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討論孩子為什麼不愛刷牙、洗臉、洗澡、綁頭髮或剪指甲等行為問題之前,家長要先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不愛做這些事,真的只是單純的不愛乾淨嗎?是一直都不喜歡,還是突然間不喜歡?
讓孩子愛乾淨,良好的衛生習慣非一蹴可即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指出,孩子不愛乾淨可從心理、指導技巧、人際關係以及生理四個層面去探討原因,有的孩子的確天生不愛乾淨,或是從小沒有培養出良好的習慣,但有的孩子會突然不愛乾淨或抗拒做這些事,比如說突然不愛洗澡,這就可能是因為某些負面經驗所造成的,也就是因為心理上曾經受到不好的經驗所影響,家長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做進一步的處置。
此外,有時候可能是家長操之過急,短時間要孩子學會像是刷牙、洗臉等某項技巧,在指導孩子做這些動作時過於急躁,未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及考慮到孩子生理發展的狀況,造成家長的期待過高,孩子經常達不到要求反而讓他不想做這件事。再者,有的家長會用負向的言語指責孩子沒做到的事,孩子做到了也沒有給予正向的鼓勵,這都會造成孩子不想養成某項愛乾淨習慣的原因。孩子在養成良好的習慣前,其實都是連續的生理及心理行為累積的結果,不是一蹴即成的。
所以預防重於治療、身教比言教更有效,康素杏所長建議家長請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示範良好的各種生活習慣,在耳濡目染之下,愛乾淨的習慣可自然養成。再來家長要孩子學會某項技巧前,一定要從簡單易學的動作開始教起,孩子要學會某項技巧,需要一連串精細動作的組成,例如,要學會洗臉之前,要先會開水龍頭、再來要會將毛巾沾水擰乾、然後將臉擦洗乾淨、最後將毛巾洗乾淨掛回架子上,這些動作可不是一次就可學會或熟練,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成,家長要等孩子熟練某個細項後再進入較為複雜的動作,每個孩子的生理發展速度不同,家長要有耐心的慢慢指導,有一天孩子生理能力成熟了,就自然可以做到這些動作。
通常在幼稚園中會有明確的規則與落實的規範,這也是孩子比較能遵守的原因,在家中家長可能會隨情緒好壞而改變規則,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比如今天媽媽心情好,天冷孩子不想洗澡就OK,但隔一天媽咪心情不好,孩子要求不洗澡家長就勃然大怒,如此每天出現不同的標準,要讓孩子養成某項好習慣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建議家長也能像幼兒園老師一樣,給孩子明確的規範,不要反反覆覆。
最後,請多給孩子正向的、心理層面的回饋,比如說讚美孩子做得很棒、給他一個擁抱等,將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變成親子間親密的行為和有趣的活動,讓孩子有養成好習慣的動力。
千萬不要這樣做!
1.用負面的字眼批評孩子,不但不能讓孩子學好某件事,反而會讓孩子更抗拒去做,所以當孩子出現不愛乾淨習慣時,家長可不要立即說出:骯髒、好醜等用語。
2.糾正、盯催、威脅的語氣也是負分,要孩子好好刷牙好好洗澡,家長可不要像催逼功課般嚴厲或喋喋不休,反而用有趣的遊戲方式比較能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
談完了孩子不愛乾淨可能的原因以及家長應有態度之後,現在就分成以下常見的5個項目分別進行討論,媽咪們快來一起來將愛乾淨的魔法從學校搬回家吧!
