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產後照護

產褥期照護完全解析

經過了10個月的孕期,終於辛苦誕下小生命,準媽咪除了感到喜悅以及卸貨後的輕鬆,也別忽視產後的身體健康。在產褥期若能細心且正確的照護自己,相信很快就能恢復健康與活力!
產褥期照護完全解析

 

歷經10個月的辛苦妊娠,終於順利卸貨完成孕產的任務。然而,產後除了必須學習照顧寶寶的大小事,準媽咪可別輕忽了自己的身體,新店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葉海健指出:「產褥期常見問題包括產後子宮收縮疼痛、會陰部傷口或剖腹產腹部傷口疼痛、傷口感染、小便困難或尿液滯留、惡露或分泌物較多及痔瘡問題,另外,這時媽咪也會開始出現乳房脹痛的情形。」

 

產後出血,產褥期常見狀況

一般而言,產褥期最常見的問題為產後出血,臺安醫院待產房護理長陳崇萱指出:「特別是產後24小時內發生的早期產後出血。」無論剖腹生產或陰道生產皆可能發生產後出血,而自然生產的出血原因主要是子宮收縮乏力。陳護理長解釋,當產婦的待產時間過長使子宮持續收縮,分娩完畢後,子宮如同長時間緊繃的橡皮筋,一鬆弛即彈性疲乏,因此收縮乏力導致出血。至於剖腹生產引發的產後出血,由於會摻雜些許羊水,所以除了觀察出血量,還必須觀察產婦的生命徵象與血壓狀況。


另外,疼痛也是產褥期常見狀況,通常產後疼痛會在產後一週逐漸改善。葉海健醫師解釋,造成疼痛的可能原因如下:(1)產後的傷口疼痛,例如:自然生產的會陰部傷口或剖腹生產的傷口所導致的疼痛。(2)產後子宮強烈收縮引發的疼痛不適,此現象對於經產婦而言,感覺特別強烈,也會同時發生在親餵母乳的媽咪身上。主要是因為嬰兒吸吮乳頭時會引起媽咪體內催產素增生,引起強力的子宮收縮。(3)脹奶、餵奶所造成的疼痛。

 

產後生理5大變化

女性在懷孕階段,身體為了提供胎兒充足的養分與成長的空間,因而出現巨幅變化。然而完成分娩任務後,身體逐漸回復到孕前狀態,生理也會產生極大的改變。


1 子宮復舊
懷孕期間為了因應胎兒的成長,子宮逐漸被撐得很大。而分娩之後,葉海健醫師表示:「剛生產後的子宮重量近1000公克,大概1星期後變成500公克,2星期後約300公克;產後2週進入骨盆腔,4週恢復原來大小。」


陳崇萱護理長進一步說明,產後的子宮大小如同足球一般,大約位於肚臍處,產後隔天會回到肚臍上方約1、2橫指的部位,每天下降1公分,7~10天慢慢進入骨盆腔,所以剛生完的產婦雖然肚子稍微消了一點,但看起來還是有些鼓鼓的。因此產後1~4小時的子宮環狀按摩很重要,會請家屬以手掌按壓產婦的肚臍下方進行環狀按摩,當感覺子宮像球一樣慢慢糾成一團,代表子宮收縮良好。除了子宮逐漸恢復,葉海健醫師表示:「進入待產階段時,子宮頸慢慢全開,產後4~6天會恢復到兩個指頭寬,大約1~2週恢復到孕前狀態。」


除此,產後還有其它器官也日益恢復正常,例如懷孕時由於子宮壓迫,導致輸尿管擴張,約2~8週慢慢恢復成原來狀態。葉醫師解釋,在恢復期的階段,膀胱容易漲及尿液滯留,可能引起尿路感染,因此應多喝溫開水、同時避免憋尿。

延伸閱讀:減痛分娩後頭痛,小心硬腦膜下血腫


2 出現惡露
所謂的惡露,即子宮的蛻膜碎片、紅血球、與壞死組織等,在產後慢慢脫落,經由陰道流出體外。葉醫師指出,起先惡露顏色為鮮紅色,約持續2~3天;在產後第4天後變成淡淡的粉紅色,10天過後轉為黃色或白色。


陳護理長補充,產後第1~3天的惡露是鮮紅色,可能帶有一些血塊,慢慢顏色越來越深,最後才變成褐色或乳白色。通常暗紅色惡露約維持10~14天,類似月經快結束時的顏色,若產婦持續哺餵母乳,惡露可能會延後結束。至於採取剖腹生產的媽咪,寶寶娩出後醫師會清除子宮裡的胎盤、餘血等,因此惡露量較少。


原則上,除了注意惡露是否出現異味,還要觀察惡露量,如果惡露突然變多,葉醫師表示:「應留意可能是因子宮收縮不良引起的晚期出血或子宮遭到感染。」


一般來說,產後出血可分為早期與晚期,當產婦在生完兩、三週卻突然發生出血情況,可能是晚期出血應多加留意。陳護理長說明,出血原因可能是胎盤的碎片附著於子宮壁未清除乾淨,過一陣子自行脫落所致;另外,子宮感染也會增加出血機率。因此,除了注意惡露量,產婦必須觀察自己的體溫是否正常。


