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爸媽告別熊貓眼,幫助寶寶安穩睡過夜

「寶貝,凌晨3點了,求求你快睡!」、「醫師,為何我家寶寶不愛睡覺?」寶寶的睡眠問題幾乎是所有新手爸媽的噩夢,不想老掛著熊貓眼,除了搞懂新生兒的生理時鐘與發展機制,長輩們也能透過環境控制給予充分安全感,幫孩子建立良好睡眠儀式。
爸媽告別熊貓眼,幫助寶寶安穩睡過夜

睡眠是漸進發展過程

「在人的一生當中,睡眠是漸進發展過程。」康寧醫院小兒科醫師翁少萍指出,新生兒一天可睡18個小時,但每次睡眠時間只有短短2~3小時,隨著寶寶年紀漸長,1歲後的睡眠總量約降至15小時,晝夜生理時間逐漸發展成形。

1歲左右,真正睡過夜

根據Galland等學者自34篇研究論文中整理發現,對初生嬰兒來說,夜間醒來十分常見,健康寶寶每晚都會醒來數次,部分3個月大的寶寶開始在晚上睡足大約5小時,5個月大時,約有5成寶寶可嘗試睡滿8小時,整體而言,嬰兒要到1歲時才能真正睡過夜。

然而,研究亦發現,有27%的嬰兒在1歲時仍無法從晚上10點睡到隔日清晨6點,13%的寶寶甚至睡不到5小時,換言之,每個嬰兒的睡眠差異性大。

胃小,吃得少,睡得短

新生兒的睡眠與飲食有著極大關聯性,台灣母乳協會顧問賴慧滿表示,新生兒胃容量有限,出生第1天的寶寶胃的大小如一粒煮熟的鷹嘴豆,每次只需7~13ML奶水,「母乳容易消化,新生兒日夜頻繁哺乳很正常,平均每2~3小時就會醒來一次,哺乳媽媽必須配合寶寶的作息,初期確實會比較辛苦,只要堅持配合初生兒的作息,滿足安全與哺餵基本生理需求,一般新生兒很快就會找到自己的生命韻律。」

隨著寶寶漸漸長大,餐與餐的間隔時間逐漸拉長,出生第3天的寶寶胃容量如一顆葡萄,每次可吸取30~60ML奶水,出生1周至6個月的胃容量如一顆草莓,每餐約攝取60~90ML奶水,周歲前胃容量如葡萄柚,每餐約攝取90~480ML,成人的胃容量大小則有如哈密瓜。

認識嬰兒的生理時鐘

事實上,透過母體皮質醇、褪黑激素與每天週期性活動影響,新生兒在母親肚子裡就已形成晝夜週期,大約10週時有體溫時律,11週開始發展生理時鐘相關的基因表現,12週產生褪黑激素時律,3至6個月大發展皮質醇時律。

因新生兒缺乏內源性晝夜循環,直到身體日漸接收來自環境中的日光照射,才能慢慢開始分辨白天與黑夜。 翁少萍醫師表示:「3、4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有晝夜時律。」唯獨早產兒因在加護病房的照護模式影響下,無論是體溫、心跳甚至活動型態,往往偏向次晝夜循環。

成人vs.嬰兒睡眠循環

一般來說,睡眠可分為安靜睡眠期與活躍睡眠期(又稱作快速動眼期)兩大階段,成人與嬰兒的睡眠階段循環差異大。

成人睡覺時很快進入安靜睡眠期,隨後再進入活躍睡眠期,也就是俗稱的做夢,每次循環大約90分鐘,每晚會經過數個睡眠循環。整體而言,安靜睡眠約佔75~80%、活躍睡眠期約佔20~25%,剛開始是安靜睡眠約佔大部分,但在清醒前的循環就變成活躍睡眠期較多,這也是為何成人在早上起床前特別容易作夢。

反觀,新生兒的睡眠則是以活躍睡眠期為主,比重大於50%,當寶寶睡著時會先進入活躍睡眠期,這意味著他們可快速醒來,20分鐘後才會進入安靜睡眠期,每次循環約60分鐘。

「嬰兒腦部在睡眠時相當活躍,正是腦部神經連結快速發育發展的關鍵時期。」翁少萍醫師表示,隨著寶寶日漸長大,睡眠中的活躍睡眠期會逐漸減少,安靜睡眠期則會增多,白天孩子醒來的時間逐漸增多,當發展至與成人相當的睡眠循環,即形成所謂「睡眠鞏固」。

睡眠型態隨年紀改變

根據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研究統計顯示,睡眠型態會隨年紀改變而有所遞增或遞減,0~3個月的初生兒平均每日睡眠總量落在11~19小時,4~11個月的寶寶則為10~18小時,睡眠分好幾次,往往需要小盹。

1歲孩童每日睡眠總量約9~16小時,6~13歲學齡兒童的每日睡眠總量約7~12小時,擁有較多深睡階段,成人每日睡眠總量約6~10小時,需要規律的睡眠時間來維持足夠好的睡眠,65歲以上老人易有睡眠中斷問題,每日睡眠總量為5~9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