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產後照護

保骨大作戰,媽咪遠離骨質疏鬆4技巧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50歲以上的人口中,25.2%的女性有骨質疏鬆問題,其中,容易出現的時期不外乎懷孕期、產後哺乳期與更年期,由於卵巢正處於休息狀態,導致雌激素分泌量下降,影響身體的造骨作用,使骨質疏鬆的機率上升。一旦骨質流失,就很難再恢復,媽咪應從年輕時便開始加強儲存骨本,才是維護骨骼健康的最佳之道。
保骨大作戰,媽咪遠離骨質疏鬆4技巧

 

人體的骨骼共有206塊,具支撐身體、保護內臟和運動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組織。在年輕時期,良好的骨質會不斷生長,30~35歲時達到顛峰,但隨著年紀增長,在40歲左右,骨質密度會開始下降,一旦骨質快速流失,骨頭就變得疏鬆、脆弱,還會導致腰痠背痛、駝背、身高變矮等狀況,嚴重者甚至容易發生跌倒、骨折等情形。

女性,容易罹患骨質疏鬆

人體的骨骼屬於活組織,一生都會不斷生長,當中含有「成骨細胞」(osteoblast)與「蝕骨細胞」(osteoclast),成骨細胞主要是製造新鮮骨質,蝕骨細胞則是移除老舊骨質,讓骨質總量可以不斷更新,並且提高骨質密度,維持優良品質。

在兒童、青少年與年輕時期時,成骨細胞的作用大於蝕骨細胞,並在30~35歲達到顛峰,但從40歲左右開始,蝕骨細胞的作用會逐漸大於成骨細胞,平均每年約減少0.3~0.5%的骨質,使骨質密度開始下降。

當骨質流失過多,骨骼外層的皮質骨會變薄,原本組織緊密的骨骼亦會開始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狀況,若疏鬆情況過於嚴重,就會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一旦被診斷罹患骨質疏鬆症,即代表骨頭狀況相當脆弱,尤其是支撐身體的脊椎骨與髖關節容易發生骨頭斷裂或骨折,輕微骨裂的患者可能會有駝背、腰痠背痛的狀況,嚴重者則會壓迫到下肢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導致組織膨脹、發炎,進而影響血流供應。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邱彥諧指出,相較於男性,女性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主要原因與雌激素(estrogen)的分泌狀況有關。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雌激素可以促進身體的造骨作用,使骨質密度增加,並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然而,女性因為生理機制作用的緣故,分別在懷孕期、產後哺乳期與更年期三個階段,雌激素的分泌量會大幅下降,間接導致骨質密度下降。以懷孕期來說,因為卵巢不排卵,呈現休息狀態,故不會分泌雌激素,加上孕期身體所吸收與儲存的鈣質有一部分要提供給胎兒成長所需,因此,骨質狀況會下降;產後哺乳期方面,親餵母乳的媽咪需要哺乳,身體泌乳激素會上升,促使卵巢休息不排卵,所以,雌激素分泌量會呈現下降趨勢;更年期則是因為女性在45~55歲左右,卵巢功能逐漸衰退,並且停止排卵,導致雌激素分泌量大幅下降,使骨質大量流失。

由於骨質流失的過程漫長且無聲無息,加上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媽咪往往要等到發生突發性骨折或骨頭感到劇烈疼痛才會發現。為了降低這類意外產生,現今已有骨質密度檢查,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骨骼概況,醫師會根據儀器所檢測出的T值做為診斷標準。所謂T值,就是T-score,意指骨質密度檢測數值,代表骨骼單位面積中的礦物質含量,測量方式是將受測者的骨質密度與30歲年輕成人的骨質密度平均值相減,再除以年輕成人骨質密度的標準差(一般定為12.5%)所得出的數值。根據數值的不同,所代表的骨質疏鬆程度也有差異。

