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有暴力兒」的斯文爸比、氣質媽咪紛紛跳出來喊冤,家裡明明沒人會動粗,孩子的攻擊行為究竟是從哪學來!?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人天生就有攻擊的基因,不論男女都有,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為了生存,許多原始的情緒必須發展出來,且一代傳一代。例如,「恐懼」就是一種為生存而發展出來的原始情緒,看到危險的事物會感到害怕,進而逃生,才能保住性命;而「攻擊」亦是一種因恐懼而衍生出來的求生行為。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由於這些原始情緒、行為逐漸派不上用場,甚至有時反而成為「禍端」,因此在社會化的過程裡,透過後天的教育慢慢地被抑制下來。
打人才算攻擊行為?
就一般人的認知而言,攻擊行為是指對別人施加暴力,造成對方身體上的損傷,例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拿物品丟人…等肢體動作;但其實廣義來說,攻擊行為還包括會造成別人心理傷害的各種行為,像是言語上的侮辱、恐嚇、嘲笑…等,也都算是攻擊行為!
攻擊的種類
攻擊不只打人才算!如果孩子有以下的舉動,都算是攻擊行為唷〜
依目的區分 |
依手段區分 |
敵意攻擊: 針對特定對象,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是一種懷有敵意的攻擊行為。例如:因為對妹妹生氣,所以推妹妹。 |
直接攻擊: 對欲攻擊的對象直接施以身體或言語上的傷害。例如:因為不能買零食,就罵阿嬤是笨蛋,還打阿嬤。
|
工具性攻擊: 並不是真的想傷害被攻擊者,只是以攻擊為手段,目的是想得到利益。例如:因為想玩同學的玩具而動手去搶。 |
替代性攻擊: 不直接攻擊對方,而是攻擊其他人或破壞物品。例如:因為被媽媽責罵,就把怒氣發洩在洋娃娃或動物身上。
|
男孩是衝動型的動物
許多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容易出現攻擊行為,而且這樣的差異大約在2歲時就已顯現。
王宏哲老師認為,這和先天大腦構造男女有別有關,男生天生活動量、衝動性較高,所以相對容易出現攻擊行為,罹患過動症、自閉症的比例也比女生來得高。而女生先天在情感上較為細膩,這種情緒上的複雜性恰好可以管控她的衝動性,因為容易想東想西,就不會貿然採取行動,但這樣的特性也使女生較容易產生情緒上的問題,如:憂鬱、焦慮…等。
此外,根據研究,男女生的攻擊行為模式也有差異,男生多傾向身體上的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樣的差異除了受先天因素的影響外,可能也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社會壓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