3 會陰傷口復原
採取自然生產的產婦,由於會陰傷口會出現紅腫痛等症狀,葉海健醫師建議產後24小時內進行間歇式的冰敷,助於消除腫脹。如果傷口裂傷情況較嚴重且持續疼痛,不妨每天進行1~2次溫水坐浴來緩解不適,同時促進會陰部傷口修復。


對於冰敷方式,陳崇萱護理長也特別說明:「產婦分娩後24小時內,每4小時冰敷一次,每次冰敷時間不超過10分鐘,以免凍傷會陰部。」至於溫水坐浴則每天進行2~4次,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助於傷口癒合。通常傷口約需3~4週才能復原平整,因此,建議持續到傷口復原為止。

4 排氣與排便
產後3、4天內沒有排便但有順利排氣,屬於正常現象,葉醫師指出:「可多攝取蔬果以增進腸胃蠕動。如果之後仍未解便,則請醫師開立軟便劑。」


對於採取陰道生產的產婦而言,部分會在產前進行灌腸,所以可能持續3~4天沒有便意,除了鼓勵產婦多攝取蔬果,陳護理長亦建議採取低渣飲食,避免過於精緻的食物,以免造成食物殘渣較少,易出現便祕情形。


而採取剖腹生產的產婦,產後約1~2天會排氣,葉醫師表示,目前的醫學研究認為不需要等到排氣才進食,剖腹生產術後最快8小時即可嘗試進食,攝取一些流質食物,可以讓腸胃功能提早恢復正常。但產婦產後脹氣嚴重,亦可等到腸胃蠕動再進食。


原則上,剖腹生產後隔天會建議產婦喝一點水以促進腸蠕動,若持續3天沒有排氣,醫師會開立藥物協助。


5 泌乳功能
產婦在產後48~72小時會感受到乳房脹痛及微溫,並逐漸開始分泌初乳,葉海健醫師表示:「初乳的顏色多呈現黃橘色,約持續1~2天。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以及少量的脂肪。到了產後4~10天,乳汁成分則變成脂肪、乳糖、乳清蛋白的成分較高,蛋白質成分較低。」


由於初期乳汁的分泌量不多,導致多數產婦易感到焦慮。實際上,新生兒第1天的胃容量也僅有5~7c.c.。出生的第1天如小彈珠,第3天如彈力球,約出生10天才如同乒乓球大小。由於寶寶吃得不多所以容易餓,因此建議媽媽配合寶寶的需求哺餵母乳。另外,哺餵母乳時盡量保持乳房的清潔和乾淨,若有紅腫熱痛等情形,應留意是否有乳房阻塞的問題,並盡量排空乳汁。若乳房脹痛感到不適,身體有點微熱甚至發燒,必須排除是否有感染,例如發生乳腺炎。

延伸閱讀:抱寶寶抱到手痠痛無力?復健科醫師教妳簡單3招預防媽媽手!

 

自然產&剖腹產,正確護理傷口

自然生產造成的會陰傷口,正常情況下不至於影響生活作息,但仍要仔細照護以預防感染及發炎。而剖腹生產的傷口則保持乾燥、避免碰水,並以擦澡的方式清潔。除了掌握這些大原則,在傷口護理上還得注意哪些重點?


自然生產
自然生產所造成的會陰撕裂傷,依深度可分為4度:


一度裂傷》一度裂傷屬於輕度裂傷,僅傷及表皮,不需縫合即可自行恢復。多發生在胎兒的週數較小或體重較輕的產婦;或是第二胎、第三胎的經產婦。陳崇萱護理長舉臺安醫院為例,約一成產婦屬於一度裂傷,甚至沒有裂傷。


二度裂傷》二度裂傷屬於中度裂傷,深度達皮下軟組織或肌肉,但未傷及肛門括約肌。基本上,剪會陰的產婦多屬於二度裂傷。陳護理長表示:「剪會陰的目的是讓傷口平整、醫師較好縫合,此外,傷口癒合得較好。」

三度裂傷》三度裂傷是為重度裂傷,亦即肛門括約肌斷裂,嚴重還可能影響解便。通常產科醫師會仔細修補肛門括約肌,葉海健醫師指出:「產婦必須細心照料,避免傷口癒合不良甚至感染。」

四度裂傷》四度裂傷亦為重度裂傷,肛門括約肌與直腸黏膜出現裂傷。若傷口沒有完全癒合良好,可能會造成陰道肛門簍管,亦即糞便從陰道排出,之後需要開刀治療。一般而言,重度裂傷易發生在寶寶較大,或產程突然進展迅速。陳崇萱護理長說明:「產婦出現4度裂傷時,醫師經過縫合後會進行肛門檢查,確定陰道壁上方與肛門上方完整不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