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是天性or教養問題?好動孩子坐不住,聽聽這3個問題!

不少爸媽都反應自家的小孩總是活跳跳,坐不住,尤其在吃飯時間,要他從開始用餐坐到吃完飯才能離席,簡直是天方夜譚!孩子坐不住,究竟該歸究於天生氣質,或是家長的教養出了錯?!
是天性or教養問題?好動孩子坐不住,聽聽這3個問題!

 

「可以安靜坐在椅子上嗎?」、「不要再橫衝直撞了!」、「吃飯時間要乖乖坐好!」、「上課不可以起來走動!」…類似這樣的叮嚀是否也經常出現在你家?

「坐不住」是孩子的天性?!

浩恩幼兒園馬文華所園長表示,每個班級裡總有幾位特別好動的孩子,這些孩子經常被戲稱「屁股長蟲」,老人家則說「屁股尖尖坐不住」,他們成天就像毛毛蟲般不停扭動,無法長時間安份坐在位置上,令家長及師長感到頭痛萬分,甚至還會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籤。

根據教學經驗發現,大部分好動的孩子通常天生活動量大,身體裡總有用不完的精力,有些則是患有「躁動」、「過動」等生理障礙;某些孩子因為心理情緒無法獲得理解或紓解,因而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當然後天的教養態度亦可能影響孩子進行靜態活動的穩定度。

Tips:年紀越小專注力及穩定度越低

孩子坐不住也與年齡有關,越小的孩子專注力及穩定度越低,並且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干擾,較難長時間安坐在位置上或從事靜態活動,家長可適時給予更多刺激與引導,再逐漸增加坐定時間。

延伸閱讀:情緒沒有對錯,當孩子打人、咬人、愛發脾氣,大部分父母都做錯了!

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眾多,家長需要從旁加以觀察,深入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癥結所在

傾聽孩子說:我為什麼坐不住?

影響孩子坐不住的原因眾多,家長需要從旁加以觀察,深入理解孩子內心的聲音,了解癥結所在,而非一味要求孩子乖乖坐好!

「我無法控制想動的身體」

明明說了好多次,甚至給予處罰,孩子卻依然故我不停躁動,當你正被孩子坐不住的壞習慣氣得七竅生煙時,請先靜下心來觀察孩子是否有生理障礙,或許孩子也正被無法自制的生理狀態所擾!

.過動症

近年來各大醫院兒童心智科增加不少「過動兒」的案例,根據統計,男孩患有過動症的比例是5%,女孩則是2%。極少數過動兒是因先天腦傷而產生生理障礙,大多數都是後天環境所造成,例如:過度攝取食品添加物、缺乏探索空間。若經醫療評估確定為過動症,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療與矯正,以免影響日後身心發展。

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大多具有活動度過高、注意力不足以及衝動控制較差等特徵,症狀會同時發生於兩種以上的場合,過動兒並非心智失常,相反的,他們的思考與反應大多非常快速,只是無法適當控制某些情緒與動作,如果過度依賴藥物治療,將使孩子的天份本能受到抑制,甚至對孩子的心智發展與心血管系統產生嚴重破壞性。

面對患有過動症的孩子,家長必須多一分理性與耐心,以同理心充份理解孩子的情緒、行為與想法,給予更多發洩精力的機會,切勿以責罵、處罰方式加強管教,以免造成孩子因焦慮而更加失控!

自然觀察很重要

年齡小的幼童比較難分辨出是否患有躁動、過動等生理障礙,建議家長可觀察孩子在不同場合、面對不同對象時的表現是否一致加以確認。例如有些孩子在家人面前總是無法乖乖坐下來吃飯,在幼稚園裡卻能獨自吃完一整碗飯,這樣的表現就可證實與生理障礙無關。

延伸閱讀:別錯待「過動兒」,他不是故意的!18個症狀認識ADHD,把握治療時機

躁動症

過動症是由於腦部神經傳導失調,躁動症則是因為基礎能力發展不平衡所致,例如:肌肉張力不足、大腦前庭刺激不良,兩者同樣都會表現出動不停、不專心的症狀,很容易被混淆。

爬行階段刺激不足的孩子,因缺乏感覺統合能力,日後容易發生躁動症。背部肌耐力不足的孩子無法坐正;頸部肌耐力不足則容易出現扭動、搖晃的行為;前庭刺激不良的孩子則常不受控地奔跑、轉圈及跳躍。

患有躁動症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可以安全探索的環境,藉由爬行、攀爬、跑步、旋轉、跳躍...等刺激完成統合能力發展,即可改善躁動的症狀,除了多活動之外,平時請孩子幫忙做家事,如:拖地、擦玻璃,也是不錯的鍛鍊方式!

