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化解假性單親媽媽窘境

明明處於婚姻狀態中,卻經常出現自己是單親媽媽的錯覺與無助,丈夫總是不在身邊提供協助與陪伴,即便是再堅韌的女強人,也終會有心理上挫敗的一天。為什麼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假性單親媽媽?該如何改變現狀,化解此般孤獨的窘境呢?
化解假性單親媽媽窘境

 

您是否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熟悉?一天24小時追趕在孩子屁股後面,再多勞累也硬要自己承擔,當需要丈夫時,他若不是不在身邊,就是端出事不關己的架子,久而久之,便習慣了凡事自己來,簡直像極了老公不存在的單親媽媽。

4因素,造就假性單親媽媽

之所以會造成女性出現類單親媽媽的情形,或多或少都與文化背景、生活中不可違逆等因素有關,若想化解看似無轉圜餘地的現況,首先媽咪們可以先檢視,造就自己無助養家、育兒的原因為何。

因素1:傳統文化背景

傳統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因此由媽媽擔任主導家事的角色,似乎理所當然,儘管現今社會女性意識抬頭,不少人開始提倡男女平等,甚至多數女性皆已投入職場工作,然而家庭中的公平分工,卻很難實際落實,研究發現,即使男性開始投入家務的比例增加,女性仍為主要負責的角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表示:「在大部分的家務分配上,女性通常會擔任育兒、煮飯等費心力的工作,而男性則多從事短時間的勞力工作,例如修葺、接送等工作,可以看出即便在雙薪家庭中,女性相對投入較多的時間於家務上。」

因素2:原生家庭觀念

傳統文化的觀念進一步滲透到家庭,例如由於社會期待女性本應擅於處理家事,男性下廚、洗衣則為不夠陽剛的行為,導致家庭中男女分工失衡,孩童也在生活中內化家務分工模式與性別角色,這樣的模式一代傳一代,通常女兒會學習媽媽的行為;兒子會學習爸爸的行為。舉例來說,兒子小時候觀察到「爸爸都在看電視,媽媽要負責煮飯」,等到自己組成家庭,會不自覺維持一樣的模式。洪心理師分享,無論在生活周遭或臨床上,發現許多父親對孩子的口頭禪是「去問媽媽、去找媽媽」,即便自己能處理的事情,也非要妻子接手,想當然爾,孩子總是由媽媽陪同參與各項活動,即便父親到場,關於孩子的情形也是「一問三不知」。

因素3:生活中的不得已

多數家庭中,父親仍為家裡主要收入來源,在家務與事業的比重上,會以事業為主要考量,例如當公司有外派需求時,已婚男性接受外派的機率比已婚女性高,洪梅禎心理師說明:「可能是考量到外地工作可以獲得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即便夫妻倆人未分隔兩地,工作上仍常遇到加班、責任制、工時長等壓力,尤其現在通訊軟體方便,即使下了班回到家中,仍難以完全與工作切割,屬於變相加班,相對的,投入家庭的時間就會受壓縮。

因素4:溝通不良導致

然而,即便受個人或環境因素影響,使媽咪們產生假性單親媽媽的症狀,仍不代表爸爸不願意投入家庭生活及承擔育兒責任,洪梅禎心理師指出,夫妻之間對問題的處理態度與溝通方式,經常才是真正導致彼此關係降到冰點的主因。例如新手爸爸想試著介入孩子的照護瑣事時,媽媽總忍不住碎嘴指正,譬如爸爸想陪孩子玩積木,未注意到吃飯時間將近,媽媽見狀可能就會忍不住責備:「為什麼又把玩具拿出來?我不是剛剛才整理好嗎?你難道不知道要吃飯了嗎?」長久下來不斷的否定,易使父親感到挫折,因而放棄參與家務,導致媽咪們「順理成章」的攬下大小事。

檢視「累」單親NG症狀

照顧孩子及持家的事情繁瑣,不但耗費體力,精神上也總處於緊繃狀態,洪梅禎心理師提到:「養兒育女不比上班,工作累了還可能把握時間睡午覺、稍作休息,但照顧孩子卻是一刻也不能鬆懈,深怕一閃神,寶貝就會遭遇到危險」。而許多人認為,全職媽媽只要料理好家事即可,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相當困難,洪心理師表示,持家是需要用腦計畫的複雜任務,例如思考洗衣服的等待時間該進行哪些家事較適合?清潔、收納、做菜,無一不需要評估,同時還得兼顧孩子的安全,且這些事項不見得能找到適當人選代理進行,種種壓力使不少媽咪喘不過氣。

NG!心理難負荷

近期的電視綜藝節目中,「奶爸」主題深受觀眾喜愛,觀眾看著明星爸爸照顧孩子們的笨拙模樣,總會心一笑,但拉到現實面來檢視,您會發現──原來照顧小孩如此辛苦!若只是陪伴孩子出遊1、2天,就已經覺得難以招架,那麼每天面對調皮寶貝的媽媽們,又耗費了多少心思呢?洪梅禎心理師提到,臨床上常遇到因為丈夫的回饋反應,而使婦女感到孤單的情形。舉例來說,當孩子生病時,媽咪會內疚自己沒有照顧好孩子,若此時丈夫無法在身邊及時提供安慰,而以「我很忙、你處理就好」等言語搪塞,甚至語出責備,認為妻子未善盡照護角色,會使媽咪們感到心理相當孤單無助,甚至可能衍生出情緒低落、憂鬱、緊張焦慮等情況。

