致的朋友身邊會感到安心,真摯不代表他都不會生氣,代表著你知道這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生氣,很好預測。

長期下來,孩子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獲得照顧者的關愛,會感到毛躁跟極度的衝突感,有時候有關愛,他會很開心,但有時看到照顧者冷漠的樣貌,孩子會感到迷惑,對於照顧者無法信任卻又渴望被關愛的情況下,因此出現了極度黏人的狀況。

焦慮矛盾型依附的照顧者通常是面對孩子的需要缺乏一致及可預測的表現方式,而且他們通常比較在意自己的需求,在孩子眼裡他是不可被依賴的對象,給孩子的愛像洗三溫暖一樣,一下冷一下熱,孩子感受到矛盾,來自於對照顧者又愛又恨。

 

5招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因此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以下根據心理學家 Brown 與 Elliott 在 2016 年的研究有 5 點可以參考。

  1. 讓孩子感到安全(safe):確保孩子的安全、保暖、餵食,讓孩子知道他是被充分照顧的。
  2. 讓孩子覺得被看見(seen)與認知(known):孩子小的時候會哭,就是他們唯一能表達的語言,因此照顧者能夠透過孩子發出的聲音分辨他的需求,這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發出來的訊號,是能夠有回應的。
  3. 讓孩子是被安撫的(comforted):在面對孩子的不舒服時,需要照顧者表現出開放、溫暖且歡迎的態度,而不是嫌棄或不耐煩的樣子,其實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不要覺得孩子哭鬧是故意的」,如此一來,便可以改為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的狀況,而非覺得孩子是來找你碴的。
  4. 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珍視的(valued):照顧者可以單純對孩子的存在表現出幸福與以他為榮的感受。
  5. 孩子覺得在追求最好的自己是被支持(supported):相信孩子的能力,並在他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距離守護著,讓他可以安心地探索世界。

用剛剛好的強度及一致性去關懷及教導孩子,不過度地迎合,也不過度地爆氣,讓孩子在可預測的情境下,能知如何安其手足,也讓家長的情緒調節在一個穩定的幅度中,如此親子的關係也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默契跟信任。

 

撰文/森林媽媽cozy vibe

圖片/PHOTO-AC

 

*本文轉載自 森林媽媽cozy vibe 部落格,非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