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
28歲的翁先生整天對著空氣一問一答,仿佛有看不見的朋友存在於周圍,到哪都能暢聊。面對別人的疑惑,他自稱是與21歲男大生「阿宏」討論電玩和都市傳說,讓家人大驚失色,以為他卡到陰,但帶到各大廟宇神壇收驚拜拜也不見好轉。最後無奈地帶到精神科就醫,經診斷才發現是「思覺失調症」發病,並非中邪。
衛福部的《認識思覺失調症》手冊解釋,一般人因為忙碌、疲憊、藥物原因等,思考與知覺偶爾出現失調並不見得就是罹患思覺失調症,還是必須由醫師診斷確認。萬芳醫院精神科邱一航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異常的疾病,可能是基因遺傳或後天環境壓力所致,典型病徵如幻覺(聽、視覺為主)、妄想、胡言亂語、混亂或僵直行為、負性症狀(如:面無表情、缺乏專注力及持續力、少話、社交退縮等),上述症狀至少出現兩項並持續半年以上且造成功能受損,才可判定為思覺失調症。
延伸閱讀:完美媽媽最可能有恐慌症?花1分鐘檢測看看
思覺失調症屬於早發性的精神疾病,男女患病機率相當,通常男性好發於15~25歲,而女性平均發病年齡大約較男性晚5~10歲。發病前驅期常見社交退縮、性情轉變,當病程進入活躍期則會出現正負性症狀。邱一航醫師表示,正性症狀是指幻覺、妄想、混亂脫序的言行;負性症狀則是對身邊人事物興致缺缺、情感麻木、疏於個人衛生儀容等。
藥物治療是控制思覺失調症最核心的方式,若未能規則追蹤治療與服藥,疾病復發的機率將大幅提升,也會再度造成腦部的損害,因此配合療程進行才是維持病情穩定、避免功能受損的關鍵。而當病人察覺症狀加劇,可能服藥也無法立即控制病情,此時應盡早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最後邱一航醫師也說,判定思覺失調症需要長時間病兆顯現,反之在特定期間如鬼門開,引起部分族群過度敏感與焦慮甚至疑神疑鬼,則較偏向屬於焦慮症相關疾病,隨事件結束症狀也能獲得改善,若影響生活品質可以使用短期抗焦慮劑緩解,提醒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