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玩」出 4Q 力:陪孩子遊戲,比爸媽想的還要重要!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但孩子玩遊戲可不只有好玩而已!在遊戲的過程,孩子不只重現他的生活,也可以在遊戲中解決現實的困境。陪孩子遊戲,比爸媽想的還要重要喔!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所長張雅淳心理師分享運用五大類玩具讓爸媽透過陪伴來為孩子排解情緒壓力,協助孩子在挫折逆境中,找回內在的心理能量、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
「玩」出 4Q 力:陪孩子遊戲,比爸媽想的還要重要!

 

用遊戲培養孩子的 IQ、EQ、AQ、MQ 能力!

從心理學及遊戲治療的觀點來看,玩具不僅是玩具,讓孩子自由地遊戲、玩玩具,有更多兒童發展重要的意涵,其中對於培養孩子的 4Q 能力,也就是智力商數(IQ)、情緒管理(EQ)、品格商數(MQ)與挫折復原力(AQ),有相當大的幫助!

許多爸媽幫孩子挑選玩具時,都會著重具有數理、邏輯或一定要能夠讓孩子學到東西功能的玩具,以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張雅淳所長指出,遊戲、玩玩具的確有助於智力(IQ),像是煮飯遊戲,就是認知記憶,孩子看到爸媽怎麼做,再自己演出來。

而孩子玩打針遊戲表示痛痛,就是情緒表達,與情緒管理(EQ)有關。與品德、品格有關的 MQ,包含玩具玩完要收好、要把碗裡的飯菜吃光光......等家庭規則,都在遊戲過程中可以培養。最後的挫折復原力(AQ)是指當孩子遇到挫折,如何讓自己走過再站起來,像是孩子遊戲時也會演出自己遇到的困難。

 

運用五大類玩具陪伴孩子面對問題

許多爸媽感受到孩子的焦慮、生氣、無助與痛苦時,往往只會急著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來減低內心擔憂。事實上,這時候如果能為孩子選擇適當的遊戲玩具,並搭配適時的引導互動,爸媽就可以在生活中,透過陪伴來為孩子排解情緒壓力,協助孩子在挫折逆境中,找回內在的心理能量,進而擁有孩子成長的品格能力。

張雅淳所長建議可以爸媽運用以下的五大類玩具,陪伴孩子從遊戲中學習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type1、表達類玩具

可以自由變化不同造型、調色的黏土、水彩都是表達玩具。對於孩子而言,生活上有許多事情都沒有辦法自己決定,小至早餐吃什麼、大到唸哪間學校。唯有玩黏土的時候,可以自在地變化成不同形狀、混成各種顏色。想要搓成圓的、壓成扁的,用自己的小手捏一捏就可以。尤其是容易焦慮的孩子,可以讓孩子感受原來我自己也有掌控的能力,因而達到表達情感、舒緩情緒之作用。

 

▲捏黏土需要手部和眼部的協調運動,有助於提高手眼協調能力。

 

 type2、撫育類玩具

各式可以讓孩子抱著睡的玩偶,或是由孩子幫娃娃蓋棉被、吃奶嘴,都能夠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及情感慰藉。

 type3、扮演類玩具

醫生遊戲組、收銀機與錢...等這類角色扮演的工具都是扮演類玩具。張雅淳所長解釋,在實際生活上,孩子時常需要看病打針。孩子從扮演醫生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重現生活情境,也能取得生活掌控權。像是孩子總是被打針的人,但在玩扮演角色時,他可以是醫生,打完針還會跟病人說「打完針我帶你去買多多。」

孩子將大人跟他說的話演出來,而在扮演的過程其實已經內化到他的腦袋,下次去看醫生,孩子會知道「我害怕也沒關係,我有多多會陪我。」孩子可以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

 

▲透過扮演醫生,他們可以模擬照顧和關心他人的情境,有助於培養同理心和情感表達能力。

 

type4、恐怖類玩具

或許爸媽會覺得家裡不應該準備蛇、恐龍、鱷魚、大蜘蛛...等這些恐怖類玩具,但其實這些令人感覺害怕的玩偶是訓練挫折復原力(AQ)很好的玩具。

張雅淳所長表示,孩子平時很容易害怕,就應該讓孩子經驗害怕這一件事情,而不只是跟他說你不要怕。爸媽應該帶著孩子學習面對焦慮與害怕情緒。

 type5、宣洩類玩具

黏黏球盤就是宣洩類玩具的代表,利用投、丟的動作來將不好情緒丟掉,表達情緒也獲得情緒發洩。

 

撰文/陳萱蘋

圖片來源/photo-ac

諮詢/芙樂奇心理諮商所所長 張雅淳心理師

參考/《用遊戲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培養孩子的IQ、EQ、AQ、MQ能力!》新自然主義出版

 

 

 

 

 

 

 

 

 

Dr. 張雅淳心理師

現任:芙樂奇心理諮商所所長

學歷: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博士

經歷:彰化縣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行政督導

   彰化縣永靖國民小學輔導組長、教師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政府單位與社福機構特約心理師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合作講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