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喝完奶哭鬧拉肚子!「乳糖不耐」vs「牛奶蛋白過敏」

許多父母一看到北鼻又吐又拉,都會直覺聯想到腸胃炎。但你知道嗎?如果寶寶總是在喝完奶後出現這些症狀,甚至會搔抓皮膚,有可能不是腸胃的問題!
寶寶喝完奶哭鬧拉肚子!「乳糖不耐」vs「牛奶蛋白過敏」

 

通常爸爸媽媽一看到寶寶又吐又拉,都會直覺聯想到腸胃炎。但你知道嗎?腹脹、嘔吐、糞便稀稀水水不僅限於腸胃疾病。

寶寶喝完奶哭鬧拉不停 小心乳糖不耐

如果寶寶總是在喝完奶後出現腹脹、腹痛、嘔吐、哭鬧不安、糞便稀稀水水等狀況,也有可能是「乳糖不耐」的表現!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副秘書長黃清峯表示,人體的胃結腸反射可以讓剛出生的新生兒吃一次拉一次,喝母奶的寶寶平均一天的排便次數甚至高達8~12次。正因如此,許多家長都以為寶寶不斷排便是正常現象,卻忽略在正常情況下寶寶吃飽後並不會哭鬧。如果持續對腹瀉的情況置之不理,寶寶不到1、2個月就會發育不良。

乳糖不耐 有先天vs.後天二種

大家對「乳糖不耐」這個名詞普遍不陌生,但乳糖不耐其實並不只是「喝了乳製品會腹瀉」這麼簡單。究其類型,它又可以分為「原發性乳糖不耐」和「次發性乳糖不耐」。下面就來看看這兩種乳糖不耐的形成原因:

原發性乳糖不耐

根據統計,大約有80%左右的亞洲人有乳糖不耐,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有些人可以消化較多乳糖,有些人只能消化少量乳糖)。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遺傳乳糖不耐基因導致乳糖酶逐漸消失,這些人通常6歲以後才會發病,極少數先天染色體異常的人則是一出生就無法製造乳糖酶,一吃到母乳或配方奶就會發病。早期發病的乳糖不耐寶寶通常長得瘦瘦小小,只要一喝ㄋㄟㄋㄟ就會不停拉肚子,生長指標持續落後同年齡的孩子。

次發性乳糖不耐

0~2歲的乳糖不耐大多是次發性,這種次發性乳糖不耐多半是腸胃疾病引起,其中又以腸胃炎最常見。黃清峯指出,細菌入侵腸道後會讓腸道表層絨毛受傷萎縮導致乳糖酶(lactase)減少,乳糖酶數量不足就無法有效分解乳糖。此外,休克、缺氧、燒燙傷等身體重大傷害也會讓腸道絨毛受傷、減少乳糖酶。

由於腸胃炎和乳糖不耐的症狀幾乎沒有差別,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察覺孩子有異狀,只會認為寶寶一直拉是「腸胃炎還沒好」,因而延誤診斷時機。黃清峯提醒,要判斷孩子是否是「腸胃炎引起的乳糖不耐」首先必須觀察孩子的外在表現。如果寶寶已經退燒,精神活力也恢復正常卻還是拉個不停,就有可能是乳糖不耐。正因如此,當寶寶在腸胃炎痊癒後又開始嘔吐拉肚子,可別傻傻以為寶寶腸胃炎還沒好,應該趕快就醫診斷是否是乳糖不耐的徵兆。

有的次發性乳糖不耐是因為錯誤的餵食方式所致。舉例來說,配方奶附的湯匙分為大、小兩種尺寸,尺寸不同,沖泡匙數也不同。有些迷糊的家長在更換湯匙時忘記調整匙數,小匙換大匙時泡得太濃,導致奶水中的乳糖濃度飆高,寶寶腸道無法吸收多餘乳糖,就會產生乳糖不耐的症狀。還有家長希望寶寶長得「大隻」一點,每餐拼命餵ㄋㄟㄋㄟ,寶寶吃進肚子裏的乳糖超過乳糖酶可以分解的量,這些無法消化的多餘乳糖一樣會讓寶寶拉個不停。

延伸閱讀:新生兒急診抽出「牛奶血」,竟是爸媽一個舉動害的?!

乳糖不耐

親餵急著「換邊」 也會出現症狀

除了先天基因遺傳以及後天的次發性因素,不當的哺餵方式也可能造成乳糖不耐。黃清峯表示,母乳的分泌可分為前奶和後奶,前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糖分較高;後奶主要成分是脂肪,可帶來飽足感。有些媽媽在親餵時過於心急,沒等到寶寶喝到後奶就換邊餵奶,寶寶因為吃不飽頻繁討奶,但喝來喝去都是喝前奶,就會出現脹氣、拉肚子等乳糖不耐的症狀。另外,有些上班族媽媽是用瓶餵的方式給寶寶喝母奶,一不小心餵太多也會引起短暫乳糖不耐。

提醒媽咪,親餵時應該隨時注意乳房和寶寶喝奶的狀況,最好等到脹奶的感覺消失、寶寶也吸不到奶水再換邊餵奶;瓶餵前應該先詢問醫師建議的奶量,以免寶寶出現乳糖不耐的症狀。

乳糖不耐如何確診?觀察臨床表現最保險

乳糖不耐有很多種診斷方式,其中又以氫氣呼出測驗(Hydrogen breath test乳糖耐受測驗(Lactose tolerance test糞便還原醣測驗(Reducing sugar test最常見。不過因為嬰幼兒胃排空的速度差異很大,胃排空較慢的寶寶接受氫氣測驗和乳糖測驗時容易出現假陰性、假陽性的反應,還原醣測驗又會被其他糖類干擾,因此大部分醫師在診斷時仍會按照寶寶喝奶後的表現做為主要判斷依據。

延伸閱讀:腹瀉、腹脹、腹痛、便祕、嘔吐 寶寶腸胃5大症狀,如何緩解?

乳糖不耐

 

那麼,如果寶寶確診乳糖不耐,需要換奶嗎?「牛奶蛋白過敏」又是什麼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