可能原因:有些孩子天生觸覺敏感不喜歡別人幫他擦洗、家長擦洗時過於用力讓孩子不舒服、水會跑到眼睛中。
魔法秘訣Point:
1.準備孩子專屬的洗臉工具
2.養成吃完東西擦臉的習慣
3.讓孩子動手自己學會擦臉
康素杏所長表示,以弘光附托為例,從幼幼班開始孩子吃完飯就要自己將嘴巴與臉擦拭乾靜,老師會給每個孩子一小塊軟軟的化妝棉,請孩子將化妝棉沾水,對著教室中的鏡子自己練習將眼角、鼻孔、嘴角等處擦拭乾淨,孩子擦完後老師會檢查,如果沒有擦乾淨會請孩子再去照鏡子找出沒擦乾淨的地方再次清潔。
通常在家中孩子不愛自己洗臉的原因是沒有恰當的工具,家長應該先準備一條大小適中、容易擰乾的小毛巾,並給孩子一面專屬的鏡子,毛巾吊掛的小掛鉤,讓孩子擁有自己可以操作的工具與地點,孩子想做這件事的意願就會提高,孩子吃完東西,就請孩子自己照著鏡子擦擦臉,並以輕柔的語調在旁指導哪些地方需要擦拭,若孩子第一次沒辦法擦乾淨,臉上依然有污漬,也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直接幫孩子擦掉,應該提示孩子,讓孩子再次去照鏡子自己清潔。
可能原因:對水溫感到不適、家長過於用力搓痛某些地方、洗頭時泡泡水流到眼睛讓眼睛不舒服、洗澡不是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如:被催促)、浴室的環境不夠吸引孩子。
魔法秘訣Point:
1.以2選1的方式找出不愛洗澡的原因
2.平日和孩子共讀與喜歡洗澡有關的繪本
3.善用小工具營造洗澡時的歡樂氣氛
4.親子共浴,讓洗澡成為親近的互動時光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洗澡多數還是要家長協助,所以當孩子抗拒洗澡時應該先瞭解他不喜歡洗澡的原因,對於表達能力還不夠好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耐心以2選1的方式循序問出原因,比如是不是洗澡水太燙或是洗脖子時不舒服?若是中大班就可以請孩子講出原因,找出原因後再一起改善。
再者,可以念有關喜歡洗澡的繪本來增加印象,康素杏所長也建議家長可以營造洗澡歡樂的氣氛,例如給孩子一些可發出聲音、可在水中玩的玩具、塑膠書,或是可在浴室畫圖的特殊蠟筆等,吸引孩子對洗澡的興趣。同時,「親子共浴」也可讓親子之間營造出溫馨、歡樂的沐浴氣氛,讓洗澡變成是一家人最親近的互動時間,值得一試。
可能原因:刷牙的技巧太難無法達成、刷牙會痛產生害怕的連結、家長指導孩子刷牙時情緒不佳產生不愉快的連結、每次孩子正玩得高興時家長就叫孩子去刷牙、純粹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沒有提供適當的工具。
魔法秘訣Point:
1.子自己挑選牙膏口味及牙膏圖樣
2.刷牙變得像玩遊戲一樣有趣
3.日和孩子共讀牙齒保健相關繪本
4.專業第三者來告訴孩子刷牙的重要性
為了引起孩子對刷牙的興趣,康素杏所長表示,可以先讓孩子自己挑選喜愛的牙膏口味以及牙刷的顏色與圖樣,這是第一步,再來家長不要用命令的語氣叫孩子刷牙,而是要像玩遊戲般跟孩子玩刷牙遊戲,例如孩子邊刷家長在旁邊唱刷牙的兒歌或口訣:「牙齒刷刷,小玉可愛」,「牙齒刷刷刷,小玉最可愛」,或是家長與孩子一起刷牙,家長刷3下請孩子也刷3下,家長咕嚕咕嚕漱漱口,也請孩子漱漱口,將刷牙遊戲化、趣味化,孩子就會喜歡、想做。
平日也可念一些有關牙齒保健的繪本給孩子聽,讓孩子有模仿的對象,像是半立體有很多動物的《大家來刷牙》,故事逗趣的《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或是《不愛乾淨的阿呆》,書中阿呆的牙齒說:「我的身體都被蟲子蛀得一個洞、一個洞的,你怎麼那麼的不重視清潔呢?」阿呆的牙齒一說完,就氣憤的走人,並對阿呆說:「我們才不要那麼不愛乾淨的主人呢!」
此外,也有一些DVD是針對學齡前幼兒生活習慣養成而設計,例如《巧虎》,家長可讓孩子看完有關刷牙的影片後,趁孩子對內容還記憶猶新時陪著孩子練習,立即落實在生活中,效果會比看完很久後再施行佳。另外,可利用專業的第三者來告訴孩子刷牙的重要,例如在學校老師會讓孩子看乾淨潔白牙齒的圖片以及蛀牙的牙齒圖,和孩子討論、比較,家長可喚起孩子看圖片的記憶以及老師說過的話,或是帶孩子去牙醫做檢查時,請牙醫告訴孩子怎麼刷牙和刷牙的重要,這樣可加強孩子重視刷牙這件事。
