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爸媽,你也可以是「腦科學先生」!

日劇Mr. Brain裡的木村拓哉不只利用腦科學慧黠破案,也把旁人治得服服貼貼。面對家裡的小寶貝,爸比媽咪們是否很多時候也覺得捉模不定?想要更了解你的寶寶嗎?本文將提供你更多線索!
爸媽,你也可以是「腦科學先生」!
 
Baby為什麼會這樣?
 
Class1男女大不同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嗎?男生、女生真的那麼不同,甚至天生大腦構造就不一樣嗎?男女可說天生各有優缺點,想要更了解自己的兒子、女兒,甚至自己的老公或老婆嗎?以下就為爸比媽咪們分析!
 
女孩的天生優勢
女生天生較貼心
當卵子與精子相遇的前6週,每個人其實都只有「女生的腦子」,6個禮拜後,具有Y染色體的受精卵開始促使母體分泌雄性激素-睪丸酮,從此時,男生和女生的腦子才會開始不一樣。男孩子出生以後,腦內還有殘存的睪丸酮,所以男生通常比女生好動。除睪丸酮外,男生腦中的杏仁體體積比女生的大2.5倍,同樣容易讓男生比較容易好動、衝動。反之,女生的XX染色體繼續生長,其掌控溝通與解讀的神經元也就繼續快速生長,所以女孩天生較貼心。
 
女生聽覺較為敏銳
聽覺學習是比較長大後,由於語言能力的發展,女性和多元智能中的語言文字智能較高的人比較會使用聽覺學習。這也由於在構造上,女生的聽覺比男生敏銳的關係。前陣子有個研究發現聽莫札特音樂對早產兒有益,其實類似的實驗之前就做過了。在早期,研究團隊便開始研究如何有效呵護早產兒。結果發現經由撫觸使早產兒感受愛的關懷,他們可以因此而容易增重,也就能提早出院。
在此經驗之後,研究人員嘗試放音樂給早產的Baby聽,結果女寶寶比男寶寶提早兩星期出院。研究團隊開始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中有就說了:「妳們音樂放那麼小聲,誰聽得到?」這時女醫生們才驚覺,原來女性覺得剛好的音量,男性竟然是聽不到的。於是當他們把音樂音量調大聲後,小男生便也能提兩星期出院。這也就說明,看電視時男生開的音量為什麼總是比較大聲,而在班上為什麼總是聽到老師跟小男生說,「說話小聲一點!不要再大吼大叫!」
 
音樂的魔力
多數針對所謂的莫札特音樂效應進行的研究,重點都放在探討是否有助增進智力新的研究則發現它還有幫助早產兒成長和增重的功效。研究人員把小嬰兒聆聽三十分鐘的莫札特音樂後的休息代謝率,和他們平常的休息代謝率作比較,發現莫札特音樂可以讓小嬰兒的代謝率減緩百分之13以減低能量消耗,作用時間大約持續十到三十分鐘。過去有研究發現,相較於其他古典音樂,莫札特的樂曲在減少成年病患發病上,具有更明顯的效果,這有可能和莫札特樂曲旋律重複頻率高有所關聯。因為這種比較規律性、感覺更合諧的音樂結構,更容易和大腦發生共鳴。
 
男孩的天生傾向
「走!去打球!」VS. 「最近好嗎?」
曾有個這樣的實驗:把9個月大的嬰兒放到房間裡,女嬰會一直觀察媽媽的反應,男嬰則不理會媽媽的反應與提醒,自顧自地東摸西碰,探索環境,而這也是由於男女大腦構造有所不同的關係。女生的前額葉、前扣帶和腦島體積要比男生的大,所以女生天生就比較會察言觀色。我們也常說女生會比較貼心,其實這個貼心來自於前扣帶,也就是主掌人際關係、社會依附系統的地方。例如,在家裡常會發現,媽咪臉色不好時,當姊姊的很容易就會查覺,因而知道不要去招惹媽媽、或問問媽咪是否身體不適。而這時,當弟弟的通常都還在狀況外。由此也可知道,男生常見的人際關心方式就是一起打場球,而女生們就比較會彼此噓長問短。
 
