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為孩子好」的愛裡,藏著「媽媽的野心」的慢性毒藥

子女教養相關書籍中,有種描述計劃管理型成功案例,像是「這樣教出成功的孩子」類的書;這種成功案例適用於媽媽和孩子都屬於欲望強、偏好教戰手冊型的人。反之,如果媽媽或孩子沒什麼欲望,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類型,要他們比照書上的方法做,只會累了媽媽、苦了孩子。因此,媽媽也要衡量自己的欲望程度。
「為孩子好」的愛裡,藏著「媽媽的野心」的慢性毒藥

 

媽媽的欲望強度對子女教養有很大的影響,無欲無求的媽媽不會是問題,無論媽媽或孩子大多能自在生活;欲望強烈的媽媽才是問題,活在這種媽媽底下的孩子會很痛苦,因為媽媽會將欲望轉嫁給孩子。身為媽媽,必須用心審視自身欲望與孩子欲望的強度差異。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欲望必須取得平衡。舉例來說,欲望強的媽媽和欲望強的孩子是夢幻組合,欲望強的孩子容易理解並接受媽媽的欲望,即使有些吃力也心甘情願承受,這種情況下媽媽很輕鬆,只要掌握孩子的欲望程度,適時推或拉一把即可。

子女教養相關書籍中,有種描述計劃管理型成功案例,像是「這樣教出成功的孩子」類的書;這種成功案例適用於媽媽和孩子都屬於欲望強、偏好教戰手冊型的人。反之,如果媽媽或孩子沒什麼欲望,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類型,要他們比照書上的方法做,只會累了媽媽、苦了孩子。因此,媽媽也要衡量自己的欲望程度。

最不幸的組合,是欲望強的媽媽配上沒欲望的孩子。孩子被媽媽的欲望強行拖著走,媽媽焦心不已,孩子就是跟不上。只要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無法強求,就此放掉欲望變能安然無事,但媽媽卻堅持「孩子的好壞取決於媽嘛!孩子可以塑造!」說什麼也不肯退讓。被媽媽硬拖著走的孩子,一開始會想辦法跟上,最後會想辦法逃跑。依照孩子的先天氣質,逃跑的方法可約略分為兩種。內隱的孩子,特徵是沒反應、乏力、無意欲;外顯的孩子,特徵是反抗、惹事生非。呈現方式很不同,但兩種行為皆是被媽媽欲望逼到懸崖邊的孩子表徵。

媽媽除了要評估孩子的學習能力以外,也要衡量孩子的欲望程度。面對沒有欲望的孩子,媽媽要學習放下,與其和孩子因學業而起爭執,更應和自身的欲望奮戰。欲望強是天生氣質,要放下並不簡單,況且媽媽無法停止欲望的背後有更大的因素:欲望底下藏著野心。媽媽的潛意識裡藏有個人的野心,這份野心用名為「愛」的包裝紙妥善包著,因而無法被看清。

延伸閱讀:你會陪孩子寫作業嗎?3個理由告訴你別這樣做

媽媽的潛意識裡藏有個人的野心,這份野心用名為「愛」的包裝紙妥善包著,因而無法被看清。

欲望背後藏著四種野心

如果媽媽的欲望只是純粹為孩子好,縱使有「希望我的孩子會讀書」的欲望,一旦發現孩子跟不上,便會立刻拋開欲望;然而,藏有野心的媽媽是連孩子病了都看不見,即使看見也放不掉欲望,因為放掉欲望的瞬間,媽媽的人生也會跟著滅亡。

媽媽的潛意識層面,藏著什麼樣的野心?有四種隱藏野心代表。

第一種是「自卑感」,認為自己的學歷或家世背景不如人。媽媽自身無法彌補這樣的自卑,因為學歷是過去的事,家世背景是父母的事,是無能為力的事。只要孩子進入名校,便能治癒媽媽的學歷創傷,建立媽媽在家中的威信,所以媽媽試圖藉由孩子消除自身的自卑感,解開長久埋於心中的怨懟。
第二種是「父母未竟的夢想」。一名爸爸夢想當醫師卻沒能實現,於是盼望兒子能成為醫師。為了不辜負爸爸的期望,兒子認真苦讀,卻一再失敗,重考四年依舊沒能考上醫大,最終只當上獸醫。這個兒子因為罹患憂鬱症而前來接受心理諮商,當時他這樣說:「雖然我的夢想也沒了⋯⋯但因為我的緣故,爸爸的夢想也沒了⋯⋯。」

父母沒能完成的夢想與超我的自我理想相關。爸爸沒能實現「醫師」這個自我理想,從而將這個未竟的夢想投射到兒子身上,於是兒子成為爸爸的分身,肩負完成爸爸自我理想的職責。任務失敗了,兒子和爸爸的人生也雙敗,這樣的衝擊更大,修復也更困難。

