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孕期,早產是所有孕媽咪都避之唯恐不及的名詞。但妳真的知道什麼是早產嗎?其實早產可以分成兩層意思,一是出現出血、宮縮等早產徵兆但尚未發動產兆;一是產兆已經發動,寶寶提早在20~37週出生。一般來說,胎兒早產的機率大約是8~12%,若能提早發現徵兆,察覺「寶寶可能有危險」,就可以透過安胎降低早產的風險。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早產會有哪些徵兆:
早產出血和生產落紅很像,都是帶有黏液、血絲的血液,但量不會很多,除非胎盤早期剝離才會大量出血。此時子宮頸黏液也會因為子宮頸變寬從陰道流出。
宮縮時肚子會規律變硬、緊繃、疼痛,這種感覺起初是一陣一陣,之後會愈來愈密集,當頻率縮短成5分鐘一次,就很有可能會早產。所以當宮縮持續1小時以上,就要趕快就醫檢查。
雖然腰酸背痛是懷孕中後期會出現的普遍現象,但早產引發的疼痛頻率比較規律(一陣一陣),不會一直持續也不會在變換姿勢的時候才冒出來。
身體有條神經是經由骨盆連往大腿內側,所以當骨盆受到宮縮壓迫,支配大腿內側感覺的神經便會產生陣發性疼痛。
延伸閱讀:38歲孕婦突癲癇險沒命,妳也是「子癲前症」高風險族群嗎?
婦產科醫師小叮嚀 1.當身體規律出現間斷性(一陣一陣)症狀就要有早產的警覺。 2.由於宮縮的疼痛與腸胃不適、便秘、結石引發的腹絞痛很難區分,如果無法確認是否宮縮,最好就醫檢查。 |
自發性早產有6成以上找不到原因,其餘4成有可能是前置胎盤或胎盤早期剝離引發的出血;破水或身體發炎、感染引發的宮縮;多胞胎、羊水量過多導致子宮被撐大;或長期身心壓力引發的宮縮。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表示,慢性壓力引發的早產病理機轉與荷爾蒙變化、類固醇分泌有關。人體在面臨壓力時,下視丘會釋放腎上腺皮質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CRH)刺激腦下垂體前葉釋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進而讓腎上腺皮質分泌皮質醇,這會造成局部前列腺素增加引發宮縮。所以懷孕期間最好避免情緒波動太大,以免不小心點燃早產引信。
醫源性早產通常是因為孕媽咪身體出狀況,為了避免傷害胎兒或母體不得不讓寶寶提早出生。常見的醫源性早產原因以孕期罹患的疾病為主,譬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等。糖尿病和心臟病患也是高危險群。此外,當孕媽咪出現提早破水的情況,為防止胎兒感染,醫師也會提早讓寶寶出來。王文中主任指出,如果本身罹患糖尿病又有胎死腹中的病史,因為胎兒有可能在35週以後突然失去心跳,醫師通常會在35~36週之間讓寶寶出來。
當孕媽咪出現早產徵兆就醫檢查,醫師會根據幾項指標判斷要提早引產或住院安胎;如果已經破水,要立即引產以免胎兒感染;如果子宮頸變短至2公分~2.5公分之間、擴張大於3公分以上,則必須住院安胎,因為寶寶隨時有可能出來。王文中主任表示,目前國內檢測宮縮的方式是在肚子綁上壓力偵測器,但較肥胖或子宮位置比較深的人往往無法用壓力偵測器測出真正的宮縮強度,所以比較保險的方式還是請醫師內診檢查子宮頸是否已經發生變化。
子宮頸閉鎖不全 許多人會把子宮頸閉鎖不全誤以為是早產原因之一,其實子宮頸閉鎖不全不會造成早產而是流產,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懷孕20週以前發生,因為不會宮縮也不會疼痛,出現不適時胎兒多半已經滑出,在12、13週就必須把子宮綁起來降低流產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