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兒童尿失禁協會對尿床的定義為五歲(含)以上的幼童,夜間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而夜間多尿、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則為三大容易造成尿床的原因。根據統計,大約7%的小學生、1.5%的國中生、1%的成人有尿床的困擾。
楊緒棣醫師提到,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泌尿神經系統會慢慢發育成熟,要是泌尿神經系統未完全發育,大腦與膀胱的連接就容易失誤而造成尿床,且男生好發率為女生的兩倍。
楊緒棣醫師也表示,飲水量、飲水時間是造成夜間遺尿的主因之一,每位孩童依照體重有不同的小便製造量,而小便製造量約莫等於孩童一天的飲水量,舉例來說,以正常標準來說,每1公斤需排出30~40c.c.的尿液,因此30公斤的孩童,一天的小便製造量需要達到900~1200c.c.,飲水量也須控制在此範圍內,才能避免因飲水過量造成尿床。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楊緒棣指出,飲水量和飲水時間是造成夜間遺尿的主因。圖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
楊緒棣副院長指出,大部分的孩童從6歲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6歲。家長帶孩童來看診前,可以先透過「小便日記」紀錄孩童兩天的喝水量、排尿量、排尿狀況,藉此讓醫生推估小便製造量、膀胱功能是否正常。看診時再安排非侵入性的尿流速圖、膀胱餘尿檢查排尿狀況,透過上述檢查將尿床分為「單一症狀尿床」、「非單一症狀尿床」。
▲帶孩子就醫前,建議爸媽採用「小便日記」紀錄孩子排尿狀況,以便醫師參考。(圖片來源/photo-ac)
單一症狀尿床會先以行為治療約束孩童的飲食、生活習慣,若治療無效再使用抗利尿激素或抗乙烯膽鹼藥物治療,治療成效近90%;而非單一症狀尿床則可能伴隨泌尿道感染、便秘、打鼾等症狀,需長期觀察、依症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楊緒棣副院長提醒,想要減少尿床的次數,家長須依孩童體重控制攝水量、睡前兩小時不要喝水,更應以鼓勵代替責罵,讓孩童有健全的心理,以增加治療成效。
尿床是不可忽視的症狀,特別是每週尿床四次(含)以上、有日間尿失禁或者到國中還在尿床者,應盡速就醫尋求適切的治療之道。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