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沒有完美,只有夠好 別被「理想父母」的形象綁架了!

從身為父母的那一刻起,許多的壓力便悄悄地浮現在生活周遭?養育不必當先知,懂得陪伴與傾聽是撇步!在養兒育女的道路上,適時留點彈性給另一半與自己,不追求完美父母,只做夠好的自己!
沒有完美,只有夠好 別被「理想父母」的形象綁架了!

養育學齡前的幼兒壓力較大也辛苦?

根據國內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養育學齡前的幼兒對於爸媽來說是最具有挑戰性及壓力的一件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養育學齡前幼兒的壓力如此之大呢?對此友緣基金會專任老師楊淑芬表示,不只是養育學齡前的幼兒,養育孩子的不同階段中,爸媽都會遇到不同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分別自三大面向(對孩子發展的理解、爸媽對於自我的期許及準備、來自於外界的評價及壓力)互相影響的作用中產生。

心力、體力都要超人等級

以學齡前的幼兒來說,從嬰兒階段慢慢成長至幼兒階段,此時他們的心智發展、語言表達、行為動作⋯⋯等各方面能力,除了隨著成長逐漸成熟外,內心深處也開始萌生想要四處探索的動機及念頭。楊淑芬老師表示學齡前幼兒除了精力充沛外,他們更高度依賴父母的照顧,因此父母所面臨到的第一項難題,就是如何讓在有限的時間及體力中,給予孩子們足夠的陪伴,以滿足他們想要探索、玩樂的心。

處於這個階段的爸媽所要負擔的心力及精神,遠比想像中來得還要多。由於學齡前的幼兒在躲避危機時的反應及處理能力尚未成熟,因此當孩子盡情對外探索時,爸媽通常必須陪伴左右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目的就是希望能夠保護孩子的安危,讓他們別在不經意的狀況下受傷。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爸媽需要花心思且留意的部分有增無減,從幼兒的人格養成到未來的人際互動,甚至是日後表現及成就⋯⋯。因此養育一個孩子最艱難的挑戰,並不是只要將小嬰兒順利養育長大即可,而是如何陪伴及教育他們成為一心智健全的成人。

教養壓力大,幼兒就是難教化?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H.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提到,人格的發展一共分為八個階段,分別為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兒童期、學齡兒童期、青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由於每一時期的心理發展階段,各自代表著不同的表現與型態。當孩子從嬰兒階段步入幼兒階段發展時(約莫孩子2~3歲),他們便會開始進入所謂的自主行動與羞怯懷疑心理階段,而這也可稱做是孩子的第一青春期。由於此階段孩子的反抗行為會增加,情緒起伏變化也較大(如:時而開心時而憤怒),甚至時常將「不要」掛在嘴邊。如此的情況便讓許多爸媽紛紛舉雙手投降,甚至將之視為教養上的棘手問題及挑戰,認為養育孩子是一項難以勝任的責任義務。

楊淑芬老師表示若爸媽對於孩子的發展不理解,很有可能讓自己面臨到過大的教養壓力,但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卻是每個孩子在面臨情緒發展逐漸邁向多元化的一種正常表現(如:開始理解開心或不開心、喜歡或不喜歡⋯⋯等情緒感受)。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情緒的認知正處於學習階段,因此許多時候他們對於情緒感受的表達,並沒有成人來得完整且清楚,再加上他們的語言反應並沒有比肢體動作來得快速,因此只要感受到任何負面情緒狀態,多半便以摔玩具或大哭的方式表達憤怒或失望,或是躺在地上耍賴訴說自己的不願意⋯⋯等。而這樣的行為表達方式,經常會讓許多爸媽感覺到困擾,甚至覺得自己是否沒把孩子教育好,因而在自己的內心深處認為照顧學齡前幼兒是全天下最辛苦之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