瞎起鬨VS.不衝動
雖然女生天生前額葉較大,在直覺、解讀方面較具優勢,但還是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才能保持並發揮所有功能。大腦結構很多部分是左右腦各有的,像視丘、下視丘、杏仁體等。在做判斷和決定時,有些東西必須經過資訊上的交流與審核,比如右腦的杏仁體在接收事情時接收到一個輪廓與概要,左腦記住的則是小細節,而女生在這部分的溝通與整合會比較快速。女生較常給人「思而後動」的印象,是因為天生杏仁體比較小,所以比較不會衝動;男生則比較容易被起鬨、人來瘋,當一群人玩得很high時,只要有人帶頭說要做冒險之事,男生比較容易直接加入,而女生因為杏仁體結構較小,對衝動一事也會比較慢熱,常常會先觀望一陣子再說。也許孩有些時候並不是真的那麼理智、愛思考,是比較不容易衝動而已。
 
女兒像tomboy嗎?
Tomboy是用來形容很男孩子氣的女生,喜歡做既定印象裡屬於男生愛做的事情,比如爬樹、騎馬打仗等。多數女生還是比較喜歡玩扮家家酒等遊戲,這也呼應了前述,即前額葉的構造使得女孩子自然對人際溝通的遊戲很有興趣;男孩子則大多喜歡和肢體、冒險有關的遊戲。
 
數理能力考試成績
為什麼我們覺得男生的數理能力比較強呢?因為男生的頂葉發展比女生快。頂葉負責空間及距離,而男生平常會用頂葉和前額葉思考,女生通常只用前額葉思考,所以在數學、科學與邏輯能力上,男比女強的原因就在這裡。而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就是男生的腦體積比較大,所以成熟速度會比女生慢,因此造成以下情況:
1.      管注意力的視丘會比女生慢12年成熟,所以小男生的專注力就沒有辦法像女生那麼持久。
2.      男生雖然多是動覺型的學習者,但他們的精細動作發展(如:寫字)比女生慢了6年,所以「寫功課」對小男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小女生可能已經可以好好地坐下來寫字,小男生卻很可能還停留在如同鬼畫符的階段。
3.      同時,男生的語言能力發展也比女生落後了6年,所以在這方面來說,在學習時一開始就會比較吃虧。女生腦子裡的海馬迴比男生大了1015%,所以短期記憶能力較強。所以,在學科表現上,女生對於不太懂的東西,也還是可以用死記強背的方式記到腦子裡,偏重記憶的考試也因此可以獲得高分;相對地,如果是考理解力,對小男生來說才會比較吃香。可是學校裡的考試常常是考記憶,所以在低年級時,小男生的成績通常不比女生的理想,爸媽也不用為此太過擔心。
 
腦科學Point
統計上,男生學習靠頂葉和前額葉,對圖像學習的吸收度也很高,到後來會慢慢開始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小肌肉慢慢發達,書寫上沒有問題,語言能力也慢慢趕上而女生到了高年級或國中時,由於月經週期改變的影響(如雌激素、黃體素的分泌),致使記憶力、理解力方面或多或少會受限,這對學習表現上可能有影響。
 
Class2男女都一樣
老天很公平,不論男女,腦中都有鏡像神經元,雖然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的人在數目上或活化程度上會比較少,但每個人都有學習的本能,端看後天的環境如何將此本能激發和塑造出來。關於學習,對記憶和學習方式就要有些了解。而在教養上,EQ議題更不可少。
 
大腦學習的關鍵
記憶怎麼形成?
記憶網路不能像光碟片一樣單獨成立,它會因為腦子不停接收新訊息、學習新知識而改變。當一個新的訊息進入到腦中時,主宰短期記憶的海馬迴,就會忙在大腦皮質層尋找出類似的經驗,啟動它的記憶網路,以結合新的訊息和新的學習成果;然後再次匯整,伸展出新的突觸、架構出新的思考網路,接著儲存到原有的記憶網路中,因而擴大原有的記憶網路版圖,增加了複雜度。
一旦了解腦內記憶是如何在腦內形成之後,就可以知道雖然不求理解的強行背誦,可以在一次又一次背誦中啟動了某些特定的腦神經元,因而形成一個特定的記憶網路但是,「理解」卻能讓海馬在大腦皮質層裡找出類似的經驗,啟動原有記憶網路,結合新的訊息和學習成果來擴大記憶網路的版圖,讓人可以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也能因此探究更深廣的學問;在未來學習上,便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思考上也較能獨立。由此可知,不求甚解的強行背誦與理解意義的思考性學習,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於腦內是否能形成一個龐大複雜的思考網路,或者只是訊息零星單獨成立的記憶單位。
 
腦科學Point
當學習背誦字彙時,顳葉內側愈活化,能夠回想記憶的字彙相對增加。同時,在圖象與記憶之間的關係研究也發現,顳葉內側活化程度與記憶程度成正比。記憶實驗裡,可看出當人們在背誦字彙時,只有左腦顳葉內側有活化現象;然而當人們在作圖象記憶時,左、右腦裡的顳葉內側卻是同時活化的!
 