NG!失去自信

滿心期待的周末,打算趁丈夫休假,帶著孩子一起外出遊玩,但卻遭丈夫潑冷水,丟下一句「我很累,假日只想好好休息,你們要去自己去」,便躲進房間看電視、補眠,您心中是否產生怨懟?洪梅禎心理師提到,現在許多家庭的模式都是如此,甚至當小朋友學校舉辦活動、或是生病需要看醫生時,也大多是由媽媽負責參與出席,這樣的模式若不斷持續,可能會使媽咪出現「反正好、壞都是我自己承受;做任何事情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想法,認為丈夫只顧自己,不懂得體諒妻子與孩子的感受,令媽咪感覺不被重視,而與丈夫相處出現隔閡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媽咪的日常思考,對於下決定產生猶豫,甚至失去能將孩子照顧完善的信心。

NG!影響孩子情緒

夫妻關係不佳,受到影響的除了夫妻本身,孩子也會無辜受到波及,也許您認為,孩子才1、2歲,懵懵懂懂,怎會理解成人間的情緒角力。洪心理師提醒:「即使孩子不明白父母之間為何爭執,但仍會感受到家庭氣氛異常,甚至將其反應在生活上。例如出現不配合、不專心、好動、脾氣差等情形。」呼籲家長千萬不可忽視成人與孩子彼此互相影響的程度。

很多女性的「過度體貼」,反而會造就類單親媽媽比例增加

Follow Tips,不再一個人

洪心理師指出,很多女性的「過度體貼」,反而會造就類單親媽媽比例增加,例如許多妻子體恤丈夫工作忙碌或人在外地,於是替先生將一切都安排妥帖,久而久之竟「寵壞」了丈夫,釀成凡事必須獨自承受的窘況,對此,洪心理師也提出以下建議,讓媽咪們順利喚回應當陪伴在身邊的丈夫。

忍耐不能解決問題

凡事忍耐絕對不是最佳處理方式,儘管抱持著體貼丈夫的心情,但若持續維持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模式,易使妻子心中感到委屈,另一方面,妻子的解決方式不見得能獲得丈夫認同,臨床上許多夫妻維持一貫的模式,但意外發生時,反而成為妻子遭受丈夫責備的理由。例如,妻子替小朋友報名夏令營,但孩子卻在營隊中意外受傷,丈夫可能會認為「妻子沒事先與我商量,就擅自下決定」,妻子也會反駁「你沒時間陪孩子,我只好讓他去參加夏令營」,反而引爆兩人之間的導火線。

婚前/婚後,我的老公不一樣

許多女性會抱怨,為何丈夫在婚前、婚後的差異如此大?婚前明明是個窩心的好好先生,婚後卻態度冷漠,也不再給予關心。洪心理師表示,戀愛與婚姻的本質存在許多差異,婚前;丈夫能付出很多心力,可能只為了討妳歡心,婚後;則要將這些心力分散到持家、工作等壓力上。而諸如此類的生活及內在壓力,有時讓男性連自己都搞不定,更難有餘力去顧及妻兒的身心狀態,因此當媽咪們發現丈夫開始以消極態度面對問題時,就要警覺,丈夫或許是陷入了不知如何面對、處理的漩渦。

同理雙方情緒狀態

而婚姻這件事,若只有單方面付出、維持,也難以幸福經營,尤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被需要、尊重,許多媽咪都期許自己能從丈夫口中獲得讚美、肯定,因此也要提醒爸比們,千萬別漠視媽咪的辛勞,互相支持鼓勵,才能走得更長遠。另一方面,爭吵時應避免在情緒激動的狀態下溝通,洪心理師呼籲:「情緒高漲的時候,問題解決的能力會降低,別為了表達情緒而使問題失焦」,再者,當對方出現負面言詞,夫妻雙方應共同學習,理解對方為何會出現這般反應與言詞,是累積的壓力爆發了嗎?抑或是心裡的委屈無處傾洩?別讓情緒蒙蔽理性及彼此的感情。

大方表達愛的需求

男女溝通的方法大不同,男性習慣直來直往、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女性則經常以隱喻、暗示等方式表達意見。但拐彎抹角的方式,反而容易造成誤解,例如夫妻吵架時,妻子以諷刺的語氣抱怨:「反正你無時無刻都只顧滑手機,我跟孩子發生意外你也無所謂。」雖然是希望自己能多獲得丈夫的關注,但丈夫卻可能只會注意到妻子抱怨他不斷使用手機,使雙方更僵持不下。洪心理師提醒,好好說話不容易,但可以慢慢練習,表達需求時除了應避免迂迴的言語,更要以溫和、直接的方式傾訴,主動提出「我需要你」、「請加入我們」等邀請,讓丈夫感覺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

理解彼此的難處

夫妻雙方相處時,總會遇到許多問題,因此協調出折衷的處理方式,也是維持感情的關鍵之一,例如媽咪真的很希望丈夫陪同參加孩子的園遊會,但偏偏丈夫當天要開會,無法陪同參加,仍可商量會議結束後至學校接妻兒回家,或是回程順道享受一頓大餐,聽聽他們當天發生的經歷,彼此體諒「能與不能」的難處。另外,當丈夫不在身邊或無法陪同時,媽咪也應該學會照顧自己,例如開發新的興趣,或是尋找家人、朋友的支持與協助,學習不成為情緒壓力的悶燒鍋、不當滿腹委屈的女超人,才能讓自己不再被冠上假性單親媽媽的名號。

 

洪梅禎
學歷: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澎湖縣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特約臨床心理師、桃園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培靈關西醫院臨床心理師
現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專長:早期療育、親職諮詢、兒童青少年/成人心理衡鑑與治療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模特兒/漂亮媽咪玉娟、溫柔爸比宏瑜、可愛弟弟宥勝
梳化/蔡琇惠
攝影/檸檬巷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