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的幼兒無法獨立行動,必須倚賴養育、陪伴他的成人,這是家長掌握最大決定權和影響力的階段,也是建立父母理想中的親子互動模式最重要的時期。
梁旅珠認為,孩子或許有天生的氣質和個性,但絕對沒有天生的觀念和習慣,因此教養的目標應該放在良好觀念和習慣的養成,這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引導、鼓勵、制止或責罰來達成。而目前父母教養的最大問題與迷思在於:「對小小孩,過於尊重、放任,沒有教規矩、是非;當孩子大了,表現不符期待,又把青少年當小小孩般責罵,自然引起親子衝突。」
親子間每個看似單一的事件,背後其實都是多年互動累積的結果。別小看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小事」或「狀況」,那都是父母為孩子建立核心價值、導正觀念、行為的好機會。在《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一書裡,作者蒐集了許多台灣父母對教養的焦慮與苦惱,化成一篇篇心急的提問,我們且看梁旅珠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吧!
Q1:媽媽兇,會不會造成孩子沒自信?
我的女兒今年4歲半,個性活潑、好動。在嚴格管教生活習慣及長時間陪伴幼兒的情況下,該如何拿捏孩子的哪些情緒反應,該管教、該糾正?哪些情緒反應,可以接受、不處理呢?如何可以避免因嚴格管教,造成孩子的反彈及親子衝突或陽奉陰違的情形?媽媽很兇,會不會造成孩子個性內縮、沒自信?
A:
很多人以為媽媽要兇、要嚴格,就是得整天板著一張臉,或講話兇巴巴,其實並不是這樣。我所謂的「兇」,或許應該說是一種在教養上,策略性採取的態度,並不是像刻板印象中的軍人父親一樣,總是嚴厲又不苟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