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近幾年抖音、YouTube Shorts 等短影音平台是以快速變換、高強度感官刺激來吸引注意,讓大腦養成一種快速搜尋刺激的模式。而一項針對年輕成人的2025年的中國腦影像新研究顯示初步證據,短影音也可能造成成癮!
「短影音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可以從以下神經心理學假說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機制 — —
大腦的獎賞系統(特別是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在成癮行為中扮演關鍵角色。當人們接觸到令人愉悅的刺激,在腹側被蓋區到腹側被蓋區之間,多巴胺(dopamine)相關神經路徑活化,引發快感與動機 。成癮物質與行為(如毒品、酒精、賭博、3C成癮)會強化這條路徑,釋放遠高於日常刺激的多巴胺。長期重複刺激會導致神經適應(neuroadaptation)。
這也俗稱多巴胺疲勞,形成「越來越需要、但越來越沒感覺」的惡性循環。
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大腦正處於神經可塑性高峰期,主責理智和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皮質尚未成熟。長期暴露於碎片化、即時回饋的刺激會把不健康的資訊處理習慣,「刻」到神經網絡中,取代原本應該建立的「#延遲滿足」、「#深度學習」的迴路,影響心理習慣。
正所謂用進廢退,習慣了短時間的立即回饋,就無法忍受長時間的耐心努力。
雖然成癮者可能意識到長期沉迷的負面後果(例如浪費時間和注意力下降),但即時滿足的強大動力,往往使理性目標難以主導他們的行動。成癮者在 #即時滿足 和長期目標之間存在衝突,因此成癮者難以守時、執行中長期計劃。用通俗語言可以說,成癮者變得只看近不看遠 。
建議設定每日使用上限(如:只用IG一到兩小時),並堅持生活中的「無螢幕時段」,例如走路步行時、睡前一小時、或家庭共餐時間,讓大腦從高刺激環境中喘息,數位排毒。
其次,培養正念練習、長時間閱讀書本、聆聽音樂(以整張專輯為佳)、花時間好好繪圖、固定運動。這些非3C的長時間習慣,能夠引導大腦回到內在節奏的活動,是對抗即時滿足依賴的重要方式。
此外,最該注意的,是 3C 使用是否影響到基本生活支柱:睡眠、運動與家庭人與人的連結。若滑手機平板壓縮了睡眠時間,減少了健康的身體活動,或破壞了親密關係的互動,就可能讓心理韌性 逐漸下滑。健康的數位生活,應當是為人所用,而非被人所困。
參考文獻:
1.Zhang, S., & Li, S. (2025). How short video addiction affects risk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fNIRS technolog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9, 1542271. https://doi.org/10.3389/fnhum.2025.1542271
2.Nagata, J. M., Al-Shoaibi, A. A. A., Leong, A. W., Zamora, G., Testa, A., Ganson, K. T., & Baker, F. C. (2024). Screen time and mental health: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BCD) Study. BMC public health, 24(1), 2686.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4-20102-x
撰文/陳長聖醫師
新聞畫面/TVBS NEWS
文章來源/陳長聖醫師部落格
圖片來源/photo-ac
現職:臺安醫院兒童心智科、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注意力不足/過動、青少年心理議題、憂鬱、焦慮、創傷、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薩提爾取向心理治療/諮商
經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北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私立康寧大學駐校諮詢精神科醫師臺北市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精神衛教服務諮詢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兼任主治醫師、長庚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