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球」來自夫妻倆的名字,蘇家「蓁」與李秉「憲」,兩人攜手,就像是共同編織一顆線球
對家蓁來說,創作是一種生活節奏,但不是一條直線。它會中斷、會打轉、甚至會完全停擺。
「像最近一次插畫博覽會,我就真的卡住了。」她坦言。原本打算推出一組全新的作品,但畫著畫著卻發現,不知道還能畫出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她不是偷懶,而是心裡有個聲音在說:「還沒準備好。」
於是,那次她沒有勉強自己生出作品,而是選擇停下,保留那份等待靈感的空白。「那場展覽我們的新作品不多,但沒關係,我等待下一次。」
▲今年畫博新品:海報複製畫/束口袋
在孩子出生前,家蓁是一位全職創作者與市集創業者。生活雖忙,但節奏自己掌控,一張圖、一組商品、一個展位,創作與工作讓她充滿成就感。
但成為媽媽後,一切像是按了暫停鍵。
「我原本是工作狂,可以從早上工作到半夜。」她說,當了媽媽後,整個生活節奏像是被打亂重組,大部分的時間幾乎都被孩子佔據,有時候連喝杯熱茶都要快轉。
「那時候其實是鬱悶的,不只身體疲累,心裡也有一種不自由的感覺」,剛生完小孩的前兩年,尤其是前半年的時間更是特別難熬。
她從不否認:育兒與創作都會卡關,甚至常常一起來。
家蓁與先生共同創立「針線球」,一個以生活插畫為主的文創品牌。她原本在學校從事行政工作,直到專案結束才全職投入創作。「大概27、28歲那年,我決定離開體制內的工作,開始經營針線球。那時正逢創意市集蓬勃發展,我們的手作商品反應很好,也讓我更有信心走這條路。」
品牌名稱「針線球」的誕生,其實也別具意義,來自夫妻倆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蘇家「蓁」與李秉「憲」,像是共同編織的一顆線球,象徵著兩人攜手創作、相互依靠,也慢慢串起生活的靈感與溫度。這樣的命名既貼近日常,也和品牌強調的「生活手感」理念不謀而合。
創業初期,所有產品都是手工製作,印表機列印、縫紉機車縫、手工包貨出貨。直到後來累積了一些資金,加上有店家提出批貨需求,他們才逐漸委託印刷廠協助製作。2010年,「針線球」正式成立公司,從市集走入文創品牌的穩定軌道。
▲第一間忠孝復興店面
卡住的時候怎麼辦?她不催自己、也不焦慮交差,而是走出去。
「我們會去看畫展、看書,有時也只是單純到處走走。」這些看似閒晃的行程,其實是創作者自我回充的方式。
當靈感不來時,她不再急著追趕,而是順著自己的慢活節奏,相信靈感總會在生活某個角落悄悄回來,就像孩子,跑遠了還是會回到媽媽身邊。
育兒也是如此,「剛開始真的很想一次做對所有事,但很快就發現,根本不可能。」她笑著說。比起追求效率,她現在更相信「慢一點沒關係」的教養節奏。
不論是創作還是育兒,現在的她選擇用一種慢活節奏去面對,不強求完美、不急著追進度,因為「剛剛好」的時機,總會在妳願意慢下來的時候出現。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家蓁也慢慢體會到,每個孩子的步調都不同,而這些差異,也悄悄成為她創作的養分。
家蓁的兩個孩子個性截然不同,讓她在育兒路上學會了更多「不比較、只陪伴」的眼光。
姐姐是個獨立、勇敢的牡羊座女孩,今年10歲,就讀小學四年級。從上幼兒園到國小,她幾乎沒哭過,總是勇敢踏入新環境。媽媽形容她是那種喜歡探索外面的孩子,「比較不需要太擔心」。