坐不住相關病症

除了過動、躁動之外,有些生理及心理疾病也可能使孩子表現出坐立不安的情況。

˙焦慮症:當孩子發生極度焦慮的情緒時,看起來像是魂不守舍,無法安坐在位置上。

˙躁症:患有躁症的孩子,心理與生理特別容易出現躁慮不安的狀況。

˙自閉症:根據醫學統計,約有40%的自閉症兒童會出現注意力缺乏、坐不住的情況。

˙癲癇症:長期服用抗痙攣劑的孩子,因藥物副作用也會出現躁動的症狀。

延伸閱讀:爸媽必學!想要獎勵孩子,0~3歲這樣做!

「我的身體裡有用不完的電力」

有些孩子天生好動,活動量驚人,即使累了,往往休息一會兒便可充電完成,彷彿精力永遠用不完!好動的孩子並非真的坐不住,他們只是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只要需求獲得滿足,仍然可以表現出安靜與專注的一面。

如果希望好動的孩子能夠好好坐著,首先必須幫助他們先消耗掉部分精力,例如在從事靜態活動之前,先帶孩子到戶外進行大肢體活動,或是在靜態活動中加入動態肢體遊戲。不過活動量需適度拿捏,若過度刺激反而會引起大腦產生興奮反應,更不利於穩定孩子的情緒與行為。

教養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坐不住」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所造成,只要加以排除心理障礙,就能減少坐不住的情況。

.缺乏興趣

許多家長經常抱怨,當孩子看電視、玩玩具時,往往可以連坐好幾個小時,一要求他上課、看書或從事其他非興趣所在的靜態活動,便開始坐立不安。家長可以思考和嘗試,若依循孩子的興趣或協助他建立興趣,孩子是否就願意好好坐著,或能拉長坐著的時間。

.環境干擾

明明希望孩子可以安靜下來,卻讓他待在吵雜的環境中,無疑增加了各種吸引他分心的因素,當然無法靜下心來!從事靜態活動應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沒有其他干擾,孩子的思考力、專注力與穩定度都能獲得提升。

.認知能力不足

當孩子對於學習內容無法充份理解,心態上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對於感到無聊的事物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唯有「因材施教」,給予孩子能夠理解與吸收的學習內容,待逐漸累積認知能力及產生興趣後,便可自發性地增加坐定的時間。

.時間太長

越小的孩子越缺乏專注力,活動進行時間越長也會削減注意力,從事任何靜態活動應視孩子的年齡訂立適當的休息時間,「自由活動」也是一種放鬆的方式,當身體與心理都獲得紓解,自然能夠保持更穩定的行為。

.潛藏焦慮

不少父母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經常在孩子身上加諸過多壓力,當孩子表現不如預期便動輒得咎,使孩子心理不斷累積深怕被責罰的焦慮感,在行為上容易出現躁動不安,也就無法好好坐著!

教養

餐桌禮儀不佳,教養出了錯!

用餐時坐不住是不少家長經常抱怨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當起雙面人,在學校時可以安靜且快速地吃完一碗飯,回到家卻非得追著餵飯不可,若你家孩子也發生這樣的問題,代表家庭教養方式出了錯!

每個孩子其實都很聰明,懂得對愛自己的人撒嬌,若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長不大的小寶寶,無法適時放手讓孩子學習自立,就會養成孩子凡事依賴、任性耍賴的習慣!要戒除孩子在餐桌上坐不住的習慣,建議家長必須保持溫柔的堅持,並且以身作則,不管任何時候都堅守原則,逐步增加坐定時間,讓孩子自然而然習慣安靜坐好的用餐原則,當孩子有所進步時,給予鼓勵與肯定,絕對不可用責罰的方式強迫孩子坐好,以免產生不良的心理連結。

若是帶幼童外出用餐,則應盡量縮短用餐時間,避免孩子因坐不住而哭鬧或四處奔跑;如必須持續較長的用餐時間,請別忘了隨身攜帶孩子喜愛的畫筆、小玩具,孩子在用餐完畢後能夠專注地做自己喜歡的事,自然願意在位置上待久一些!

坐不住=專注力低落?!

兒童經常受到各種因素表現出坐不住、不專心的行為,但絕不表示專注力低落,有些孩子明明動不停,卻能完整吸收教學內容,而有些孩子明明坐定聽課,卻有如靈魂出竅,上課學了些什麼一概不知,因此不可用表面的行為來判定學習效果!

延伸閱讀:你該堅持不給糖!研究:過多的糖會破壞兒童大腦記憶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整理/江睿毓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