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發呆不需要規劃

最近看到一位媽媽在網路貼了一張他家裡牆上掛著的黑板圖,上面寫滿了一週的七歲孩子行事曆,媽媽很仔細的規劃了小朋友每日幾點吃飯、幾點寫功課、幾點練琴、幾點看故事書、幾點補習、幾點洗澡、幾點睡覺、幾點吃點心、幾點發呆等等,看起來是極講究效率與規律的親子生活,但也埋伏了一些可供觀察與玩味的線索。
發呆不需要規劃

這份行事曆最有趣之處,就是這位母親特地留守了一小時的發呆時間給他的孩子。但「發呆」本應是一個自然發生的、不知怎麼的就無所事事起來的情境,漫漫人生我們都有發呆的經驗,發呆的時間有長有短很難預測,有時候發呆起來百無聊賴,會突然嘗試著手作一些東西來排遣發呆的時光,卻導致靈感一發不可收拾而創作長達好幾個小時、樂此不疲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這位媽媽規範幾點到幾點是孩子發呆的時間,雖然立意良善、允許孩子有放空的自由時間,但似乎也失去了發呆的那份原始的美感與意義,我想,我們都太放大了教養的目的而不自知,孩子雖需要紀律的生活習慣,但把每日家庭生活規範的這麼「死」(僵硬),是不是最適合孩子的天性發展,這我覺得大人得再多思考。

在這份行事曆裡我還有一個疑點是,七歲孩子大小肌肉的正常發育情況下,應該也必須開始學著承擔一些家務的勞動了,一個真心愛護家庭的人,即應為家屋的使用去付出維持和維護的心力,小朋友喝過水要洗杯子,每天從洗衣機裡撈出洗淨的衣服曬起來,或是吃過點心以後拿掃把掃地、每晚洗過澡就順手刷馬桶、清潔洗手槽,這些生活基本功比起讀故事書、練琴或發呆還重要,讓孩子從小透過家事去學著負起愛護家庭的責任,養成勤快、能幹、俐落的生活習慣,是媽媽不應剝奪的屬於孩子的天職。

我們往往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去栽培孩子的才藝,勤於奔波接送他們去找老師開發和激勵出各種潛能,卻很少花心思去引導孩子家庭生活的勞動必要性,但,究竟是什麼能力和人格特質會深深影響孩子一生呢?在為寶貝孩子規劃行事曆的時候,我們不妨拋去市面上大多數人的想法,靜心思考,一個才華洋溢的溫室花朵,嬌嫩美麗,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