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學才藝,大人重成效、愛下指導棋,心理師:「父母要當孩子的『追隨者』,別太快跑到『教育者』的角色。」

現代父母大多比較願意投入資源,讓孩子多元、廣泛的學習。但關於學習才藝,常見大人得失心比孩子還重,甚至開始下指導棋。諮商心理師張閔淳建議:「父母要當孩子的『追隨者』,別太快跑到『教育者』的角色。」
孩子學才藝,大人重成效、愛下指導棋,心理師:「父母要當孩子的『追隨者』,別太快跑到『教育者』的角色。」

 

現代父母大多比較願意投入資源,讓孩子多元、廣泛的學習。長期關注教育教養議題的諮商心理師張閔淳分析,學習才藝或培養特殊專長,對孩子的好處可就三面向來看。第一,讓孩子有學業以外的舞台,有更多機會獲得成就感,而成就感正是自信心的重要來源。

第二,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挑戰,此時,孩子若能有力量面對、相信自己可以度過,是很可貴的經驗。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透過多元的學習歷程,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優勢跟限制,體認到自己的獨一無二。

然而,關於才藝學習,常見父母得失心太重,《未來Family》採訪專家意見,彙整出四大常見NG。

NG1. 父母選「自己想要的」才藝,而非「孩子想要的」。

正解:了解孩子特質,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幫助孩子有成就感。

張閔淳觀察,父母幫孩子選才藝的原因,常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覺得孩子太文靜,希望他更活躍,就送去學運動、參加球隊等;也有人因為孩子好動,於是選靜態才藝。

第二種是,大人小時候希望能學某項才藝,卻無法如願,於是送孩子去替自己「圓夢」。

第三種則是,下班時間來不及接孩子放學,便安排才藝課程。

「父母的盤算,孩子都能察覺的,」張閔淳直言,選擇權不在孩子手上時,若遭逢挫折、困難,孩子投入的意願就會較低,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建議大人還是要先了解孩子,從「符合特質」的角度出發,幫孩子找適合學習的領域,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當孩子真正想學,才比較可能有成就感。

延伸閱讀學齡前小小孩上才藝班,怎麼選?爸媽評估有方法

NG2. 給予過量或浮誇的讚美,或不當運用獎賞,使孩子過度依賴外界評價。

正解:肯定孩子的「努力過程」,用鼓勵取代讚美,讓孩子長出自信。

常隨意說出「你好棒!」「你真是小天才!」等讚美言語,不見得對孩子有益。

美國PDA正向教育協會認證講師曹冰瑩說,愈小的孩子愈會尋求父母的肯定,以感受自己的存在,父母該扮演的角色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存在」。當孩子能在學習過程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感受自己的能力時,慢慢的,就不用去尋求外在肯定,會比較獨立、有自信。

曹冰瑩說明,讚美是「上對下」的,鼓勵則是平等的。鼓勵孩子的原則包括:1.從「具體事實」出發,例如練琴半小時、很投入踢球等,父母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2.強調「努力過程」,肯定孩子的付出。3.「無條件接納」,無論學習成果如何,父母都要扮演支持孩子的角色。

NG3. 反正要「多元探索」,遇到不順利時,換一種才藝也無妨。

正解:陪伴孩子把學習過程中的「高山」化成一座座「小山丘」,度過難關。

多元探索固然是好事,但親職作家陳安儀直言,學才藝時,如果遇到困難就換掉、不學了,會讓孩子失去面對挫折、克服挑戰的機會,孩子也就無從得知自己的能力跟限制。

孩子表態不想學時,還是得先釐清是真的沒興趣,或只是遇到瓶頸。

學習難免有枯燥乏味時,陳安儀認為,父母不妨跟孩子一起找出解方。以學音樂為例,可以切割練習的時間,一次別練太久,或找些孩子喜愛的樂曲,「我甚至還曾跳下去學小提琴,跟孩子一起上課、一起練。孩子能不能順利度過卡關時刻,陪伴真的很關鍵!」

延伸閱讀想知道孩子的優勢才能在哪裡嗎?讓他先好好玩

NG4. 父母常常給建議、下指導棋,得失心比孩子重,追求成效,甚至愛比較。

正解:親子關係至上,當孩子的「追隨者」,別太快跑到「教育者」的角色。

大人得失心比孩子還重,也是普遍現象。張閔淳舉例,孩子學游泳參加比賽,父母常比小孩更在意名次,甚至開始下指導棋,這容易讓孩子覺得:「是否因為我不好,你才一直叮嚀我?」

也常有父母拿孩子跟手足或同學比較,說出「某某剛開始學鋼琴沒多久,就通過檢定了,你呢?」、「你踢足球比某某久,怎麼他比賽時得分比較多?」等言語。張閔淳強調,父母這些反應會削弱孩子的學習意願,使孩子較難真心投入、養成興趣。比較恰當的做法是減少比較、留意孩子的努力跟付出。

「父母要當孩子的『追隨者』,別太快跑到『教育者』的角色,」張閔淳建議,父母要輕鬆自在的跟孩子互動,例如孩子剛上完畫畫課,別劈頭就問「上課有沒有認真?」而可以聊「今天畫什麼呀?」若孩子願意講,再順著孩子的話聊下去。

親子關係還是最優先的,畢竟這是孩子正向性格的發展根基。

延伸閱讀孩子非有才藝不可?才藝不能用「補」的,孩子學才藝不該是爸媽一廂情願的期待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照片提供/未來 Family

照片來源/Photo 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