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當孩子的性別氣質不一樣,父母可以怎麼做?

兒子愛穿裙子、女兒只喜歡玩汽車,當孩子的性別氣質和社會所期待的不一樣,父母可以怎麼做?《親子天下》綜整專家建議,教父母透過引導對話,和孩子一起探索自我。
當孩子的性別氣質不一樣,父母可以怎麼做?

 

家有男孩喜歡化妝、穿裙子?家有女孩總討厭打扮自己、每天和男同學玩在一起?隨著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多元,也慢慢有愈來愈多家長面臨到上述的情景,並感到衝擊又不知所措。

根據心理師的建議,父母其實真的不用太過於擔憂,因為孩子每個階段「喜歡」的事物都不一樣,先允許讓孩子有「探索自我」的空間,再陪伴孩子慢慢成長為他們喜歡的樣子。

父母在陪伴過程中,又可以怎麼做呢?《親子天下》整理專家建議,幫助父母和孩子一同走過探索自我的時期:

當家中孩子的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我可以怎麼做?

性別認知

Q1:如果兒子想穿女裝、喜歡粉色;女兒想剪短髮、拒穿裙子,應該順應孩子的想法嗎?我擔心他未來喜歡同性,要不要即時矯正他的行為? 

A:臨床心理師周彥君認為,父母可以先順應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嘗試自己現階段喜歡的穿著打扮,「不是刻意鼓勵孩子,只是先讓孩子探索現階段自己的喜好會是什麼而已。」

她表示,若看到男孩穿裙裝就立刻斥責「只有女生才可以穿裙子」,孩子反而會認為「自己可能是女生,所以喜歡穿裙子」。她進一步解釋,假如規範男生一定得陽剛;女生一定要溫柔等,若孩子本身沒有這種特質,反而會使孩子更加糾結,「我是不是只能成為另一個性別?」

「現階段的順應,是讓孩子嘗試有興趣的事。」周彥君強調,特定裝扮、行為、興趣也不會影響孩子的性別認同,與性取向更是兩回事。

因此保持開放心態與孩子們談話即可,過程中也能引導他們思考行為背後的一體兩面。譬如喜歡穿裙子,就要考慮是否能夠接受穿裙子的寒冷與不便,讓孩子想一想是否願意繼續該行為,而非直接、強硬的矯正。

Q2:孩子因性別氣質遭到同學、其他人的嘲笑、議論,我該怎麼做?要跟老師說嗎?我要如何安撫孩子?

A:若孩子因性別氣質而受到他人議論,周彥君認為,父母最該先了解的是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與怎麼幫助他們接納自我。

例如了解孩子的自我認同是什麼、了解孩子做出與生理性別並不相符的行為特質時,孩子的想法是什麼?會擔心被排擠討厭嗎?

當孩子已經接受自己最真實的樣子後,家長們也能進一步告訴孩子這件事不是他本身的問題,而是別人不具同理心,「如果你喜歡自己的模樣,那就不需要自我檢討,不是你的錯。」

當安撫完孩子,周彥君也建議家長可與班上老師透露、討論,但並非針對性的,而是期待老師們同樣能以同理心角度引導同學。另外,如果事件嚴重程度超出預期,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家長手冊》則提到,家長們可主動追蹤學校後續處置,包含通報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對疑似霸凌者的輔導與教育等。

延伸閱讀孩子被笑、被打、被排擠怎麼辦?專家教你防霸凌3原則!

Q3:孩子因性別氣質遭到排擠、欺負,變得沮喪沒自信,可以尋求哪些校內、校外的資源? 

A:若孩子感到情緒低落、憂鬱等,校園內可求助輔導室的諮商輔導老師;校外則可善用網路資源,譬如「同志諮詢熱線」等,提供關於非異性戀、多元性別相關諮詢服務給孩子及家長。

但萬一事件演變成「性霸凌」,則可透過求助、申訴管道來解決。《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防治準則》指出,只要針對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等,進行語言、肢體或其他形式的貶抑、威脅及攻擊,就屬於性霸凌。對此,學校通常設有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事務處、教導處供學生、家長申訴及求助。

Q4:如果孩子跟我說他喜歡同性,該怎麼辦? 

