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孩子的專注力之前,請您思考以下的問題:
(每選擇一個得1分,總分大於3分以上者即代表需修正您的教養方式囉!)
1.陪伴須「交心」,身心靈都須互動交流,而非只有肉體的陪伴(例如寶寶玩玩具時,爸爸在旁邊滑手機)。
2.週一~週五,每天陪伴孩子玩遊戲、聊天或運動至少30分鐘(父母可視工作與家事狀況輪流)。
3.每天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應該大於「三大代理父母(祖父母、安親班、3C產品)」相伴的時間。
4.週六與週日,至少選擇一天,全家一起出遊、逛街、看展覽、看表演等。
5.「看電視」/「玩平板」並非不好的行為,但需要家長陪伴與協助挑選合適的節目/應用程式(app)。
1.試著去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他們所想的通常與大人不一樣,因為他們只是「孩子」。
2.每天應主動關心與聊天,透過這些管道了解孩子喜歡什麼(玩具、卡通等),什麼可以讓他們願意專心投入其中。
3.練習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就能發掘情緒問題,並適時引導找到情緒的出口。
4.學習與孩子協商,讓他們也享有決定權與主導權。
5.從生活中觀察並關心孩子感興趣的任何事物。
6.別老是覺得孩子是因為「不專心」而表現不佳,有時他們只是遇到困難、累了或心情不好。
7.凡事都應仔細想想,孩子究竟是「故意搗蛋」或「尋求關心」。
1.針對孩子的好表現不吝給予肯定、鼓勵與讚美,儘管是每天發生且習以為常的事情(例如自己收拾玩具、乖乖吃飯)。
2.針對孩子表現不佳之處,應多給予正向的鼓勵與回饋(例如,「你這一次已經很棒了,有進步!下次如果眼睛不要到處看,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3.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善用負向回饋(例如減少玩玩具的時間、點心量、零用錢或扣獎勵積點等),減少處罰或責罵。
1.避免家庭中的「黑白臉制度」,家長態度要一致。
2.三代同堂的家庭裡,父母應該與祖父母好好溝通協調孩子的教養方式並達成共識,祖父母盡量不要過度干涉父母的合理管教。
3.家長與學校老師也應共同協商孩子的教育方式並達成共識,學習相互尊重。
4.將教養、教育或管教方式詳細列出,讓家庭參與照顧的成員有準則可供參考。
5.避免讓大人的壞情緒影響到了孩子,陰晴不定地對待孩子,例如家長心情好時對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讚美有佳,心情不好時就胡亂生氣。
盡可能給予孩子「固定、獨立、安靜」的學習/遊戲空間,如書房、閱讀室或遊戲室等。如果家中沒有多餘的空間可運用,須在客廳、餐廳玩遊戲或學習時,全家人同一時間可以一起做同性質的事情(例如孩子閱讀童書時,爸爸閱讀報紙,媽媽閱讀雜誌),也有助於營造良好的遊戲/學習環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