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你為什麼怕AI?清大校長高為元:想清楚這3件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迎接AI新常態

很多人對AI有恐懼感,擔心自己被取代,更怕孩子沒工作,清大校長高為元認為,這份焦慮源自於對AI不瞭解,其實,倘若願意去理解和學習,就能讓AI「為我所用」,他很建議大家用更開放、正向的態度來面對AI新常態。
你為什麼怕AI?清大校長高為元:想清楚這3件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迎接AI新常態

 

時間倒回二月中,當時,多數大學都還在放寒假時,清華大學便召開校內會議、成立專案小組,討論AI對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能有哪些輔助,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因應之道為何。

這是ChatGPT橫空出世後,台灣第一個對此事有具體回應的大學,其後,教育部才邀集專家學者,探討AI相關議題。

 

「AI就是來了,我會比較傾向去鼓勵大家,把它視為『機會』,而不是『挑戰』,用正向的、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在接受專訪時說,未來的教與學,都會有新樣貌,我們每個人都要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在討論AI議題時,高為元認為,得先把最本質的事情想清楚,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思考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怕AI?」

 

思考面向1:我們為什麼要怕AI?

AI之所以引發集體焦慮,因素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面對新的、還不大瞭解的事物時,就容易去『幻想』,愈想愈極端,尤其,這件事在技術上是比較不好懂的,又有許多不同的資訊來源,就更讓人不安。」

而且,這類顛覆性的科技發展,會讓每一個人都得跳出熟悉的舒適圈,當然令人害怕,但高為元認為,與其擔心,不如先把最源頭的「為什麼」想清楚,然後找出自己能做的部分,例如試著去認識、理解AI,試著去想像跳出舒適圈的可能性。

心的安定,至為關鍵,「如果你認為AI可以控制你,那你就被控制了;如果你認為AI可以代替你,那你就已經認輸了。」高為元強調,去學習、去瞭解,才是最佳解。

 

思考面向2:未來的教與學,會有哪些改變?

想清楚第一件事之後,就比較有機會正面看待AI,也較能進入第二個思考面向:能不能將ChatGPT視為好機會,用來幫助我們探索未來的教學跟學習,會是什麼樣態?

高為元回想,在1970、80年代時,小型計算機剛出來,那時眾人很擔心,怕孩子從此不會加減乘除了,當時還引發一番論戰,到了現在,大家也還是會加減乘除;又例如,剛有維基百科時,也有人擔心那些資訊會誤導大眾,但如今維基的認證檢核機制完整,可信度提升,已被廣泛使用。

新的科技,會變成新的工具,帶來新的學習模式,只是這個歷程需要時間。高為元說,未來會如何,他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老師的教學只是要學生死背知識、在考試時再吐出來,那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AI比人類還會背、回答得比人類還快。」

他分享,自己這陣子也常用ChatGPT,確實有助於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他很鼓勵大家帶著開放的心態,找出讓AI「為我所用」的那條路。

 

思考面向3:當AI成為新常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第三個大哉問是,有了AI之後,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身為大學校長,高為元常被問到「未來世界的樣貌為何?」、「未來教育要怎麼辦?」、「未來人才有哪些特質?」等問題。

他的答案是:未來還沒有成形。

「可能有人認為,未來是某一個樣子,我得要怎麼準備,才能在未來有薪水可領,但不是這樣的,未來還沒有成形,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累積下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也就是說,答案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生而為人的主體性、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更跨領域的課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未來的教與學會是什麼樣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些大方向能依循,「跨領域」便是其一。

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原本就是清大的特色,高為元去年上任後,就提出「要更跨」的主張,希望將目前約25%畢業生具備跨領域雙專長的比率,逐步提升至80%跨領域多元化學習。

為此,清大在這學期推出「X-Class」計畫,X在數學裡常代表未知數,也有跨越之義,這個計畫能讓學生「衝堂選課」,只要其中一門課提供完善的非同步線上教學,學生即可不受時空限制,修習同時段的兩門課程,如同《哈利波特》中的妙麗在校長鄧不利多的幫助下,取得時光器來達成同時修兩堂課的願望。

高為元分享,這個計畫是為了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愈來愈多清大學生修讀雙專長、雙主修及跨領域學分學程,想修的兩門課若落在同一時段,就會因衝堂而被擋修,打亂修課的規畫。

