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為什麼誰都可以教媽媽養小孩?

「小孩要這樣餵…」、「小孩要這樣教…」、「這樣做不好,我跟你說…」、「這樣不行啦,到時你就麻煩了…」、「你這樣太寵…太嚴…」…!媽咪的身邊總有好多自以為很厲害的育兒達人或過來人,不斷的想教媽咪如何教養小孩,聽得媽咪無所適從、頭痛又火大,只想大喊STOP〜
為什麼誰都可以教媽媽養小孩?

 

太多的意見讓媽咪失了準則,心中出現疑惑:「我這樣教養不對嗎?過來人的經驗適合我的小孩嗎?」就像生病時應該要去找專業的醫生看病一樣,雖然有時我們會自行購買成藥,但是自己吃藥的結果,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甚至越吃越糟!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認為,教養小孩亦是如此,有問題時,應該要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而不是光聽信過來人的經驗。因為每一個小孩都有不同的先天氣質及成長背景,對他人小孩有效的方法,未必也適用在你的孩子身上!

案例1:2歲了還在包尿布!

看到2歲的孩子還在包尿布,「他幾歲啦?怎麼還在包尿布!應該要戒尿布啦…,我家孫子1歲就會坐馬桶尿尿了…。」

正解:孩子什麼時候戒尿布,不是大人來決定!取決於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狀態。

很多家長,特別是阿公、阿嬤們,會拿鄰居的小孩和自己的小孩來比較,造成媽咪和孩子的壓力。其實早或晚戒尿布,和孩子的智商、學習能力無關,也不是大人說戒就能夠馬上戒掉!羅文喬老師表示,戒尿布時機取決於孩子的生理是否發展成熟,心理是否已經預備好?包括已經會走路、可以很穩的坐在馬桶上,能表達想要大小便,以及肛門括約肌也發育成熟等。

寶寶準備好接受「大小便訓練」了嗎?

□ 自己可以坐得穩,並持續一段時間。

□ 一天當中至少有持續2小時,尿布是乾的。

□ 尿尿、排便的時間逐漸固定。

□ 尿布濕了,會表達不舒服的感覺,或想伸手脫掉尿布。

□ 幫孩子包尿布時,孩子會顯示不悅,或想拉掉尿布等。

□ 想要或已經會自己穿脫褲子。

□ 看到別人坐馬桶也會想要坐坐看。

養小孩

案例2:我的寶貝就是愛吃手

帶寶貝出門總是不斷的有:「不要讓他吃手啦」、「不可以吃手手」之類的聲音出現,再不然就是有人直接把寶寶的手拉開!

正解:口腔期寶寶若沒有被滿足,可能產生「固著」現象!

0~1歲口腔期階段的寶寶,以口腔的吸吮、吞嚥、咀嚼等獲得快感與滿足。此時嬰兒的口腔活動若得到過多或過少的滿足,將造成「固著」現象,長大後可能出現吸手指、咬手指、抽菸等行為。羅文喬老師提醒,這些行為的出現通常伴隨壓力而來,因此當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時,父母應找出壓力來源並協助解除,而不是一味的禁止。當壓力不見了,吸手指的行為自然也較減少。

案例3:小孩自己帶就好,不要送學校?!

孩子若能交給專業的保母或幼教老師教導,這樣不是一舉兩得嗎?長輩卻認為媽咪就該辭去工作、回家帶孩子?

正解:專業的學習環境可幫助孩子發展各種能力

羅文喬老師則表示,如果孩子準備好了,2歲其實就適合去上學。6歲之前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要幫助幼兒奠定好面對未來人生旅程的各種能力,包括身體動作的能力、語言的能力、邏輯的能力、社會行為的能力等。所以幼兒需要的不只是主要照顧者能提供的基本生理需求的照顧而已,他們還需要一個可以幫助他們發展這些能力的適當環境,而為幼兒所設計的學校就是最適合的選擇。另外,3歲前的孩子仍以自我為中心,而團體生活能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方法。當然前提是要找到一間適合孩子的幼兒園。

養小孩

肯定自我、認同自己

當媽咪碰到類似以上狀況時,可能會在心裡想(或直接說出):「你又不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小孩有養得比較好嗎?我的小孩我自己教!關你什麼事……!」到底該如何面對這些「過來人」?才不會讓場面尷尬或破壞關係?甚至還是可以讓媽咪有收穫?

在別人和自己之間畫出界線

我們周遭有各式各樣的人,若媽咪對孩子的教養建立在「必須得到他人認同才會感到安心」之上,當別人誇讚你的孩子聰明伶俐、活潑可愛、你真會教小孩…時,就會讓你感覺人生順遂;而一旦失去周遭的認同,例如:孩子被你寵壞啦、你要更嚴格一些才行…時,馬上就會開始動搖的話,你的教養之路可能會走得很辛苦!

《教出耀眼的孩子──快樂育兒書》給媽咪一個中肯的建議,無論周遭的人認同與否,媽咪應該能做到:「只要我做好我自己,孩子也做好他自己就行了。」要怎麼做到這點呢?簡單來說,就是在自己跟他人之間畫一條界線,也就是,他們是他們,我是我。我們應該適度尊重別人的意見,但別人畢竟不完全了解你的狀況,看法也不見得是正確的,更何況也沒有非照著某人想法行事的理由。到頭來,還是應該自己判斷,自己決定該怎麼做。把界線畫好並保護那道防線,是尊重自己,同時也是在尊重對方。

適時調整界線,維繫人際關係

與他人之間如果沒有界線,對彼此都會造成負擔,但若把自己關在牢不可破的牆裡,則讓自己陷於孤獨。因此所謂的界線,並不是像銅牆鐵壁,而應該像圍籬,既通風,也可以交談。如果發現此時的自己比較軟弱一些,經不太起考驗時,就把界線推過去一點,不要隨便讓別人跨越,以保護好自己。如果今天的心情比較輕鬆自在,就把界線拉回來一點,聽聽對方的意見。換句話說,如果能夠設好適當的界線,並視情況加以調整的話,也就能維繫比較好的人際關係了。

不過,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常常一不小心就失去信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要避免人云亦云,就得學習去聽不同立場的意見,並從中整理出正確的訊息。羅文喬老師認為,父母如果有清楚的育兒概念,就比較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因此羅文喬老師建議,父母應該要撥出時間多閱讀為父母所設計的育兒專業雜誌及相關書籍,參加親職講座活動,甚至完整的育兒研習課程…等,一旦有專業的知識及正確的信念,自然不容易為他人所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