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是造成新生兒併發症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造成早產的原因很多,前胎早產、多胞胎、感染、破水等都是早產常見的原因。子宮頸過短也和早產有關,許多研究發現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的孕婦,發生早產的機會明顯增加。目前認為預防早產最有效的方法是給予黃體素(包括針劑、凝膠和陰道塞劑),子宮頸過短的孕婦給予黃體素可以減少一半早產的發生。現實生活上大部份的長輩和醫師喜歡叫高風險的孕婦多休息,認為可以減少早產的發生,但是2013年6月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休息並無法預防早產。
這項研究是美國多家中心所做關於黃體素預防早產所做的研究,研究者在受試孕婦每週的追蹤時詢問醫師是否有交待要多休息?多休息的定義每位醫師不同,有的是避免性行為、有的是不要工作、有的是完全休息。在646位孕婦中,有252位孕婦被告知要休息,佔39%,但是其中卻有37%的孕婦在37週前早產。反之,正常作息的孕婦只有17%早產。被告知休息的孕婦在37週前早產的風險是正常作息孕婦的2.37倍;而34週前早產的風險是2.28倍。作者認為限制活動反而造成孕婦的壓力和焦慮,增加早產的機會。
2013年另外一篇綜合性評論也指出,雖然在某些情況下醫師會叫孕婦多休息,但是依照目前的研究,休息對迫切性流產、高血壓、子癇前症、早產、多胞胎、胎兒生長遲緩,並沒有治療的效果。
所以即使是早產高危險群的孕婦也不必太緊張,還是可以正常作息。但是一旦有早產跡象(例如出血或子宮收縮頻繁)就應該休息,必要時要到醫院檢查。
第一產程是指產程開始到子宮頸全開,第二產程則是指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出生。影響第二產程的因素有子宮收縮、胎兒大小、骨盆大小、無痛分娩、產婦會不會用力等等。2013年7月在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Obstetrics & Gynecology)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第二產程也和第一產程有關。
這項研究的對象是美國德州的Parkland醫院在2001年1月到2012年6月間足月自然生產的單胞胎。研究者對第一產程的定義是子宮頸開3〜4公分到子宮頸全開的時間,第二產程是指子宮頸全開到胎兒出生的時間。研究者將第一產程以3小時為一單位分為7組,結果發現隨著第一產程時間的增加,第二產程也有逐漸延長的趨勢,而且不論胎兒是否過大、是否有無痛分娩、產婦是否肥胖,都有類似的趨勢。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的百分之95等級分別為15.6和2.9小時。第一產程最長的百分之5,第二產程也是最長的百分之5的機會高出3倍。不過這項研究也發現第一和第二產程的長短和寶寶的健康並沒有關係。
林禹宏
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醫師、美國康乃爾大學生殖醫學中心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生殖科學中心訪問學者、美國生殖醫學會會員
現任:新光醫院婦產科主任、輔仁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