弟弟則是剛滿7歲的雙魚男孩,目前就讀小一。他相對敏感、柔軟一些,也更像媽媽自己。入學時因為對未知充滿擔憂,哭了好久。「他會想很多,很怕自己什麼都不會。」家蓁笑說:「他愛哭的程度比我當年還誇張。」但她也知道,弟弟只是需要比較長的適應時間,一旦過了,就會好很多。
孩子哭鬧的時候,她不急著阻止;孩子發脾氣,她學著先觀察再回應。
現在的她,不再急著控制每一件事,而是選擇陪孩子一起卡關、一起慢慢解鎖人生每個新階段。
▲家蓁和她的寶貝大女兒,以及小兒子
她也調整自己的創作節奏,不再追求一次完成一整套系列,而是畫得更小、更碎,但也更貼近生活。
她曾經為大女兒畫黑白圖卡,結果小孩愛不釋手。於是就這樣一筆一筆,畫出了一系列以動物為主題的親子商品,從筆記本、手帳、包屁衣,到每一張充滿溫度的插畫,那些創作,不再只是靈感的結果,而是生活累積的證明。
她學會依照自己的慢活節奏創作:不求長、不求快,只求畫出自己當下能感受的事物。正因為慢,所以有溫度;正因為卡關過,所以更有力量。
在「創業x育兒」的高壓組合裡,最難得的是有伴一起走。而家蓁很感謝她的另一半:「我們分工很明確,他處理對外的事務,像是市集、快閃店,我則留在家裡畫圖、顧小孩。」
她坦言,那段日子真的是「只能靠一起撐」,尤其她忙育兒、無法外出時,先生幾乎扛起所有前線任務,還要帶領團隊、訓練員工,面對臨場問題毫不退縮。
隨著孩子長大、可以溝通,生活節奏也漸漸調整。「現在他週末會開店或帶孩子去公園,我就能多處理一些工作,甚至重新安排創作時間。」
而他們的相處之道其實很簡單:給彼此空間、互相信任。即使在同一空間工作,也各自進行手邊的事,不干涉、不約束,把「同事」與「家人」這兩種角色融合得恰到好處。他們的相處,就像並行的雙軌列車:各自運行,但方向一致。
▲甜蜜蜜便條紙/甲紮等明信片
談到媽媽身份帶來的改變,家蓁最深刻的體悟不是育兒技巧,而是「放下控制」。
「我以前很龜毛,家裡亂就會焦慮。但有兩個孩子之後,我慢慢學會放寬心,不是事事要做到完美。」
她也變得更願意與人互動,從一個什麼都自己來的創作者,到現在可以和老師、其他家長建立合作關係,這些都是過去的自己不曾想像的樣子。
如果可以對剛成為媽媽的自己說一句話,她會說:「妳辛苦了,但很多事情要放下,不要追求完美。那樣只會讓自己更累。」
給每一位卡關中的媽媽與創作者
她想對每一位陷在「畫不出來、做不下去」的妳說:「沒關係,不做也可以。等孩子睡、等情緒過、等下一次心動的那一刻來了,妳就會知道,喔~靈感回來了。」
妳不需要一直很有生產力,也不需要一直看起來沒事。
生活不是一直向前衝,也不是每一步都知道答案。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段願意等待的時間。
創作沒有公式、媽媽不是機器人、生活也沒有統一節奏,這條路不是比誰快,而是誰能慢慢走下去,還保有自己。
▲師大店面
「育兒是高難度創業,但這條路很值得走。」家蓁這麼說。「妳會看到極限,也會看到愛的極致。專注當下,照顧小孩時就全心照顧,工作時就認真工作,這樣就好。」
她的故事沒有戲劇化的轉折,但卻像生活中的一杯溫開水,緩緩滲進每一個正在努力生活的媽媽心裡。在孩子與創作之間,她不只是「這個媽媽不一樣」,更是一位持續為夢想留出空間的自己。
而那就夠了。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針線球創辦人 蘇家蓁
圖片提供/針線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