最後不要忘了給孩子鼓勵,等孩子刷完牙讓媽咪聞聞看,並讚美孩子你的嘴吧好香喔!牙齒亮晶晶好漂亮。
可能原因:不喜歡頭上有異物的感覺、綁得過緊孩子頭皮會不舒服、不瞭解要綁頭髮的原因。
魔法秘訣Point:
1.保留綁頭髮與否的彈性空間
2.安排老師或同儕稱讚他的髮型
3.給孩子2選1的髮型選擇
4.教孩子用髮箍或髮夾整理頭髮
5.帶孩子挑選喜愛的髮飾
康素杏所長認為,對於孩子要不要綁頭髮家長不需要過於堅持,這個項目的彈性空間很大,讓孩子也有自主的權力,主要是希望孩子保持整潔的形象,對人際關係有正面助益。學齡前的兒童同儕的影響力很大,家長如果希望孩子綁個整齊的髮型,可詢問老師同學中有誰稱讚過他哪個髮型可愛,在需要綁髮前先告訴孩子有哪個同學稱讚過他的髮型,由於受到同儕鼓勵,孩子意願會較高。
另外家長不要問:「你要不要綁頭髮?」這種是或否的問句,通常孩子會直接說:「不要!」家長可以問:「你今天想綁辮子或是公主頭?」,給孩子2選1的選項,孩子較能立即做出選擇,家長也不會因為孩子的拒絕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如果孩子堅持不願綁頭髮,那就要民主的和孩子討論是否要將長髮剪短,但若孩子不願剪短髮也不願綁髮,則可教孩子用髮箍、髮夾來整理頭髮,並帶孩子自己去挑選喜愛的髮飾。
在這個項目上家長不需太過堅持但也不能放任,畢竟外觀是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應該預設幾個選項分析給孩子聽,再共同討論可行的方式。
可能原因:怕會痛而不願剪、曾經在剪指甲過程中不舒服。
魔法秘訣Point:
1.運用同儕影響力告知剪指甲的重要性
2.生活中用鼓勵的方式取代命令與責罵
3.家長的細心與耐心避免剪指甲的疼痛
剪指甲似乎是很多家長與孩子都會逃避的項目,孩子怕痛不敢剪,家長更是剪得戰戰兢兢,有些家長只好把剪指甲的任務交給老師,造成老師更多的負擔,但仍無法解決孩子不愛剪指甲的問題。康素杏所長指出,手部的清潔對於預防細菌是有功效的,尤其是保持指甲乾淨更是重要,家長應該定期幫孩子剪指甲維持乾淨。
這個項目也可用同儕影響力以及引用生活事件、時事話題,例如傳染病流行季節,班上有同學生病,可告知孩子同學是因為常把手指放在口中,指甲又沒剪藏了細菌所造成的,趁孩子指甲長且黑的時候講述病菌問題會危及自己的身體健康,孩子感受會比較深。
也可用鼓勵的方式,比如等一下媽咪要包水餃,需要指甲短短沒有細菌藏在裡面的手指幫忙,用此鼓勵孩子先剪完指甲再一起來做好吃的食物。此外,家長也需細心、耐心的幫孩子剪指甲,減少孩子疼痛的次數,就可增加孩子的意願。
關於養成孩子愛乾淨的生活習慣,康素杏所長表示,聰明父母有幾個原則可以遵守:
1.良好衛生習慣必須從生活中養成,應持續融入在生活中,變成一種深根的習慣,而不是被獨立出來的技巧。
2.良好衛生習慣應該越小培養越好,順著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階段點滴養成乾淨的習慣。
3.良好衛生習慣應該遍及所有家庭成員,其原則與要求應是一致的,避免標準的不一。
4.良好衛生習慣建立的過程可讓孩子嘗試錯誤。有時家長抵不過孩子耍賴時,也不需僵持不下,讓孩子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如:不綁頭髮、不洗臉→讓老師和同學或鄰居提醒「妹妹,妳今天怎麼像隻小花貓?」,讓他自己嘗到不愛乾淨的後果,家長此時再不帶情緒的和孩子重新討論、建立規範。
只要家長掌握以上的小魔法,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是愛乾淨的小寶貝。
採訪撰文/陳姵樺
企畫編輯/江睿毓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附設托兒所所長康素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