學習方式有別
人口統計學上來說,只有19%的人習慣以聽覺學習;35%是屬於動覺學習;46%的人主要是用視覺來學習。「動覺學習」就是喜歡用肢體去感受環境的學習方式,如用手去觸摸、動手操作等,也因此和環境產生一種連結;而女生通常不需要用身體去觸摸、感受外界,反而可以用直覺、情感去觀察各方面的事物。以動覺學習者來說,其中的男女比例為6931,這也表示大部分的男生會因為大腦結構的關係,傾向用肢體去感受週遭環境,並以此作為學習的捷徑與工具。
至於多數的人倚賴視覺學習,是因為「對圖像產生反應是人天生就有的能力分辨影像與色彩,是人類的生存本能之一。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在理解諸多分析時習慣看百分比餅狀圖或數字柱狀圖在課堂裡也常使用多媒體教材來幫助孩子學習。有家長會跟孩子說:「你自己念就好,幹嘛要念出來給大家聽?」這是情形則是因為,看書時有些人用看的就好,有些人會默念,但有些人習慣一定要念出來、聽到自己的聲音才有辦法學習,這就是因為他們屬於聽覺學習者的關係。
 
EQ怎麼教
讓孩子辨認情緒
最近很多的淩事件,多少也和不當的情緒管理有關。對小小孩來說,認識情緒進而學習掌控情緒是首要課題。而且,不管男生女生都該學習情緒管理的課題,雖然老天讓女生比較敏銳,但關於高層情緒處理問題,還是得靠後天培育。尤其幼稚園年紀是開始教導情緒的很好的階段,我們也希望好的EQ素養可以一直持續。教情緒並不是要跟孩子說什麼叫快樂,而是在一件事情發生後可以一起分享,從中去發掘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你對情緒的認識越多,越能夠精準描述自身情緒。比如嫉妒,在幼稚園通常不會教,因為嫉妒是第二層、更纖細的情緒,要再長大一點才會了解。而我們通常只會跟幼兒分享生氣、傷心害怕、快樂等較原始、較大的情緒,然後慢慢才能進入到比較細緻的情緒,如寂寞、嫉妒、失望等。 
以繪本教導孩子去分辨情緒或掌控情緒是很好,但日常中生活的即時對話也不可少。尤其越小的孩子,越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需求,常常用哭泣來傳達己意。很多時候家長會忘記這點,當小孩子在哭時,很順口就說「不要哭,有什麼好哭的?」這也就斷絕了一個情緒教育的機會。反而要問孩子:「你在哭什麼呢?」比如,「你哭是因為你的球被拿走了/丟了?那你現在一定覺得很傷心/很生氣」,或者先讓孩子練習表達,再協助他:「那你的意思是說,有人在打你,你很傷心?有人搶你東西,所以你很生氣」把很多情境講出來讓孩子選擇,總會有個情境是對的;多次以後孩子也會因此學到情緒表達。
 
語言使用不當
有家長問到念幼稚園的兒子常常講「吃大便」、「打死你」、「把你撞爛」等言語,可是越阻止,孩子卻越愛講?陳鳳卿所長表示,語言是聽來的,在家中除了父母親戚要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字外,對其他資訊來源也可多加控管。對於小小孩使用不雅語言,她傾向將其解讀成「語言遊戲」,大人可以告知孩子說:這是不好聽的話,所以我們不說。此外,語言的使用情境也要考慮在內。另一種可能的情形就是孩子在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卻不知道其使用的語言並不恰當,這時家長從旁引導的工作也就非常重要,畢竟除了禁止,還要給孩子「方法」,讓孩子知道使用哪些語言會是比較好的表達方式。
還有,當孩子聽到沒聽過的、平常在家裡聽不到的用語時,會因為好奇而嘗試去講,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在講不好聽的話,卻會因為週遭人們所表現出的震驚感而覺得非常好玩,甚至覺得自己擁有很大的力量!所以,當家長聽到孩子講這類的話時,一開始的確應該讓孩子知道講這些話是不好的,之後便可以跟孩子說:「你再講這些話我就不理你囉!」當同樣情況再度發生時,便可以忽略這些語言、不作反應,孩子也會因為那句話的「神奇效力」消失,便覺得無趣而停止。
 