第三種是「媽媽的競爭心態」。媽媽的教養充滿「暗鬥」:跟丈夫的暗鬥、跟婆家的暗鬥、跟妯娌的暗鬥、跟兄弟姐妹的暗鬥、跟隔壁愛炫耀鄰居的暗鬥。心裡想著「等著看吧!」從此燃起戰火,孩子在這場看不見的戰役中,被當作子彈送上戰場。

第四種是「媽媽的存在證明」。有些媽媽看似過得很好,實則因丈夫或婆家傷心憔悴,這類媽媽唯一的出口就是孩子的功成名就,只要孩子成功,媽媽的存在就能得到認可,一種「看吧!我把我的孩子教得這麼成功!」的心態。這類媽媽試圖藉由孩子的成功,修復與丈夫或婆家的關係、建立在他人面前的自尊感。

這些潛藏的野心,讓媽媽無法放掉欲望。

延伸閱讀:孩子的事交給他自己來!德式全方位優質小孩養成之道

這些潛藏的野心,讓媽媽無法放掉欲望。

成為野心替身的孩子

開設家庭醫學科診所的學弟,他太太因為憂鬱症前來治療。學弟的太太是護理師,在校期間跟學弟交往成為校園情侶,之後修成正果結了婚。婚後,她辭掉護理師的工作,全心當家庭主婦,非常熱衷於小孩的教育。經歷學生時代的戀愛而走上結婚之路的男醫師、女護理師組合中,不少媽媽對教育極度狂熱,害怕孩子會因不會讀書而被人說「像媽媽」。

話題回到學弟太太身上。她的婆家是醫師世家,公公是醫師,小叔夫妻都是醫師。公公對長孫有很大的期待,學弟的太太因此承受不小的壓力,幾乎將全心投注在孩子身上。孩子從小就由媽媽親自照料、督促課業,幸虧他也很乖很順從,國中以前都是全校前五名。小叔夫妻也有個兒子,但他們家的兒子並不如學弟兒子這麼會讀書,學弟太太因此覺得很驕傲。

不料,兒子沒能進入以為理所當然進得去的特目高*,不知是否因為衝擊太大,兒子從那刻起開始拒絕讀書,不論媽媽柔性勸導或硬性強迫,兒子就是不碰書本,不僅成績急速退步,更開始沉迷於電玩。丈夫對太太流露出「到底怎麼教的,把孩子教成這樣」的眼神,婆家的失望程度也非同小可。最終,孩子只能進入地方大學就讀,小叔兒子的成績則蒸蒸日上,考上首爾的名門大學。

學弟的太太罹患憂鬱症,是可以想見的。她全心傾注在兒子的教育上,從三十歲到五十歲,整整二十年的媽媽人生就這樣沒了,一無所剩。低人一等、自卑感、嫉妒心,沒有一樣獲得解決;自尊心、存在感,沒有一樣重見光明。她做錯了什麼嗎?身為全職媽媽,她有放任孩子的課業不管嗎?背負孩子像媽媽所以不會讀書的辱名(真是如此嗎?)也瀟灑以對;兒子被拿來和小叔的兒子做比較也笑笑帶過;連公公的白眼都堅強挺過了,多少媽媽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為孩子好」這張愛的包裝紙裡頭,藏著名為「媽媽的野心」的慢性毒藥。

沒能進入理想學校的兒子,心情又如何?一般孩子落榜後還是能重新振作、繼續生活,但是背負著「媽媽人生」的孩子,失敗之後淪為「無法守護媽媽的兒子」,很難擺脫失敗的衝擊。孩子也會察言觀色,清楚明白媽媽的處境:因爸爸而受苦的媽媽,看爺爺臉色的媽媽,嫉妒嬸嬸的媽媽。如此可憐的媽媽只有自己能解救,卻沒能做到;該成為媽媽救贖者的自己,反而讓媽媽變得更不幸。對兒子而言,失敗不只是關係到自己,連媽媽的人生也賠掉了。無法讓媽媽幸福的兒子,是世上最可憐的兒子。

媽媽的潛意識隱藏著野心,這份野心被投射在孩子身上,迫使孩子扛著媽媽的人生過活,導致媽媽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無法切割。媽媽對孩子的愛,逼孩子成為媽媽的分身、媽媽的替身;孩子化身為媽媽的自尊心、媽媽的救贖者,媽媽卻毫不知情。「為孩子好」這張愛的包裝紙裡頭,藏著名為「媽媽的野心」的慢性毒藥。

*譯註:「特殊目的高等學校」的簡稱,以培育特殊領域的專業人才為教學重點,被視為進入一流大學的跳板。

延伸閱讀:孩子表現很一般,周遭親友又愛比較,該怎麼辦?

 

本文摘自方言文化《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買書請至此→博客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