A:「感情永遠是流動的,喜歡一個人都不一定會喜歡一輩子;同理,喜歡同個性別也不見得是永遠的事。」周彥君說,有許多人一開始跟某個性別交往;分開之後又改與另一個性別戀愛,反反覆覆。因此,當爸爸媽媽們聽到孩子坦承時,周彥君建議父母也不妨先放下「性別濾鏡」,先去了解孩子喜歡的「人」是誰、有什麼樣的優點,「理解我們的孩子為什麼會喜歡這個對象,才是最重要的事。」

當孩子身邊的同學性別氣質較不同,我該怎麼引導孩子與之相處?

Q1:孩子回來告訴我班上某個男同學很娘,很多人都會嘲笑他娘娘腔,我應該怎麼引導他?

A:周彥君認為當父母在引導孩子時,很重要的就是以同理心的角度讓孩子思考。周彥君強調,「沒有人有權利可以因為自己的不喜歡而去評價他人,即便不喜歡,也不應用貶抑的方式來對待他人。」除了這個大原則,同時也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如果別人因為自己的不同而不願接納,會有什麼感受?「我不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就不能怎麼去對待別人。」

周彥君也提醒,教導孩子要有同理心的目的不是期待孩子跳出來為他人發聲、反抗欺負人的同學,而是藉此機會與孩子開啟對談,引導他們明辨是非,將同理心教養落實在日常生活裡,任何微小事件、任意時間點,都可以作為練習的媒介。

周彥君補充,如果平常缺少習慣,善用繪本或故事也不失為一個選擇,只是平常的培養才最為重要。至於孩子在校,我們則可以提醒老師多加強引導,讓教育體系也融入同理心教養。

Q2:現在跟孩子談性別認同、性別偏見等議題會不會太早? 

A:與過去認為「性別教育要到青少年時期才適合開啟對談」的觀念不同,《信誼基金會》指出,不能再使用過去的性教育模式教育下一代,而需透過符合現代社會價值的觀念來引導。兼顧護理師、幼教師、保母的「熊熊老師」林靜伶也認為現在孩子愈來愈早熟,因此她曾提出性別教育提早到國小、學齡前並無不可。

孩子在3歲時其實就已經有性別觀念了,會知道男生、女生好像不一樣,不過在那階段性別對孩子來說還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分類而已。

《0-6歲嬰幼兒發展手冊》提及,如果孩子在這時期提出對性、性別的疑問,父母們可以健康、坦白地回應他們對的性好奇、教他們認識自己的性器官,學習如何清潔,但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身體的界線、保護自己。至於怎麼談性別認同與偏見,周彥君則認為,同樣回歸到同理心教養,將練習融入生活,藉此引導孩子包容與尊重。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會是同性戀嗎?同婚專法通過,性平教育不能等

Q3:如果孩子跟性別氣質不一樣的人當朋友,孩子的性別認同會受影響嗎? 

A:性別氣質的不同,大多意指女孩陽剛、男性化;男孩陰柔、情緒化等,但其實放到現在的社會來看,這也只是孩子表現出的性格,不應作為推斷孩子性別認同的唯一理由。

周彥君強調,性別認同、性取向、穿著打扮行為等,絕不是直接就能定論的事,並非陰柔孩子就會喜歡穿裙子、喜歡男生;或是中性的女孩就喜歡女生等等。

周彥君補充,來到青少年時期,影響孩子的關鍵其實是「自我」與「價值觀」雖然父母常擔憂孩子會受到身邊朋友影響,不過作為家長不應去壓抑孩子行為、馬上限制他們,而是陪伴孩子一起探討,引導他們的迷惘。孩子會逐漸在思考的過程中找到答案。

延伸閱讀性別無偏見!愛,讓孩子自信做自己

*本篇文章由【親子天下】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