什麼都回“NO”的年紀
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不管跟2歲寶寶說什麼,寶寶都回應不要!很多爸媽縱然已聽說這很常見,但也許不清楚到底原因是什麼。這其實是因為23歲的幼兒處於反抗期,是大腦經歷「刪除期」的一個過程。人的大腦在一生中有兩次刪除期,一次在2歲,另一次就是青春期。當孩子進入第一次的刪除期,情緒上會不太穩定,同時也在尋求自己的極限。所以這時的孩子不但會去探索自己能力的極限,同時也會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小小孩想要知道自己到底能為所欲為到什麼程度,就要先知道成人的規範在哪裡,然後才慢慢知道自己能遵循的是什麼。當小小孩偏要不聽話,執意去做一些事情時,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其實不妨讓孩子去試。所以,下次當寶寶叛逆時,相信爸比媽咪們可以更平心靜氣地看待,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處理。
 
腦科學Point                      
從大腦灰白質厚度所做的測量,可明顯看出人類從出生後,大腦的細胞與連結就不斷增生,其重量與細胞數量會快速增加。約2歲起,小小孩的大腦開始進行一個大工程,把常用的部分加強,不少用甚至不用的部分刪除。2歲以前,大腦的灰白質(也就是大腦最外層的部分,負責絕大部分的大腦運作)厚度不斷增加。到了2歲,灰白質開始變薄,但其密度會增加,運作也更快速。這也表示了大腦把沒用到的部分拆解,讓回收的材料去加強原本使用頻繁的部分,以便讓那些區域運作更為快速,這個為期約1年的階段,就稱為刪除期。2歲的小小孩,大腦正面臨著第1次的刪除期,外在行為會非常叛逆;罵也不聽、打也不怕,而且什麼都愛碰。不過,經過這個時期後,孩子會變得比較聽得懂指令,也能試著和孩子講道理。
 
男女都要好好教
專家建議,父母若能先了解男女天生腦子結構不同,對事情的反應也就不一樣。了解可能的差異性後,再針對不同的反應去教養男寶寶和女寶寶。例如,遇到挫折時,男生因為腦中有睪丸酮,所以情緒掌控上常是非戰即逃,戰時通常會用激烈肢體動作或言語去發洩心中壓力,逃時就容易把情緒全部悶在心裡,自我封閉。女生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催生激素,所以比較會去找人聊天、訴苦,尋求溫暖。所以在教養上,不要因為男生「不說」,就因此而忽略他的感受;當看到男生出現肢體及語言上的暴力行為時,不要因此就認定他是壞孩子,這也許只是因為很多男生不善言詞。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在丟東西時,先不要急著斥責,而是可以先問:「你是不是生氣了?生什麼氣?」然後引導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應如何把心裡的情緒給表達出來,這對孩子來說,才具有正面教育意義。
而且,人們後天環境的教養,對先天構造也會造成很多改變。女生要成為科學家,男生要成為文學家並非夢想,只是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多費功夫。學習風格也是,師長若用單方面教學方式,女生的成績表現可能會比較好;不管怎麼說,理解還是最好的學習模式。死背活背對男生來講行不通,對女生來說,雖然較易達成但也不是個好方法。因為,腦子裡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記憶中心,也不會製造出新的腦細胞,像隨身碟一樣來儲存某一個特定的新記憶。而是對於每一個新的學習,腦子都會產生微妙化學和生理變化,啟動某些特定的腦神經元,在一次的反覆刺激後,這些腦神經元開始出現守望相助的連鎖作用,形成互通訊息的網路,因此,特定的記憶網路才能成形,對長期的成長和學習能力也才有幫助。
 
教♂&♀實用附錄
 
關於小男生的教養困擾
Q我兒子現在3歲,開始很愛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的?」我和老公都會說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但他還是不死心,怎麼辦?
A陳鳳卿老師表示,這算是孩子在「疑問期」很常出現的疑問。家長與其虛應,不如坦然以對。可以把《我從哪裡來》這本繪本拿來念給孩子聽,可是不要期望在講解過一次後,孩子就不會繼續再問你類似的問題,因為他很可能從繪本內容裡再問你:什麼是子宮?陰道什麼時候會打開?諸如此類讓家長覺得很窘的問題。陳鳳卿老師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問過她類似的問題,她選擇用很明確的答案來回應,不論問題有多勁爆,陳鳳卿老師都會試著據實以報。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成人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疑問。陰道、睪丸、子宮其實就和眼睛、鼻子、嘴巴一樣都屬於人類器官之一,問題「本身」是純然的,就看大人自己怎麼去看待。別忘了,大人面對問題時的尷尬可是會「傳染」給孩子的喔!
 
