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培養孩子學習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這樣做!

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爸媽需注意八個觀念

想讓孩子建立生活自理能力,要先了解孩子的能力是否能達到,而孩子的意願也很重要,孩子有意願想做什麼,可以盡量讓他做,無論是穿衣、吃飯,只要有機會隨時都能練習。想讓孩子練習生活自理能力,爸媽可以先有以下觀念:

1.了解孩子發展能力

確認孩子的能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像是動作、認知、語言表達、情緒,不需要跟別人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發展能力的進度,即使某項較弱,也可以先學習其它能力。

2.事前準備很重要

從家庭環境、生活作息到爸媽的態度都要先準備好,以自己吃飯為例,如果想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首先要先確認現在的生活作息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練習,不一定要每餐都執行,剛開始可以先選擇周末的用餐時間,不要因為時間的壓力產生親子間的摩擦。有些孩子因為過度挑食,或對吃飯沒有動機,這時候也可以先從點心時間進行練習,不要影響孩子均衡飲食的攝取。

餐具的選擇也很重要,剛開始可以挑碗壁較高,同時底部有防滑的餐碗讓孩子練習,碗底最好不要太平,這樣孩子會比較容易把食物挖起來。還有食材也要挑選方便湯匙挖起來。做好事前準備,再讓孩子嘗試,就能讓孩子有成功的經驗,孩子生活自理的獨立性除了幫助孩子自我肯定,更能讓爸媽輕鬆自在,一舉兩得。

3.確定學習目標

如果目標是孩子自己吃飯,那讓孩子拿湯匙自己吃,會比用正確拿湯匙的姿勢吃飯更重要,孩子抓握湯匙的方式取決於他的發展狀況,即使姿勢不正確還是要稱讚他,願意自己拿湯匙,讓他更喜歡自己吃飯,強迫孩子用超過自己發展能力的抓握方式使用湯匙,很可能讓孩子挫折而拒絕自己吃飯。

4.不求一步到位

發展生活自理能力不要想一次到位,因為每一項活動都是由多個步驟組成。建議爸媽可以藉由拆解活動並示範,多提供孩子逐步練習的機會,讓孩子從每次的小成功中累積,最終能達到自我獨立。

5.適時稱讚

當孩子開始嘗試時,請多稱讚。因為動機很重要,只要孩子願意去做,就值得讚美,「並不是讚美結果,而是行為」。

6.懂得折衷

練習穿脫褲子時,可以拆解動作,像是早上我幫他穿褲子,晚上他自己脫褲子,或是利用假日比較寬裕的時間,增加讓孩子練習的機會,不要為了方便、快速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7.爸媽反應會影響孩子

爸媽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孩子,像是讓孩子自己吃飯,但卻掉滿地,造成爸媽緊張焦慮,趕著幫孩子,就可能造成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甚至影響親子關係。建議孩子練習時,爸媽要多些耐心。

8.建立明確的原則

爸媽要有原則,說到就要做到,讓孩子知道是來真的,不要打破原則或做半套。

示範題:兩歲孩子還是要人餵,該怎麼讓他開始自己吃飯?

首先要先挑選適合的餐盤及食物質地,孩子剛開始練習時,可能拿湯匙姿勢不正確,這時先不用急著矯正,如果家中長輩覺得餵孩子吃飯比較方便,這時就可以折衷,像是先讓寶寶自己吃幾口,等他不想吃了,再讓長輩餵。另外環境很重要,若有電視或手機,會讓孩子分心,可能就不會專心自己吃飯。

示範題:孩子該怎麼學習如廁?

學習如廁,對孩子來說是個大挑戰,從家庭環境到爸媽的態度都很重要,建議可以先做事前準備,從「預告」開始,在月曆上圈日期,讓孩子知道哪一天要練習坐馬桶,並買適合孩子的小馬桶,平時多讓孩子看用馬桶上廁所的動畫影片,並配合上廁所主題相關的繪本、兒歌,讓孩子覺得做這件事有趣的,是很棒的事。在練習的過程中要適時的稱讚,像是「很棒噢!自己願意去坐小馬桶」,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可以再進一步稱讚。

孩子做不好,爸媽該怎麼應對?

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發展,並且對孩子要有同理心,當孩子主動穿衣卻做不好,甚至開始發脾氣,彭可佳職能治療師建議爸媽可以先幫孩子標示情緒,並幫孩子說出想表達的意思,「你很生氣,因為衣服穿不好,對不對?」等孩子穩定後,可以再稱讚他「不過你好棒!會願意自己穿衣服,那你現在卡住了,我幫你好不好?」讓孩子有選擇,而不是直接剝奪他練習的機會。

獎勵能強化孩子學習動力

孩子在學習新的生活能力時,容易遇到挫折,因此適時的稱讚及獎勵,有助於孩子提高練習的動機,彭可佳職能治療師表示其實兩三歲的孩子並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給予獎勵,對孩子來說很棒的獎勵,可以是聽故事或是到公園逛逛,即使是拍手或是當下公開讚美的方式,也會讓他受到鼓舞。彭可佳職能治療師提醒,我們主要獎勵的是孩子「他願意去做」的動機,而不是因為行為表現的很好才獎勵,畢竟行為可以透過練習進步,但孩子願意練習的心才是最重要的。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 馬偕兒童醫院職能治療師 彭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