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每天淚眼汪汪、十八相送?寶寶好黏人,怎麼辦?

 

練習躲貓貓遊戲和寶寶說再見

此外,也可透過「躲貓貓」遊戲模擬分離情境,剛開始媽咪可用手帕蓋住自己的臉,幾秒鐘後再拿開,通常寶寶重新看到媽咪時,多會露出喜悅笑容,之後將躲起來的時間慢慢延長,讓寶寶漸漸習慣主要照顧者「只是不見一會兒,之後就會再出現」。

面對不熟悉的陌生人,6個月大的寶寶開始產生「認生」防衛機制,輕則有嚴肅、緊張神情,重則哭鬧、躲避等強烈情緒反應,李政翰醫師提醒,媽咪應盡量避免將正處於分離焦慮高峰期的寶寶,交給寶寶不熟悉的照顧者,在交由保母或家中長輩接手照顧前,都應在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讓寶寶練習多和照顧者接觸,彼此相互熟識。

有些媽咪會在半年有給薪育嬰假告一段落後,決定重返職場,有時因職場哺乳不易或抽不出時間擠奶,進而要求寶寶戒斷母奶,但李政翰醫師強調:「母奶是和寶寶十分親密的連結,突然斷奶,反而會導致寶寶備感焦慮。」面對正在哭泣的寶寶,媽咪可多給予抱抱或多安撫,不要立刻推開寶寶或不理會他。

若必須將寶寶託付給其他照顧者,媽咪也要做到先讓小孩覺得安心再離開,例如每天早上出門前,可預留一些時間抱抱寶寶,輕聲和寶寶說再見,或用較容易理解的詞彙,和寶寶約定好再見面的時間。李政翰醫師指出,7、8個月大的寶寶語言能力雖尚未成熟,但仍可感受到媽咪的語氣或臉部神情,父母也要避免因害怕寶寶哭泣而偷偷出門,反而破壞彼此的信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要幫寶寶建立「一旦說再見,媽咪就必須離開」的正確連結,千萬不要因不忍寶寶哭泣,又折返安撫,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養成藉由哭鬧達成目的;此時,接手照顧者可利用寶寶喜歡的玩具、遊戲,暫時轉移其注意力。

延伸閱讀遠距離托嬰,親子關係如何不疏離?假日父母免驚!

 

前期安全感確立自主探索環境

有研究顯示,依附關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社交與情緒發展,李政翰醫師強調,4到6個月階段的寶寶正處於前期安全感建立階段,若和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建立穩固,可增加自主探索環境的自信心,即使是天生個性內向的寶寶,就算不願意跟陌生人接觸,也能自己玩玩具,練習獨處而不害怕。

反之,孩子若長期處於分離焦慮、負面情緒無法獲得理解或支持,恐陷入無限輪迴的低落情緒,造成缺乏自信的悲觀型人格,導致憂鬱症傾向偏高,感覺統合發展也會受影響。

李政翰醫師提醒,家中若有年齡較接近的嬰幼兒,父母照顧弟弟或妹妹時,也別忽略小哥哥或小姊姊的情緒,「有些媽咪可能會因照顧新生兒疲累缺乏耐性,遇到小小孩鬧脾氣,選擇推開或不理會,這反而會使孩子更想黏TT,導致其他長輩沒辦法協助照顧、和孩子相處。」建議可帶著小小孩一起練習照顧其他手足,引導孩子參與照顧過程,也不吝給予讚美鼓勵,從中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分離焦慮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Angela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政翰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孫佩華、蔡崴丞(※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