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提醒我們: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對外界誘惑與菸草行銷更為敏感,家長與學校應特別提高警覺,共同守護孩子遠離菸害。
電子菸和加熱菸受到青少年的喜愛,認為它「不臭」、「較不易上癮」、「較健康」,但其實對健康還是有很大的危害,這些產品都含有尼古丁,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情緒調節和記憶力都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成年人還因為受到菸商廣告的誤導,誤以為電子菸可以幫助戒斷傳統香菸,但經研究顯示,電子菸並無任何幫助戒菸的效果。
項目 |
一般紙菸(傳統香菸) |
電子菸(E-cigarettes) |
使用方式 |
點燃燃燒菸草後吸入煙霧 |
加熱煙油(含尼古丁)產生氣霧供吸入 |
產生物質 |
煙霧,含焦油、一氧化碳、重金屬等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 |
氣霧,含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香料,仍含有害物質 |
是否含尼古丁 |
大多含(具有強烈成癮性) |
多數含尼古丁(部分標示無尼古丁但仍驗出有) |
有無煙臭味 |
有明顯菸臭味 |
無菸臭味,但可能有香味(水果、薄荷等)掩蓋 |
吸入方式 |
吸入燃燒後產生的煙霧 |
吸入加熱後產生的氣霧 |
是否違法 |
合法販售但受嚴格菸害防制法規管制 |
台灣全面禁止製造、販售、使用(違法) |
對健康影響 |
已證實引起多種疾病(肺癌、心血管、慢性肺病等) |
雖標榜「危害較低」,但仍可能傷害呼吸道、腦部發育等,無助戒菸 |
抽菸的人容易出現頭痛、焦慮、失眠等症狀,這些都是屬於菸癮發作時的戒斷症狀,尤其青少年又比大人成癮速度快,一旦上癮,也會引發情緒不好、躁動、注意力不能集中等,會被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困擾,但其實是菸癮作祟。
國健署統計國中生使用電子菸大約3.2%、高中職生為6.2%,雖然看起來數據不高且比往年有下降,但是因為本身不能買,所以極易從非法管道取得,《菸害防制法》已全面禁止電子菸和加熱菸的製造、輸入、販售、供應以及廣告,違者最高可處25萬元的罰緩,使用類菸品者,則要罰緩2千~1萬元,家長要特別留心孩子的可疑行為。
1.不明的裝置─孩子書包、床鋪、衣櫃、身上藏有不明用途的電子產品或充電器(電子煙)、金屬線圈(電子煙組件)、裝不明液體瓶罐(煙油瓶)或液體匣(煙彈)。
2.不明的氣味─孩子房內、衣物及身上有他們難以解釋的甜味及水果味。
3.不明的花費─孩子零用錢或打工收入消耗快速,或有不明用途的網購。
4.驟變的行為─孩子情緒及行為發生變化、或頻感頭痛噁心(電子煙油的尼古丁會影響大腦系統導致行為衝動、學習困難、暴躁易怒、焦慮不安、情緒起伏…等)。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顛覆、證明自己已長大,又加上媒體、戲劇、偶像文化的影響,吸菸行為和形象跟成熟、酷帥、壓力釋放等劃上等號,所以很多青少年在和同儕相處時,想要證明融入、認同或是凸顯自我風格時,會不自覺掉入菸害的陷阱,但吸菸猶如慢性吸毒,一旦成癮,就很難戒斷,不僅影響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關係也會變得緊張。
國民健康署指出,許多現實生活中的菸癮者並非「甘願吸菸」,而是長期處於「被迫依賴」的無奈,當他們面對情緒低落或生活壓力時,往往只能仰賴一口菸來短暫緩解情緒,但隨著公共場所的禁菸政策越來越嚴格,他們經常找不到合適的吸菸空間,即使在自家或戶外,也因煙味擴散、鄰居投訴或家人反感而備感壓力。
有些人明知吸菸傷身,也想過戒斷,卻深陷尼古丁的牢籠而難以擺脫,更令人憂心的是,二手與三手菸的殘留也會波及家人健康,導致家庭衝突與親子疏離。
因此,青少年最聰明的選擇,就是從一開始就不吸第一口菸,當你學會辨識吸菸背後的誤導,不被外界標籤牽著走,就能看清:吸菸不是酷,不吸才是真正的自信與勇氣,在團體中保持自己的立場、勇敢說不,才是真正成熟的表現,也是守護健康與未來最堅定的決定。
為了讓青少年更有自信地面對菸品誘惑,國民健康署提供四個簡單又實用的拒菸方法:
1.策劃無菸聚會:邀約朋友在禁菸場所聚會,如電影院、咖啡廳、博物館等,從源頭減少誘惑。
2.建立拒菸同盟: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約定不吸菸,互相支持、幫助對方脫困。
3.預設婉拒理由:例如「我氣管不好會咳嗽」、「我媽聞到菸味會生氣」、「我不想讓菸味沾衣服」等,既自然又具體。
3.堅定表明立場:清楚表達「我不吸菸,因為對健康不好」,真正的朋友會尊重你的選擇,而非勉強你跟隨。
一起守護孩子,打造無菸未來,國民健康署提供多元戒菸服務,包括:
免費戒菸專線 0800-636363,有專業諮商人員協助。
全台約2,700家戒菸服務據點(醫院、診所、藥局、衛生所)可提供戒菸藥物與行為治療。
民眾發現非法販售電子煙或違規使用行為,也可撥打 0800-531531 進行檢舉。
暑假是學生們擺脫課業壓力的自由時光,但同時也是很多備考生壓力最大的時間,不管是休閒時光還是要紓解壓力,吸煙都不是正確的選擇,從拒絕第一口菸開始,累積未來的健康。
撰文/王佳琦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