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當兩人之間多了孩子、公婆會變成什麼樣子?

戀愛時兩人愛得你儂我儂,彷彿世界上只存在著彼此,但當步入禮堂、與丈夫一起住入婆家、增添家庭成員之後,生活不再只為雙方所擁有。原先設定好的幸福框架最後被拉扯成凌亂的多邊形,該如何解決種種複雜的三角習題,再次找回雙方都滿意的婚姻關係?
當兩人之間多了孩子、公婆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孩子出生以前,兩人能夠較瀟灑的做決定,只要彼此接受,似乎毋須顧慮過多,但當擁有了孩子,一舉一動便牽扯著孩子的幸福和未來。

如何看待你的孩子?

有些夫妻會因為擁有孩子之後關係變得更緊密,當互相都認同孩子是屬於彼此共有的責任,便願意放下身段,一切只為了孩子好。反之有些夫妻則無法適應孩子所帶來的生活轉變,當其中一方不滿意現有的生活狀況時,「丈夫、妻子、孩子」這樣的三角關係便日漸緊繃,一不小心就會觸動爭執的地雷。

你or妳變了

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表示:「最常聽到的就是爸爸抱怨太太在生了孩子之後,忽略了對丈夫的關心。」不僅如此,也有不少媽媽埋怨自己的丈夫在女兒出生後,把重心都放在女兒身上,自己就像是被打入冷宮一般。女兒喜歡的玩具,丈夫總是二話不說就掏出皮夾,卻對太太買菜的預算斤斤計較。

家庭從2人世界發展成3、4甚至更多的成員,每個人都希望能從家庭中獲得滿足,若發生上述的狀況,不如找個時間和配偶好好溝通,告訴對方自己渴望的關懷是什麼。

例如:太太可能希望丈夫在一天當中,能夠挪出20分鐘和她好好的聊聊今天發生的事情,若在這20分鐘內,丈夫還一邊看球賽轉播,沒有把重心完全放在太太身上,那麼太太的需求便沒有得到滿足,即使丈夫待在她身邊,還是會覺得有些落寞。

延伸閱讀無性婚姻好痛苦?2技巧和伴侶重燃愛火!

和女兒吃醋

有趣的是,「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這種說法似乎被強化了,從最淺層的觀點來看,媽媽和女兒是相同性別,因此當丈夫跟女兒感情比跟自己更親密的時候,會有被威脅到的感覺,產生了吃醋、被冷落的滋味。羅秋怡院長提醒媽媽們:「有不舒服的感覺時,先釐清自己在這個情況中的角色為何,會跟小孩吃醋是因為丈夫的情緒及時間分配不均,應該和丈夫討論該如何分配比較適當,而不是把責任怪罪到孩子身上。」大部分的情況是太太希望自己被關注,但小孩在這時候剛好介入,剝奪了太太被關注的機會,才會認為自己「失寵」了。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很多家庭中的父親都沒有幫忙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哪個太太不希望丈夫多花一些心思在孩子身上?為何丈夫幫忙照顧女兒,還要跟丈夫吵架呢?羅秋怡院長認為:「如果因為其中一方配偶和孩子互動過佳而感到困擾,夫妻之間可能有潛藏的問題存在,表面上看似孩子剝奪了配偶的注意力,其中可能也轉移了夫妻想要面對的長期問題。若是感情融洽的家庭,看到彼此和孩子的親密互動,應該是會感到很愉悅的。」

生氣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來說,當丈夫和女兒在家裡玩耍,太太一人在煮飯,才剛整理好的客廳又變得一團亂。這時太太介意的可能是整潔問題,或是希望丈夫能幫忙分擔家務,而不是在抱怨親子同樂。羅秋怡院長呼籲丈夫:「當發現太太在鬧脾氣的時候,要放下手邊的工作和她好好談談,別吝於關懷和了解自己的家人。」在許可的範圍內,安排有品質的夫妻獨處時間,例如:孩子上床睡覺後、孩子請別的家人照顧時,創造屬於兩人獨處的時光,不必太久的時間,只要能互相關懷、談談心,就能替兩人的感情增溫。若真的很介意配偶陪伴孩子的時間過多,不妨安排全家能夠共同參與的活動,增加家庭成員中互動的機會。

