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總是在分心?2種遊戲、9個練習提升孩子專注力

您是否常覺得孩子很難專注、容易分心?事實上,專注力是需要很多能力相互配合。如果孩子的專注力較弱,可以跟著職能治療師和特教老師的建議,從遊戲和日常生活中練習專注力。
孩子總是在分心?2種遊戲、9個練習提升孩子專注力

 

「上課恍神、不專心,上課教到哪一頁也不知道。」「聯絡簿總是抄不齊,抄了前面兩項,後面就分心了⋯⋯」你們家的孩子也有這些症頭嗎?忘東忘西、容易分心,孩子的專注力是否有缺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練習嗎?

當家長認為孩子的專注力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或老師在學校反應孩子容易分心,如果是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致電各縣市早療通報中心諮詢,學齡的孩子則可以詢問各縣市社會局評估中心的諮詢專線,或者孩子若有信任的家庭醫師,可以先與醫師討論,如果討論、觀察之後覺得有必要,再進入評估的流程。

如果孩子在醫療上已經被認定有專注力缺失的問題,建議按照醫療單位安排的治療計畫。如果孩子沒有到確診的程度,只是專注力發展比較慢、比較差一點的孩子,以下介紹職能治療師和特教老師的建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一起進行遊戲,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一些方法訓練專注力。

 

卡牌、喚名等遊戲 適合練習專注力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職能治療師張亭薇表示,很多家長認為所謂的專注力很好,就是指孩子可以做一件事情不分心,事實上,要能「不分心的完成任務」,不只是使用到「持續性的注意力」,反而常常會需要「忽略不重要訊息」、「轉換成注意另外一件事情」等能力。

張亭薇舉例,在課堂上老師正在講課,這時窗外有救護車經過,一般的孩子會聽到救護車的鳴笛聲,但知道必須忽略,繼續專注在老師講的內容;但專注力不佳的孩子,可能就被救護車聲音吸引後,注意力就被拉走,腦子裡都在想跟救護車有關的事情,無法聽進去老師說什麼。

因此,如果孩子已經大班以上,或者是小學,就滿適合玩卡牌遊戲來練習專注力。「卡牌遊戲必須理解規則,同時留意輪流的順序,因此會不停切換專注的對象,能夠練習轉換注意力的能力。」張亭薇表示。

 

卡牌遊戲

卡牌遊戲如 UNO、撲克牌的心臟病都可以,另外一個「摸鼻子」的撲克牌遊戲也很適合。摸鼻子的規則是每人發四張牌,並將不要的牌蓋著放到桌上與其他人交換,目標是讓手上的牌湊到四張一樣的數字,如果湊到四張一樣就摸鼻子,看到別人摸鼻子時其他玩家也要摸鼻子,最晚摸鼻子的人為輸家。

張亭薇說明,摸鼻子卡牌遊戲的重點在孩子必須同時專注自己的牌,還要一邊看其他人有沒有摸鼻子,因此如果專注力轉換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就只會一直看自己的牌,無法注意到其他人已經摸鼻子了,「有遇過孩子玩遊戲時一直抱怨怎麼沒人給他牌,其實是大家都摸鼻子了,但他還沒發現,就表示這個孩子比較難同時注意多個刺激,也會影響注意力轉換能力。」

 

喚名遊戲

喚名遊戲的意思,就是指在遊戲中會強調「叫名字後要執行任務」,張亭薇表示,許多專注力不足的孩子,對於他人叫喚自己的名字不太會有反應,可能因為他的注意力還沒轉換到現在正在進行的活動,或者是被其他東西吸引走了,沒注意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因此遊戲的目的是加強孩子對於聽到自己名字的反應,這樣在孩子分心、走神的時候,叫孩子的名字可以幫助他回到該執行的任務上。

張亭薇表示,傳統的123木頭人可以先讓孩子練習專注他人的行動,自己要執行不同的任務,也可以把木頭人換成參加遊戲者的名字,聽到名字的人才需要停下來,或需要做指定的動作等。另外一種玩「報數球」,大家圍成一圈拿球丟接,叫到誰的名字誰就必須接球。喚名遊戲可以有很多變化,家長也可以在家自己發明或改良。

張亭薇提醒,這些遊戲都只是練習,孩子不可能馬上有很大的進步,但可以從遊戲中練習專注力,會比一直用寫作業等較有壓力的任務評量孩子是否專心,玩遊戲對孩子來說動機比較強,孩子也比較願意練習專注。

 

日常生活中可做的9個專注力練習

新北市新和國小資源班特教老師鄧蕙雯,有25年的特教老師經歷,她表示,很多孩子其實專注力不足的程度沒有到達醫療上確診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 ADD(注意力不足症)的標準。

但與國外相較,台灣國小的教育環境對團體規則、學業成就的要求確實比較高,因此專注力較差的孩子,在團體中會出現困難。例如:聯絡簿總是漏抄、作業寫很久,或在課堂上無法跟著老師的要求完成各種任務等。

