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截至6月30止的一周內,東京內的260間設有小兒科的醫療院所回報,手足口病患者數量增加到1325人,平均一間醫院接收的患者就達5.1人,超過警報標準,因此時隔兩年又再度發布流行警報。
而香港一間位於九龍城的聖三一中心幼稚園爆發手足口病群聚感染,共有19名2~6歲不等的孩童及一名幼教職員受到影響。他們從5月25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口腔潰瘍、手或腳出現紅疹的症狀,所幸治療後情況穩定,皆無大礙。
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為5月~7月,日本同樣也是在夏天流行,而最近正逢暑假期間,呼籲家長帶孩童前往流行國家時,一定要特別留意衛生問題。
腸病毒71型易引發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手足口病容易合併重症的腸病毒71型,嚴重可能併發病毒性腦膜炎、腦炎及類小兒麻痺症癱瘓等,甚至死亡。而今年台灣流行的腸病毒一併發重症的正是「腸病毒71型」,一定要特別注意。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為腸病毒感染另一個常見的特殊臨床表現,病程約為7至10天,特徵為高燒、身體手部(手掌、指尖、肘部)、足部(膝蓋、腳掌、指間)、及口腔(口腔黏膜、舌頭最多、其次軟顎、牙齦)出現小水泡,有時臀部也可見小水泡。部分腸病毒感染數週後,會出現指尖脫皮、指甲脫落的情形。
但是腸病毒造成口腔潰瘍的部位有其特殊位置,所以當有口腔潰瘍合併發燒時,還是給醫師判斷較為妥當。
而腸病毒71型引起的症狀通常會發燒超過39℃,而且發燒超過3天,引起的手足口病的皮膚紅疹或水泡可能會比較細小。
無特效藥,只能依症狀採取支持療法
手足口病目前並無特效藥可治療,通常採取支持性療法,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精神與食慾,因為罹患手足口病的孩子,會因口腔長水泡及潰瘍造成喉嚨痛,容易影響小朋友的進食能力,若是寶寶仍處於喝奶階段,建議泡完奶放涼後再給寶寶喝;針對已經在吃副食品的寶寶,家長應協助攝取流質、冰涼或較軟的食物,如:布丁、果汁、電解水等,並多補充水分。
雖然前2〜3天會發燒,但大多數在1個星期左右就可以恢復。父母要細心觀察寶寶的病情,如出現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等情況,應立即求醫。
最佳的預防之道: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
到了夏天氣候濕熱之際,就是手足口病肆虐的高峰期,小朋友很容易在學校與同儕間相互傳染,因此,呼籲家長與小朋友要勤洗手、保持衛生環境的乾淨與清潔,避免接觸性傳染,以降低手足口病的疾病發生率。
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有以下預防方法,提供給家長參考:
1.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
2.保持良好的環境衞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