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小寒」養生之道,孕婦&寶寶進補應適量

24節氣中的「小寒」每年都落在約1月5、6、7日,小寒時臺灣的平地與高山溫差極大,平原白天溫暖,早晚漸涼。大多數人都會在冷冷的天吃薑母鴨、麻油雞、藥膳排骨養生進補一下,但孕婦跟寶寶也可以嗎?
「小寒」養生之道,孕婦&寶寶進補應適量

 

「小寒」是國曆新年遇到的第一個節氣,也是冬天倒數第二個節氣,古人云:「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於極也。」此時的天氣已經很寒冷,但還未到氣溫最低的時候,因此稱做小寒。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料顯示,此時雖然很冷,但在「小寒」或「大寒」這一時節,可以在高山上看見像棉花一樣的白雪覆蓋在山頭,像是合歡山、玉山、雪山、拉拉山、太平山和南湖大山都是知名的賞雪地點,要追雪的遊客,記得要注意保暖。

而在南投縣水里和信義的梅園,可以看見點點梅花,詩說:「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在寒冷的天氣賞梅花聞梅香,是一種雅致又休閒的活動。

小寒養生之道:孕婦體質偏熱,不宜補過頭

孕婦體質偏熱,不宜補過頭

冬令進補雖然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觀念,但現代人是否真有必要「補」這麼多?古代人之所以會在冬天進補是因為平時身體缺乏營養,必須透過進補才能應付寒冬消耗的熱量。現代人每天大魚大肉,基本上沒有營養不足的問題,所以不大需要額外補充養分。

此外,懷孕後期體溫升高的情形會變得愈來愈明顯,過度進補反而會讓身體燥熱不適。原本就容易頭暈、胸悶的孕婦氣血循環不佳,補過頭容易「堵住」使症狀惡化;體質燥熱、虛熱的孕婦有可能會流鼻血;胎象不穩的人則往往會在會陰部產生紅色、褐色的分泌物。

延伸閱讀:產婦打包胎盤燉湯補身?!中醫:不是人人可吃

孕婦吃補原則:料少喝湯,多放葉菜中和補性

既然補太多會加重身體負擔,冬季懷孕期間應該怎麼補比較好?孕婦體質偏熱,冬令進補最好「多吃料、少喝湯」。以嫩薑代替老薑,用苦茶油代替麻油,並用「滴油」的作法取代爆炒(煮好藥膳後再將油滴在上面),降低身體燥熱機率。

由於不少孕婦都有便秘困擾,冬令藥膳的主要食材又多是肉類,烹調時最好等比例加入具有利濕功效的高麗菜、白菜等葉菜類中和補性。

此外,不少藥膳都會添加米酒或料酒,但酒精會影響胎兒腦神經管發育,在藥膳店用餐前應先確認藥膳中是否含有酒精,若補品中含酒,最好充分瀝乾湯汁再吃料。若吃完補品後產生口乾、糞便乾硬等熱性反應,表示身體原本就很燥熱,不適合吃補。

延伸閱讀:補充關鍵營養素,素食媽咪坐月子進補對策

小寒養生之道:給孩子補充如百合、沙參、黃耆、黨參等藥材。

兒童「屁股三斗火」,以平補為佳

由於小孩子處於快速發育期,血液循環速度較快,所以大部分的小孩都屬於熱性體質,不怕冷而怕熱,體熱如著火般旺盛,因此寶寶也應盡量採取平補方式,性味平和的滴雞精、四神湯,就是很優質的冬季暖身選擇!

孩子補過頭,當心性早熟

家長總是關注孩子的成長發育,希望寶貝能夠長得又高又壯,有些家長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不斷為孩子進補,卻導致孩子發育速度過快,出現性早熟的跡象,黃玨穎醫師提醒,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正常發育,為孩子進補前可先諮詢中醫師,切勿胡亂為孩子提供補品。

寶貝成長進補原則

1.現代家長對孩子的營養十分在意,平時營養攝取來源十分充足,本來就不需要特別加強進補,黃玨穎醫師提醒,坊間流傳許多幫助孩子生長的補帖都屬於補「腎氣」,孩子吃多了會出現性早熟的徵兆,對日後發育反而有所阻礙。

2.古語有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孩子若是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太差,身體得不到營養,自然無法好好生長,若是要進補,可針對脾胃功能加以改善,孩子開脾、健胃後,就能吸收更多營養幫助生長。

3.冬天一到,有些體質較弱的孩子頻頻生病,黃玨穎醫師建議可採取「補氣、潤肺」的進補原則,給孩子補充如百合、沙參、黃耆、黨參等藥材。

延伸閱讀:中西觀點這樣看,5大冬令進補疑難雜症 通通有解!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