而在疫情之後,清大愈來愈多的課程提供錄影、助教等完善的線上資源,學生不一定要出席實體課程,也能完整學習。

 

養成多元能力,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堂上

除了選課,學分採計及成績計算的框架也都鬆綁,大原則是要鼓勵學生自主的、彈性的學習。

有意思的是,X-Class的構想是由清大核工所碩一生陳聿邦提出,他分享,自己之前讀原科院學士班時,就曾碰到衝堂的困擾,大三時需要在本系選修課與輔系必修課中擇一堂先修、另一堂留至大四再選,很令人苦惱。

後來,陳聿邦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允許學生修習同時段兩門課的制度,學生只需提出申請、並和老師討論修課計畫即可;他進一步搜尋資料發現,美國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也有衝堂選課的機制,便和學生議會討論後,與教務處共同提案。

高為元強調,學習不應侷限於坐在教室上課、考試、交作業,根據研究,課內學習大約僅占總體學習的15%,另外85%來自研究、實習、社團、打工、體育活動等。

「比如說,有學生準備了好幾個月,參加超級電腦大賽,得到全球冠軍;或是打造機器人、電動賽車、無人賽車等等,這算不算學習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而且,有將近一半的職業可能會在未來20年消失,學一項技能用一輩子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擴大對學習的想像,更著重培養學生分析、整合、溝通、領導的能力。」

你為什麼怕AI清大賽車工廠團隊

清大賽車工廠團隊即將赴歐洲參加學生方程式賽車。此團隊是全台首支研發無人車的學生車隊,今年計畫在參賽的電動車上加裝無人車系統,讓賽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演算最佳路徑並抵達終點。坐在賽車中的是高為元。

 

「明燈」計畫,幫助學生找到想走的路

面對未知的未來,很多人在選擇方向時,會有點茫然,對此,高為元認為,選擇「有興趣的路」走,這是永遠不會錯的,他上任後,也不斷思考該如何協助學生自我探索。

前陣子,在既有的雙軌導師及業師之外,清大再推出「明燈」計畫,由熱心校友、退休教師等擔任「引路人」,當學生面對職涯發展、自我成長等疑惑時,就可以「尋路人」身份上平台申請,並連結一位引路人,來陪伴與指引方向。

尋路人在申請時,要填寫自己關心的幾項主要議題,如選課、轉系、跨領域雙專長、申請研究所、交換、實習、海外留學、考證照、就業、創業、自我成長等,透過平台系統找到最適合的引路人。

「mentor如果翻譯成導師,好像上對下的長輩,但更貼切地說,其實就是在工作、學習、人生規畫等某件事情上有經驗的人;比方說,生過小孩的人可以給新手爸媽一些幫助及經驗談,這是看書及上網查詢難以取代的。」高為元說,把mentor翻成「明燈」,除意涵相符,讀音也相近。 

明燈計畫未來也希望擴大,納入「同儕引路」的機制,例如,學長姐可以為學弟妹引路,有出國交換等某一項經驗的同學也能幫助沒有經驗的同學。

高為元強調,他很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路走,擔當責任、也享受樂趣,無論世界怎麼變,這永遠是教育的意義和目標。

 

延伸閱讀李開復:父母得教會孩子這2件事,讓孩子不被AI取代,不能被動旁觀

*本文轉載自未來Family原文網址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時間倒回二月中,當時,多數大學都還在放寒假時,清華大學便召開校內會議、成立專案小組,討論AI對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能有哪些輔助,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因應之道為何。

這是ChatGPT橫空出世後,台灣第一個對此事有具體回應的大學,其後,教育部才邀集專家學者,探討AI相關議題。

 

「AI就是來了,我會比較傾向去鼓勵大家,把它視為『機會』,而不是『挑戰』,用正向的、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說,未來的教與學,都會有新樣貌,我們每個人都要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在討論AI議題時,高為元認為,得先把最本質的事情想清楚,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思考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怕AI?」

 

思考面向1:我們為什麼要怕AI?