Q我中班的兒子常常被別的家長抗議說很愛看女生上廁所。老師卻說那是自然會產生的觀察力,不用太擔心。可是,我還是很希望能讓兒子知道那樣是不好的,跟他說那樣不禮貌,他也聽不懂,應該怎麼辦?
A與上題類似的提醒,陳鳳卿老師說,面對性別相關議題,何不一開始就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呢?《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是不錯的選擇,書裡的馬克思囿於二分法而把會踼足球、騎男生的腳踏車、會爬樹、還會打架的薩琪歸為「有雞雞的女生」,而且設法查證此事,於是故事就這樣繼續下去,最後薩琪讓人明白,女生不會因為缺了雞雞而少了什麼,女孩也有自己的「妞妞」。在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對於異性身體上的不同能輕易查覺,加上托兒園所裡男生女生的廁所多處於同一空間,孩子自然會對不同處感到好奇。
而且,因為一般家庭的廁所裡並不會出現小便斗,所以在立案法規中,小便斗也不能算在廁所設備裡。因為孩子會有這樣的固著,所以園所裡很可能會有12個孩子出現模仿行為,例如女生因為觀察到男生的尿尿方式所以站著尿,或是男生因為看到女生上廁所時都坐在馬桶上,所以也來試試坐著尿;遇到這些情形時,男孩女孩其實不用過多久就會自己發現不便,因而改掉模仿的行為。如果大人在一開始看到時,就用負面的態度跟孩子說:「唉呀!羞羞臉喔!」這樣一來,原本的自然觀察行為就會變成是「不正常」的,加上2歲孩子容易有「越禁止、越去做」的反骨性格,所以反而會助長孩子「愛看異性上廁所」的行為。
 
●關於小女生的教養困擾
Q我的女兒5歲,開始很喜歡玩化妝,也喜歡自己配衣服,幫她配好衣服的時候,她會鬧脾氣,而且只愛穿裙子;穿好一整套衣服時,還喜歡到處展示。請問這是必經的階段嗎?
A其實很多小女生都會這麼做;相較於小女生比較會常向人展示她的裝扮,小男生則比較會向人展示他的作品或玩具,或向人強調自己穿了一件上頭有老虎或車子圖案的。陳鳳卿老師表示,這裡透露出一個情況,那就是家長或其他成人時常會用「妳好漂亮、妳的衣服很漂亮,好像小公主」等用語來讚美女生,可是一般來說,男生就比較少從服飾或外表上得到肯定。既然女生常受到關於外貌的讚美,重視打扮的行為也就會重覆。如果旁人再繼續每天讚美小女孩所穿的衣服,她也就會每天都想換一套來展示囉!所以,這個行為和階段性發展無關,而是和刺激vs.行為有關。
 
Q幼稚園的老師和我說,女兒和她的好朋友們很愛說自己是白雪公主,班上小男生們也很愛說自己是柯博文或是警察。聽說這表示孩子開始某種程度的偶像崇拜心理,是真的嗎?
A與其說是崇拜偶像,還不如說孩子想要崇拜自己!在孩子有了自我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自我認同時,當說自己是「白雪公主」,表示她在說「我很想成為白雪公主」。孩子也常說「我喜歡白雪公主」、「我喜歡柯博文」,其實背後隱含了孩子自己「想要成為像某某一樣」的心情。等到孩子大一點時,才會直接說出「我希望長大要像某某一樣」這樣的話來。其實這和大人內心對自己的期待與憧憬是一樣道理,家長不妨平常心看待。關於自我概念的形成,陳鳳卿老師也補充,嬰兒對外在事物的評估來自他對別人的感覺,因此父母的細心照顧有助於嬰兒自信心的產生。23歲的幼兒越來越會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此時建議多給予孩子自主操作和決定權。4、5歲的孩子更加自主,適時讓孩子滿足好奇心和嘗試心理也有助於孩子自我認同的建立。
 
陳鳳卿
現職:台北市私立智寶園托兒所創辦人兼所長
學歷: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博士班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
   美國AMS蒙特梭利合格教師
經歷:教育部幼稚園所輔導計畫專家學者
   台北縣公私立托兒所評鑑委員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講師
 
參考資料/《心智、大腦與學習柏恩斯著、游婷雅譯,洪葉出版
     《科學教養與學習》洪蘭著,信誼出版
     性別優勢學習法麥克.古瑞等著,城邦出版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台北市智寶園托兒所所長 陳鳳卿
參考資料/《心智、大腦與學習》柏恩斯著、游婷雅譯,洪葉出版
     《科學教養與學習》洪蘭著,信誼出版
     《性別優勢學習法》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