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都具備不同的特質,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性格也會有所轉變,當父母因孩子的舉動氣得火冒三丈時,不如先靜下心來想想,孩子是否正在提出需求?關於這場永不停止的教養戰爭,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接招,才能在回應寶貝的同時,達到正確管教的目的。
孩子在不同時期會展現不同發展特質,我們不會要求剛出生的寶寶自己吃飯、上廁所,也不會放任3歲寶寶自己過馬路。透過理解孩子的發展里程,有助於父母接納其各種行為發生的原因。
0~1歲,與陌生世界問好
剛出生的孩子每天吃吃睡睡,卻也造成父母不少困擾,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楊琬琳心理師提到,大部分家長會為寶寶沒來由的哭鬧感到心力憔悴,事實上,0歲寶寶正努力建立與環境間的信任感,必須透過父母與照顧者們引導,習慣嶄新環境。有些成人過度擔心寶寶哭鬧,反而對其產生懼怕心態,不敢輕易靠近,使孩子缺乏與父母親之間的連結。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回應寶寶的需求,讓他產生對外在世界的信任與安全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洪梅禎指出,剛出生的寶寶視力發展尚未完全,對於自己的動作也無法精準掌控,若父母能多陪伴孩子與外界互動,能協助寶寶更迅速建構出世界雛形。
1~2歲,錯誤中學習
1歲後,寶寶漸漸開始能掌握自己的身體,例如爬行、走路等,雖然控制得還不夠精準,但對於方向、動作等大動作已能隨心所欲,洪梅禎心理師表示:「此時期的寶寶能用手抓取有興趣的物品,還能以簡單的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例如搖搖手代表不要、撇頭表示拒絕等,不少家長會開始發現寶寶的意見似乎變多了。」對於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比起強烈要求孩子遵守父母提出的要求,不如試著學習尊重孩子的意見。不過,楊琬琳心理師提醒,1~2歲幼兒對世界充滿好奇,按耐不住想探索的慾望,雖然讓孩子恣意探索有助發展,還能引導寶寶從錯誤中學習,建構正確的概念,不過由於孩子尚未理解各種事物的「可以與不可以」,因此安全問題父母應多留意,例如孩子可能去觸摸熱水、插座等危險物品。
2~3歲,貓狗都嫌
2歲以後,寶寶說話技巧已漸漸變得純熟,此時期能經常聽見孩子的口頭禪為「不要」、「為什麼」,既愛唱反調又意見一大堆,讓家長頭疼極了,因此更有人笑稱2歲為「Terrible two」,連貓狗見了2歲寶寶,都會哀叫連連。然而,洪梅禎心理師認為,當孩子開始學會反抗,其實正代表著他們在思考、懂得爭取自己想要的事物,家長應該感到開心,只不過此階段所帶來的考驗重重,舉凡如廁訓練、練習自己吃飯、學習跟他人一起遊戲等,由於欠缺足夠的經驗與規範,經常表現出父母不認同、認為「不乖」的行為。
另一方面,楊琬琳心理師說明,2歲寶寶正值強烈自我中心思考時期,無法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因此在教養過程中,若父母能提供較多體驗式引導,便能讓孩子學習將心比心。因此,在這個父母及孩子皆感到有些混亂、對於大幅度改變措手不及的時期,若家長能設身處地的思量孩子現階段發展,彼此都能更順利度過。
3~4歲,愛挑戰的小大人
經過不斷的挫折與嘗試,3、4歲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通常皆能獨自進行穩妥,再加上此時期孩子更懂得用語言表達、力氣更大、更能精準控制自己的身體、小腦袋也發展出無限想像力,使孩子開始產生想「獨當一面」的想法。然而,身為父母總有許多不放心,面對孩子凡事想自己來,成人反而無法自在的放手,因而導致親子間產生摩擦與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