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在團體生活中較吃力,鄧蕙雯建議家長的心態可以先放鬆一些:「若確認醫療評估上沒有達到確診的程度,但團體生活仍跟不上,家長也許把標準放低、慢一點、少一點,對學業的標準也許先放掉,專注在孩子的日常自理能力。」

鄧蕙雯認為,學業表現不佳孩子也一定會有挫折,但可以先把目標放小,讓孩子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成就感,再慢慢推進到學業,「如果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學業表現要跟其他人一樣,反而會弄壞孩子學習的胃口和動機,以後遇到更難的挑戰孩子就很容易自我放棄。」鄧蕙雯分享經驗。

 

此外,鄧蕙雯也歸納了9個練習,讓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帶著孩子去做,對孩子增加專注力有正面的效果。

練習1:製作「每日任務清單」

每天協助孩子把要完成的所有事情列出,例如:寫完作業2項、練琴30分鐘、洗晚餐的碗盤等。讓孩子可以看到回家後剩下多少時間,有多少事情要做。

練習2:將必做事情固定順序

這與任務清單類似,但是指每天要做的事情,例如:吃晚餐、睡覺、洗澡等,這些事情要有順序,例如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澡、接下來寫作業、吃飯,若作業沒寫完就繼續寫,若完成吃完飯就可以自行安排等,晚上9點就寢。

鄧蕙雯表示,將作息固定下來,有助於孩子的專注力變成「自動化」,不用花很多力氣轉換,久而久之就知道現在要寫作業了,等下要轉到吃飯等。

練習3:將任務分為小段落,中間適當休息

因為孩子的專注力較難維持很長時間,將任務切成小塊,孩子會比較容易做到。這個做法可以運用在孩子感到困難的任務上,像是寫作業時,可以讓孩子國語一次寫2行生字,寫完可以休息3-5分鐘等。依照孩子的能力搭配計時器,提醒孩子在時間內專心,例如10分鐘內寫完兩行,接下來就休息3分鐘等。

練習4:在單純、安靜的地方做事,減少刺激物

在孩子寫作業的地方,書桌上的物品盡可能單純,只剩下要寫的作業、筆和橡皮擦,還有檯燈就好。寫作業的地方盡可能是家中比較安靜之處,不要有太多車聲、人聲,或者同一個空間有其他家人看電視、打電玩,都不是合適的場所。吃飯、睡覺其實也一樣,餐桌上不要有太多雜物,以免孩子分心、一頓飯吃很久。

練習5:在活動轉換時,提前5分鐘給予提示

專注力較不足的孩子,在活動的轉換需要花一些力氣,沒辦法立刻轉換,如果轉換不順中間很容易「當機」,孩子就會看起來在發呆。其實是注意力還沒辦法轉到新的任務上,注意力就飛走了。因此,家長可以在活動轉換時,提前5分鐘給予提示,例如:寫完作業要洗手吃飯,家長可以在5分鐘前提醒。

練習6:允許孩子花較長的時間寫作業

很多家長會覺得,這麼簡單的作業,到底要寫多久?不過對於專注力較弱的孩子,寫作業過程要跟很多讓他分心的因子對抗,需要比較多的力氣。建議家長把標準放低一點,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寫。

練習7:善用鼓勵增加孩子動機

專注力較弱的孩子在學業和日常生活中很常受挫,當孩子有微小的進步,或者能將每日任務依序完成等,家長都可以適時表達鼓勵,也帶孩子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鼓勵不見得要是物質上的,言語上的鼓勵,或者承諾孩子一起玩桌遊等,家長的專心陪伴對孩子也是很大的鼓舞。

練習8: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

專注力較弱的孩子,在飲食、運動和睡眠上更需要留心,飲食上少加工物、不吃甜食等,足夠的運動和睡眠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

練習9:幫助孩子練習自律、自我肯定

很多家長會擔心,每天這樣「盯」,孩子有沒有自動做好的一天?鄧蕙雯認為,隨著孩子的年紀漸長,很多能力確實會慢慢長出來,但可以達到什麼程度,確實難以預測,「但就像有些人容易掉傘、有的人對聲音敏感容易分心,只要不是很大程度影響生活,孩子需要的是適應的策略。」

就像很多人出門會檢查錢包、鑰匙和手機一樣,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一起去看孩子哪些地方最需要協助,一起找出解決的策略,並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例如有孩子上課容易被聲音或其他東西引開注意力,也許可以做一些提醒貼紙貼在鉛筆盒等顯眼的地方,讓孩子神遊時可以回到課堂等。

 

最後,家長除了鼓勵孩子,也可以引導孩子肯定自己。鄧蕙雯觀察,專注力較弱的孩子在生活常規和課業上較常受挫,如果孩子有擅長的才藝或能力,可以鼓勵孩子多發展,另外則是引導孩子去看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例如在稱讚孩子時,可以讓孩子自己練習說。我做到了OO,我很棒。」讓孩子在往後的日子中,在沒有他人鼓勵的狀態下,也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不容易放棄。

延伸閱讀:孩子做事慢吞吞,是專注力不足嗎?認識這些注意力種類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