價值觀的差異

婚姻的組成是由兩個完全不同家庭中的成員所結合的,若其中一方的原生家庭屬於自由派、而另一方則較嚴謹,在熱戀期間,也許視為個性互補而互相吸引,但當在教養孩子的時候,這樣完全相反的價值觀,如沒有經過溝通形成共識,就會反映在孩子的教養態度上而產生衝突。

羅秋怡院長表示:「價值觀沒有所謂絕對的對與錯,彼此都愛孩子,都是希望孩子好。有的父母安排孩子去補習,是期盼孩子將來有成就;有的父母選擇讓寶寶自由發展,是想要保留孩子的創造力及想像力,無論是哪種教養決策,都是父母愛孩子的方式。」

教養上的想法出現差異時,孩子很容易成為夾心餅乾,夫妻對彼此的怒氣因為無法有效溝通,可能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也不知所措,無論聽哪一方的指令都也許使另一方不滿,這樣一來,三方的關係會更緊繃。

要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夫妻應該先以孩子的立場為第一考量,釐清「此時此刻」孩子的需求為何。若沒有充分的溝通,可能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想法一再被駁斥,夫妻相處應該要有攜手互助的決心,在面對有關於孩子的任何問題時,將癥結點回歸到彼此身上,不要用孩子的事做為理由來打擊對方。

夫妻

1+1>2個家庭

婚前兩人對雙方的家庭成員大多相敬如賓,對彼此的生活習性也不是太了解,婚後若是夫妻兩人擁有自己的小套房,沒有和婆家相處的太頻繁,即使有爭執,也不至於太過影響彼此的生活。但當和姻親們住在同一間房子裡時,許多的摩擦也會自然產生,原本2個不相干的家庭一旦組成姻親關係,恐怕衍生出來的家庭問題會大於能承受的範圍。

婆婆不是敵人

提到姻親的爭執,經常被點名的大概就是妯娌以及最常被討論的婆媳問題,許多媳婦不解,為何婆婆總是過度積極的介入夫妻之間的事情。其實回想兒時,母親照顧和管教孩子的時間是最多的,因此即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婆婆一時之間恐怕還無法將這份「對孩子的關懷」輕易卸下。

延伸閱讀遠距離讓你們變了嗎?假日夫妻的幸福祕訣

 

沒有聲音的丈夫

男性在媽媽和太太之間,身兼了「兒子」與「丈夫」兩個角色,這個三角關係當中,之所以會有爭執產生,依羅秋怡院長的臨床經驗看來,大多是因為丈夫擔任了沈默的夾心餅乾,不太敢表達意見,夾在妻子與母親之間,想要討好雙方,卻沒有一方會感到滿意。若是丈夫能夠清楚表示自己的立場,便能少去很多的爭執。例如丈夫可以告訴婆婆:「我很感謝媽媽的關心,但是我現在的生活很順利,當我需要幫助的時候會讓你知道,請別太為我操心。」婆婆便能清楚的知道兒子已為人夫,他的生活模式並非跟以前一模一樣,或是妻子認為婆婆經常要丈夫陪伴而感到不滿,丈夫可以和妻子溝通如何分配時間,而不是選擇隱退,讓雙方的戰火越演越烈。

長不大的兒子

有些丈夫習慣倚賴父母的照顧,即使已經結婚、升格當爸爸了,也不能脫離父母獨立的過生活,這會讓妻子雖然嫁入他們家庭,扮演的卻不是太太的角色,反而像是成為了別人的女兒,但新的家庭應該有新的系統,要改變生活模式,需要好好的跟老一輩溝通。羅秋怡院長表示:「溝通很重要,藉由什麼方式來溝通更需要智慧,若婆婆的個性比較喜歡主導,媳婦的脾氣也不好,兩人可能無法平心靜氣的溝通,會增加正面衝突的機會。但也不建議一味的隱忍、委屈,待到爆發那日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媳婦對婆家來說,關係畢竟不是那麼親密,想要跟婆婆好好溝通,除了可以藉由丈夫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嘗試與婆婆建立好的互動關係,適時表達關心,爭取婆婆對自己的信任。」

