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入體制內還是走出體制外的教育系統,在人生道路上孩子總有一天會碰到「分數」,即便打定主意將來要出國念書,多數國外大學是根據中學時期的在校成績作為申請入學的參考標準,於是,孩子很難不去面對分數這一件事。
親職教養作家彭菊仙老師指出,在此狀態之下,有些眼中只有分數的爸媽,為了孩子能夠拿取好的分數,便要孩子放棄、犧牲一切,特別是到了中學以後,這種現象就會更明顯──只要把時間用來讀書拿分數,原本的興趣喜好都先放到一邊。
如此地為分數而奮戰,猶如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正因為爸媽的所有心力都放在孩子的分數上,一旦孩子並未達到自己的預期,不僅爸媽本身感覺失落,連帶著孩子也會覺得達不到父母的期待而產生一股愧疚感。
還沒開始奮戰就投降了!
處於眼裡只有分數的情況之下,倘若孩子沒有達到爸媽的期望,父母的焦慮感必然升高,孩子也會出現心理學上的「習得無助感」,也就是孩子知道自己無法達到這個標準,在尚未開始奮鬥之前,就失去奮戰的動力,雙手舉高高地放棄了。
雖然沒有辦法不面對考試制度,但將所有力氣都用於贏取分數之上,藉以訓練考試技巧,對於人生的受益是有限的!彭菊仙老師表示,考試技巧只是取得一張入場門票,實在不值得投注所有心力於考試,而犧牲興趣及非認知能力訓練的提升。
非認知能力才是幸福關鍵
彭菊仙老師認為,孩子的溝通、協調、領導、合作、策劃、執行…等非認知能力,這些能力在未來脫離學校生活,於職場或人生之中,才是決定生存幸福與否的重要能力!這也是許多校園的常勝軍到了職場上常常會摔上好幾跤的原因,因為在學生時代只側重學業成績的提升,而缺乏非認知能力的磨練。
雖然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比分數還要重要的事情,但也不代表分數不重要,分數仍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