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新知快遞

寶寶餐餐餵過頭,小心「餵食到逆流」

新知快遞
寶寶餐餐餵過頭,小心「餵食到逆流」

寶寶餐餐餵過頭,小心「餵食到逆流」

一名出生七週的男嬰因為哭鬧不停、常常吐奶,被家長懷疑可能是腸絞痛而帶至門診檢查,經詳細問診後發現家長餐餐餵食過頭,且可能合併脹氣及乳糖不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表示,這名懷孕33週大就出生的早產兒,出生體重2,300公克,目前七週大體重為4,700公克,一天六餐,每餐大約在120c.c.至150c.c.的奶量,詢問之下發現家人經常用餵奶來止住嬰兒的哭鬧。

葉勝雄說明,一般寶寶在四個月大時的體重為出生時的兩倍,一歲時為出生時的三倍,這位寶寶明顯成長過快。加上他是早產兒,以他原本的預產期來算,這時候的體重若和其他剛出生寶寶一樣,就算及格了,但他比平均還要多一公斤。治療方面請家長停止餵食過多的習慣,並短暫給予消脹氣藥物及改換低乳糖嬰兒配方,寶寶的症狀就改善了。

不要寶寶一哭就餵食!葉勝雄指出,新生兒常以哭泣來表達他的需求,如肚子餓、太熱太冷、需要安撫、尿濕了等等,因此哭泣並不一定是餓。許多家長在照顧嬰幼兒時,只要哭鬧都先餵奶再說,餵過頭反而容易吐奶。以配方奶寶寶來說,每次奶量約為體重乘於20~30c.c.,建議不要超過此範圍,而親餵母奶的寶寶,因母奶的後段有較多脂肪,易有飽足感而較不會毫無節制。

寶寶吐奶可分成三個面向,如果寶寶體重過重,要注意是否因為餵食過多而造成「餵食到逆流」;如果寶寶體重正常,可能是生理性的胃食道逆流;如果寶寶體重過輕,則要小心幽門狹窄等實際上的問題。葉勝雄醫師表示,餵奶過多會讓胃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排空,也因此更容易有胃食道逆流,來不及消化還會造成脹氣等問題。最後,醫師提醒家長在照顧嬰幼兒時,應多思考寶寶的需求,不要一哭鬧就只有餵奶,結果除了可能造成吐奶之外,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兒童期肥胖、成人後代謝疾病等問題。若寶寶經常吐奶或哭鬧不安,應尋求小兒科醫師的專業評估,才能提早幫寶寶解決問題。

 

新生兒超音波為健康把關

台北慈濟醫院小兒科蔡文心醫師指出,根據統計,國內新生兒約有千分之三的先天性器官結構異常,寶寶誕生後,醫師會進行第一次的身體檢查,包括「理學檢查」和「神經學檢查」。不過,新生兒有些主要器官的健康情形及有無潛在的問題,卻不易靠這些身體檢查可以發現。為了彌補一般身體檢查的不足,超音波檢查是個很好的幫手。

任何檢查都須把握最佳時機,蔡文心醫師表示,有些檢查項目必須在新生兒骨骼發育完成前進行,例如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建議出生後滿三個月內進行,因為隨著寶寶骨骼的成長,超音波穿透力會受到限制,影響影像的解析度和結果判讀。

另一項檢查也有黃金期,那就是腦部超音波,蔡醫師指出,腦部超音波是利用嬰兒頭蓋骨的前囪門(寶寶頭頂上方摸起來軟軟且能感覺到脈博跳動的地方)尚未關閉前進行檢查。可發現先天性腦部異常,如水腦、腦室發育不全;及後天性腦部問題,如腦室炎、硬腦膜下積液、腦瘤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最佳的檢查時間為出生後六個月內。

蔡醫師也表示,嬰兒剛出生時心臟的卵圓孔尚未閉合,因此出生滿三天後再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可檢視寶寶腹部的器官,包括肝臟、腎臟、胰臟、脾臟及膽囊、泌尿道等,一般建議滿月的時候來做此項檢查。有相關家族病史、懷孕期間胎兒超音波檢查發現異常、產程遲滯、早產兒、出生後外觀異常或家長有意願,都可為寶寶安排新生兒超音波檢查。

 

七成二有運動者逾三成肥胖

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及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教授兼研究中心主任陳俊忠教授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但其實有不需另外花太多時間的辦法增加活動量,例如多從事融入生活型態的體能活動,像是做家事、通勤走路、到垃圾、走樓梯、做園藝、遛狗、散步等,將勞動變運動,便可增加熱量消耗。根據美國科學家實驗結果顯示,每天少坐多動,移動和走路的次數較頻繁者,非運動性熱量消耗會比平常人多,每天可多燃燒 350大卡,這表示日常生活多活多動,自然不容易變胖。

至於民眾常以沒有時間運動為藉口,陳俊忠教授表示,如果按照上述勞動變運動的原則,爬樓梯、通勤走路、做家事、買菜等日常生活中即可輕鬆做到,也就不用有另外撥出時間的壓力,還可收健康之效。如衛生福利部曾推動員工代謝症候群改造計畫,每天上下午各播放一次10分鐘音樂,鼓勵全員工爬樓梯、走路,連續13週,發現可有效改善胰島素阻抗、葡萄糖耐受性、增加良性高密度脂蛋白濃度,等於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通勤族也可提早一、兩站下車,利用上班、下班步行15分鐘來增加熱量消耗的機會。此外,陳教授更推薦從事每天有人提醒、一定要做、不用花錢的「倒垃圾運動」,而且最好是邀約家人一起散步、聊天,一次倒掉家裡、心裡與身體三種垃圾。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