對媳婦的雙重標準

許多媳婦抱怨婆婆對待自己和對待大姑、小姑的標準差很多,但試想自己對親生父母和公公、婆婆的行為,是否也有差異呢?自己的女兒畢竟是一手拉拔長大的,對她們的容忍度也比較高。

許多婆婆對媳婦的標準雖然嚴苛,卻不至於無理謾罵、攻擊虐待,在抱怨婆婆的雙重標準之前,先評估自己是否有對待他們如親生父母般,再評估婆婆的行為究竟只是對媳婦保有一定的距離,還是充滿攻擊性的行為。

保持適當的舒適距離

有些夫妻婚後住進婆家,孩子也託予婆婆照顧,卻不希望婆婆干涉其他的事情,既希望從婆家得到幫助,又不願意妥協、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羅秋怡院長認為:「有時候婆婆或許也受了一定程度的委屈。如果不想遵守婆家的生活習慣,建議可以和老公商量搬出去住,將彼此之間的距離感拉出來,婆婆比較能感受到雙方是不同的家庭,會有不一樣的生活型態。」若現實情況不允許,非得要住在婆家,則要注意上下兩代之間的彼此尊重,試著去了解對方的規則,避免爭執的發生。

主動分享生活

婆婆過於旺盛的好奇心,可能讓夫妻間感到沒有隱私,例如:在夫妻倆不在家時進入臥房巡視,或是有意無意的在夫妻房門外窺探他們的私密話語,這種讓媳婦感覺不受尊重的行為,常使夫妻發生爭執。丈夫可能頗為為難,不知道該如何安撫妻子,也難以對自己的媽媽開口請她避免這樣的行為。建議夫妻可以主動和婆婆分享生活上發生的事情,並且和婆婆溝通──保有小倆口私密的界線是家庭中新的習慣。讓婆婆感覺自己並不是被小倆口忽視,告知婆婆:「有事要說時,請先敲門,或約到客廳談話,避免直接闖入房間讓人措手不及。」而夫妻也要注意,婆婆只是純粹好奇,還是有病症的前兆。

婆婆生病了嗎?

若是丈夫以往與婆婆的感情緊密,婚後婆婆可能會感覺媳婦改變了自己跟兒子的生活方式,心裡難免不舒服。媳婦要試著讓自己成熟一點,與丈夫一起多關心婆婆,多讓婆婆適應新成員的加入。若婆婆的好奇心,涉入夫妻生活的行為太過度,例如,產生不合時宜的疑心、過度反應的情緒化行為、不時要去察看追蹤自己的東西是否在夫妻兩人房間等徵兆,有可能婆婆可能是生病了,夫妻應避免因惱怒而忽略掉婆婆可能產生了妄想症或失智症的症狀,可以與丈夫一同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評估狀況是否要協助婆婆就醫。

三角習題同解決

在婚姻關係中隱含了許多三角關係,夫妻對這些問題要保持多一點的敏感度,因為許多真正的問題是存在夫妻的關係之間,第三者的出現只是成為主要問題的催化劑,例如太太不喜歡丈夫陪婆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來自不想讓婆婆跟丈夫太親密,還是婆婆在這時間會跟丈夫提妻子的缺點,擔心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形象受損?釐清問題的關鍵點,與介意的事物保持舒適的距離,避免短兵相接。夫妻妥善溝通、攜手面對、彼此多一些體諒,即使眾多問題依然存在,也能找到屬於彼此最舒適的生活方式。

 

羅秋怡

學歷: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學士/賓州大學兒童心理碩士

經歷:馬偕醫院精神科心理師/臺南大學諮商心理實習督導

現職:臺南市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臺南市家暴中心、善牧基金會、家扶中心、兒福聯等特約心理師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