骨質疏鬆判斷標準

骨質密度檢測結果

骨質疏鬆程度

T≧-1

正常骨質

-1>T≧-2.5

骨質不足

T<-2.5

骨質疏鬆症

T<-2.5(或已發生過髖部或脊椎骨骨折)

嚴重骨質疏鬆症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

 

常見的骨質密度測量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定量化超音波法(簡稱QUS),照射部位包括足跟骨、指骨、橈骨與脛骨,優點包括可以測量骨質密度與微細骨質結構及其彈性、沒有放射線、價格低、檢測時間短,缺點為無法測量脊椎骨與髖部,而且容易因為操作時受測部位、角度不同,導致結果報告誤差,只能當做初步篩檢的工具,而非確認診斷;另一種則是雙能量X光吸收量測法(簡稱DXA),這也是目前最主要的診斷骨質疏鬆的方式,照射部位包括脊椎、髖骨、前臂、股骨頸與全身,優點包括輻射量低、誤差值小、精確度高,缺點則可能會因為骨骼疾病而影響測量數值,例如:腰椎骨刺、主動脈壁鈣化或壓迫性骨折等。

 

預防骨質疏鬆4技巧

預防骨質疏鬆4技巧

邱彥諧醫師表示,女性的骨質密度原本就比較低,骨骼也較為輕薄和短小,因此發生骨質疏鬆的機率相對較高,建議媽咪應從年輕時開始加強儲存骨本,包括適當的飲食與運動,才能有效延緩骨骼老化。

1補充鈣質

鈣質是組成身體骨骼的重要成分,具有調節心跳、肌肉收縮、維持神經運作等功能,若平日沒有攝取足夠的鈣質,身體的血鈣離子濃度會下降,並且會刺激副甲狀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活性維生素D的合成,使身體自動提高腸道中對於鈣質的吸收,促進蝕骨細胞作用,將骨骼中的鈣質釋出至血液中,讓血鈣離子濃度回升至正常狀態。相反的,若平日有攝取足夠的鈣質,當血鈣離子濃度較高,甲狀腺會分泌降鈣素,抑制蝕骨細胞作用,刺激成骨作用,使鈣質沉積於骨骼,以降低血鈣濃度。

根據衛生福利部規定,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懷孕或哺乳期中的媽咪每日必須攝取1000~1300毫克,常見食物來源可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物,動物性包括牛奶、優酪乳、優格、起司、小魚乾等,植物性則包括豆漿、豆腐、豆干、黑芝麻、海帶、紫菜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攝取含鈣食物的同時,不可以與咖啡因飲料、鈉含量過高或高蛋白的食物一起食用,因為這類食物會抑制鈣質的吸收。

除此,若部分媽咪因為無法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鈣質,像是患有乳糖不耐症或身體缺鈣程度過於嚴重,就需要額外補充鈣片。補充原則為少量多次,一次最多攝取500毫克,每日不要超過1500毫克,避免服用過量,導致血液中的鈣含量過高,引起無力、便祕、嘔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心律不整、抽筋、昏迷等情況。

2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鈣質,促使骨鈣合成,達到強化骨骼的目的,若人體缺乏維生素D,所攝取的鈣質大多會從尿液中流失,無法被身體所吸收與利用。

人體獲得維生素D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日曬,當人體接受陽光照射後,可以形成維生素D3,經由血液運送到全身使用,促進小腸的鈣質吸收,建議媽咪每天應於早上10點前或下午4點後出門走走、曬曬太陽,一天曝曬時間約10~15分鐘即可,並且盡量避免於中午時段出門,避免紫外線照射過於強烈,造成曬傷;第二種是食物攝取,多吃鮪魚、沙丁魚、鮭魚、香菇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第三種是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若媽咪無法從平日飲食或生活中攝取足夠分量,不妨適量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分量以600~800個國際單位為宜。

藥劑之國際單位

國際單位(英語:International Unit,簡稱IU)是以生物活性來表示部分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及抗生素量的藥學單位。

 

預防骨質疏鬆4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