AI之所以引發集體焦慮,因素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面對新的、還不大瞭解的事物時,就容易去『幻想』,愈想愈極端,尤其,這件事在技術上是比較不好懂的,又有許多不同的資訊來源,就更讓人不安。」

而且,這類顛覆性的科技發展,會讓每一個人都得跳出熟悉的舒適圈,當然令人害怕,但高為元認為,與其擔心,不如先把最源頭的「為什麼」想清楚,然後找出自己能做的部分,例如試著去認識、理解AI,試著去想像跳出舒適圈的可能性。

心的安定,至為關鍵,「如果你認為AI可以控制你,那你就被控制了;如果你認為AI可以代替你,那你就已經認輸了。」高為元強調,去學習、去瞭解,才是最佳解。

 

思考面向2:未來的教與學,會有哪些改變?

想清楚第一件事之後,就比較有機會正面看待AI,也較能進入第二個思考面向:能不能將ChatGPT視為好機會,用來幫助我們探索未來的教學跟學習,會是什麼樣態?

高為元回想,在1970、80年代時,小型計算機剛出來,那時眾人很擔心,怕孩子從此不會加減乘除了,當時還引發一番論戰,到了現在,大家也還是會加減乘除;又例如,剛有維基百科時,也有人擔心那些資訊會誤導大眾,但如今維基的認證檢核機制完整,可信度提升,已被廣泛使用。

新的科技,會變成新的工具,帶來新的學習模式,只是這個歷程需要時間。高為元說,未來會如何,他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老師的教學只是要學生死背知識、在考試時再吐出來,那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AI比人類還會背、回答得比人類還快。」

他分享,自己這陣子也常用ChatGPT,確實有助於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他很鼓勵大家帶著開放的心態,找出讓AI「為我所用」的那條路。

 

思考面向3:當AI成為新常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第三個大哉問是,有了AI之後,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身為大學校長,高為元常被問到「未來世界的樣貌為何?」、「未來教育要怎麼辦?」、「未來人才有哪些特質?」等問題。

他的答案是:未來還沒有成形。

「可能有人認為,未來是某一個樣子,我得要怎麼準備,才能在未來有薪水可領,但不是這樣的,未來還沒有成形,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累積下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也就是說,答案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生而為人的主體性、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更跨領域的課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未來的教與學會是什麼樣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些大方向能依循,「跨領域」便是其一。

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原本就是清大的特色,高為元去年上任後,就提出「要更跨」的主張,希望將目前約25%畢業生具備跨領域雙專長的比率,逐步提升至80%跨領域多元化學習。

為此,清大在這學期推出「X-Class」計畫,X在數學裡常代表未知數,也有跨越之義,這個計畫能讓學生「衝堂選課」,只要其中一門課提供完善的非同步線上教學,學生即可不受時空限制,修習同時段的兩門課程,如同《哈利波特》中的妙麗在校長鄧不利多的幫助下,取得時光器來達成同時修兩堂課的願望。

高為元分享,這個計畫是為了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愈來愈多清大學生修讀雙專長、雙主修及跨領域學分學程,想修的兩門課若落在同一時段,就會因衝堂而被擋修,打亂修課的規畫。

而在疫情之後,清大愈來愈多的課程提供錄影、助教等完善的線上資源,學生不一定要出席實體課程,也能完整學習。

 

養成多元能力,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堂上

除了選課,學分採計及成績計算的框架也都鬆綁,大原則是要鼓勵學生自主的、彈性的學習。

有意思的是,X-Class的構想是由清大核工所碩一生陳聿邦提出,他分享,自己之前讀原科院學士班時,就曾碰到衝堂的困擾,大三時需要在本系選修課與輔系必修課中擇一堂先修、另一堂留至大四再選,很令人苦惱。

後來,陳聿邦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允許學生修習同時段兩門課的制度,學生只需提出申請、並和老師討論修課計畫即可;他進一步搜尋資料發現,美國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也有衝堂選課的機制,便和學生議會討論後,與教務處共同提案。

高為元強調,學習不應侷限於坐在教室上課、考試、交作業,根據研究,課內學習大約僅占總體學習的15%,另外85%來自研究、實習、社團、打工、體育活動等。

「比如說,有學生準備了好幾個月,參加超級電腦大賽,得到全球冠軍;或是打造機器人、電動賽車、無人賽車等等,這算不算學習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而且,有將近一半的職業可能會在未來20年消失,學一項技能用一輩子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擴大對學習的想像,更著重培養學生分析、整合、溝通、領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