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過馬路會辨識號誌、不亂戳插座!3~4歲必學安全常識

3歲以後孩子的大動作已經發展得差不多,很喜歡到處爬上爬下、跑跑跳跳,在月台等車、過斑馬線更容易發生危險,被陌生人傷害、走失的機率也越來越高。帶孩子出門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讓他知道緊急應變方法與自我保護技巧。
過馬路會辨識號誌、不亂戳插座!3~4歲必學安全常識

 

3歲的孩子,好奇心、行動力更升一級,要怎麼教才能學會保護自己呢?

3~4歲必須學會的安全常識

知道瓦斯爐、飲水機、電鍋等熱源不能靠近

這年紀的孩子很喜歡拿打火機把玩,做飯時可以讓孩子感受一下爐子的溫度體驗火「燙燙的感覺」,趁機告訴他火的危險性。平常可以帶孩子認識瓦斯爐、熱水壺、飲水機、電鍋、湯碗、香、香爐等會發出熱源的用品,讓他知道「這些東西會把人燙傷,不能靠近,更不能隨便碰。」

不會亂戳插座、插頭或濕手碰電器

這個階段的孩子看到卡通人物觸電的模樣會覺得很有趣,很喜歡拿尖銳物品去戳電器插頭或插座。平常可以教孩子認識家中電器,讓他知道「濕手碰電器」或「拿東西戳插座」可能導致的後果

不會亂爬家具或玩窗簾的繩子

此時孩子的大動作發展得差不多,喜歡到處探索、爬高爬低,要教孩子不能攀爬桌子、沙發等家具,或是拿窗簾的繩子、電器電線纏繞身體。

會聽聲音辨識車子位置、選擇安全方向行走

這年紀的孩子很喜歡聽警車、消防車、垃圾車等各種車子的聲音,可以開始教孩子辨識不同車子的聲音,讓他學會從聲音辨識車子的位置,進而選擇安全方向行走。另外也可以教孩子辨識車子閃燈,讓他知道「車子的燈亮起來代表它要開始動了,這時候不能靠近。」

會辨識車廂關門的警示音與閃燈

此時孩子站著搭車的機會變多,要教孩子抓緊扶手避免跌倒。無論是搭公車、火車、高鐵或捷運,都要隨時注意車輛發出的聲音,辨識車廂關門的警示音與鈴聲、閃燈、「嗶嗶」聲。

過馬路會辨識號誌、站在安全區域等待

孩子3歲後開始發展出辨識能力,過馬路時可以教孩子辨識行人號誌,比方說:「燈變成紅色就不能過馬路囉,要等它變成綠色才能繼續走。」「當數字變得很少,或小綠人走路的速度變快,就不能再過馬路。」教孩子過馬路前要站在正確位置等待、與轉彎車輛保持安全距離,號誌燈號由紅轉綠時要先「左看」、「右看」,確認沒有直行或轉彎車輛通過再過斑馬線。

延伸閱讀:10準則教兒童學會保護自己! 跟著美國媽媽這樣做

學會叫、跑、說的自我保護技巧

這年紀的孩子活動範圍更大、更容易跑離父母視線,要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讓他明白「親親抱抱」只有特定對象才能做,同時教他「叫、跑、說」的自我保護技巧

面對陌生人 2原則保護自己

對小小孩而言,如何面對陌生人是一個大挑戰。此時必須讓孩子知道「不可以隨便接受陌生人送的任何東西」、「即使陌生人可以叫出你或爸爸媽媽的名字,也不能跟他走」。

走失除了記 還要會辨識!

要防止孩子走失,平常就要教他熟記家裡電話和父母(任一人)的手機號碼,讓孩子學會辨識「警察」與「穿著制服」的成人。當孩子離開大人的視線範圍,要馬上把他叫回身邊提醒他「在外面不能離開爸爸媽媽」。

走失緊急應變步驟

步驟1. 原地不動等大人回來。

步驟2. 如果旁邊有商店或穿著制服的大人,可以請他們幫忙撥電話給爸爸媽媽。

步驟3. 如果旁邊沒有商店但有叔叔阿姨願意幫忙,可以請他們撥電話給爸爸媽媽,但不可以跟他們走。

安全教育 具體化+步驟化才有效!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還這麼小,就算跟他說要注意安全,他也聽不懂。」其實2歲以後就可以開始教孩子建立安全觀念。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企劃宣導處處長許雅荏表示,教孩子安全一定要「具體化」和「步驟化」,不能只有口頭說說。教的時候要「眼到」、「手到」,用手勢引導,才能讓孩子充分理解什麼是「危險」。平常可以多運用生活上的情境帶孩子演練討論,或在扮家家酒、讀繪本時教孩子學會如何避開危險的人、事、物。

延伸閱讀:在家門口玩就安全?幼兒在外玩耍應注意這7點

從孩子行為視角 推測可能發生的危險

提醒爸爸媽媽,孩子的年紀越小,發生事故的機率越高。不要以為孩子待在家或有大人陪伴就不會發生危險。時時刻刻將孩子放在心上、從孩子的發展狀態及行為視角去推測可能發生的事故,提前做好防護,才能真正守護孩子的安全。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4月號】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企劃宣導處處長許雅荏

採訪撰文/戴筠

攝影/PANDORA KIDS PHOTO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梳化/Year Lai

model/賴心潔、MIBO(※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照片為情境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