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週歲之後
滿1歲以後,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已經可以慢慢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外界的反應之間有著什麼樣的因果關係。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1、2歲的孩子其實就很會看大人的臉色了,可以開始判讀複雜的社會性訊息,簡單來說,如果今天做了這個動作結果會對自己有利,下次他就可能反覆地繼續出現這個舉動。
而大人們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接受孩子的要求呢?通常就是當孩子做出了大人不願意他們做的行為,像是自傷性、破壞性行為,或是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行為對於滿足自己的需求來說相當「有效」,因為吃定了「大人怕丟臉、怕他們受傷,就會快速地達成孩子願望」的弱點。這樣的情況長久下來如果形成一種行為上的制約,孩子會因為一再地成功,就很容易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樣的行為,成為難以改正的壞習慣。
自閉症也會出現類似症狀?
蘇泓洸主任解釋,在自閉症的孩子身上,的確滿容易看到這類自殘或破壞性的行為,但並不表示出現這樣問題的孩子就是罹患自閉症,必須交由專業醫師評估才能判斷。事實上,在孩子語言尚未發展完全之前,許多孩子都曾出現這樣的情形,只要父母正確引導,日後這類行為多半都會消失。
而對於自閉症的孩子來說,除了需求未獲滿足可能導致自殘或破壞性行為之外,他們也對聲音及光線的刺激過度敏感,有些自閉症的孩子只要外面有吸塵器的聲音,就會無法承受,想要避開那種聲音,但又無法以語言表達,就會選擇用摀耳朵、打耳朵或打臉的方式來呈現。
對於一些語言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也一樣,由於他們不會說,無法直接告訴大人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父母也就更難處理。蘇泓洸主任建議,此時可以輕輕地抱住孩子,讓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同時也是在安撫他,因為適時地給予擁抱,也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在回應著他,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教養及生長環境的影響
孩子經常出現情緒爆炸性的行為是否與生長環境或爸媽的教養方式有關呢?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好好地談,自己家裡的寶貝卻像隻小暴龍一般隨時隨地準備發飆?蘇泓洸主任認為,生活環境的確可能影響孩子的傷害或破壞性行為,舉例來說,現代社會雙薪家庭居多,許多孩子都是隔代教養,由長輩來養育照顧,祖父母通常都較為疼愛孩子,不太會去拒絕孩子的要求;而父母也因為和孩子距少離多,容易形成補償心理,較難給孩子清楚的規範或嚴格的要求,這點也是值得爸比媽咪們留意的地方。
究竟,當孩子出現無理要求或不恰當的情緒表達行為時,父母該如何回應呢?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才能馴服這些小暴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