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杯春雨滋養的甘露「穀雨茶」,能清肝明目
在台灣早期的農業社會裡,農民們通常會在春天把稻穀播種好,接著就希望接下來能有足夠的雨水,讓稻苗順利長大,大約到了四月,稻子的幼穗開始冒出來,這時大家更希望天氣能多下點雨,因為水稻如果有水分滋潤,會長得又快又好。
這段時間剛好是節氣中的「穀雨」,意思就是希望農民能掌握好時機,趕快插秧、灌溉,別錯過穀物成長的黃金時期,「穀雨」是春天最後一個節氣,對農民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每年約在國曆4月20日前後,正是水稻幼穗開始生長的時期,農民們在春初播下稻穀,期盼著雨水滋潤,讓稻苗茁壯。
「穀雨」不僅象徵著大地回春、萬物滋長,也提醒農人此時是農耕的重要節點,務必要把握天時進行插秧、施肥等作業,以不誤農時、確保收成。
穀雨
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國曆四月二十或二十一日。表示降雨增多,有利於穀類生長。
資料來源:教育部辭典
▲穀得雨而長成,水稻受到滋潤就會越長越好
在台灣各地,雖然農作型態略有差異,但普遍對「穀雨」這個節氣十分重視。例如:
在中部與南部的平原地區,穀雨時節常見農家準備插秧,有些地方還會舉行「祈雨祭」或「拜田頭」等活動,向土地公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在山區或客家聚落,有些地方會在這一天敬奉祖靈或舉辦小型廟會,表達對天地自然的感恩與敬畏。
►台版母親節
除了農事之外,穀雨也蘊藏著濃厚的人情味與家庭情感。在西洋母親節尚未傳入台灣之前,民間早已流傳著「穀雨補老母」的傳統。所謂「補老母」,是指在穀雨這天為母親準備滋補的藥膳或補品,以表孝心。早期交通不便,許多出嫁的女兒難得回娘家探望雙親,但若在穀雨這天攜帶補品回家,不僅能與母親團聚,也象徵為母親添壽延年。這份溫暖的心意,讓不少人稱穀雨為「台版母親節」。
這樣的習俗在北部、南部甚至東部農村皆有不同程度的傳承。有些地區會熬煮麻油雞、人參雞湯、四物湯、豬腳等溫補料理;有些地方則會準備紅龜粿、壽桃、甜湯等象徵長壽吉祥的點心,用以表達對母親的感恩與祝福。
穀雨既是節氣的轉折點,也是一種生活智慧與情感傳遞的展現。在農業社會的節奏裡,它連結著土地與人心,也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仍能感受到那份自然與親情交織的溫度。
子女都有寸草春暉之情,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兒最有感受,現在越來越多人會在穀雨這天會準備補品給母親,吃什麼倒沒有什麼硬性規定,其實吃得養生就是補,回家看看母親,親情暖意也是補,一部分的人會在這天選擇豬腳麵線來當作進補的孝心。
吃豬腳麵線在台灣的傳統意義裡有「去霉運、添福壽」的意思,因為豬腳代表強健、麵線代表延年益壽,因此這天多數人會選擇帶豬腳麵線給母親進補,以慰勞她一年的辛勞
台中豐原舊稱葫蘆墩,穀雨時期是瓠瓜成熟季節,瓠瓜本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因此在該地也有人會在這天給母親準備「瓠瓜麵」。做法簡單又清爽可口,對年紀大的人來說負擔低,也是很好的選擇。
穀雨適逢春夏之交,乍暖還寒,天氣變化大,尤其雨水多雖利於農作物生長,卻不利於人體健康,濕氣熱氣不易排出體外,因此容易在這時節受季節的影響而生病。
春天是植物生長最快最好的季節,依循大自然的規律多食果蔬,例如:春筍、油菜、蘆筍、菠菜、韭菜、蔥等,可預防祛溼、外邪內熱。另外,飲食開始以溫補為主,別再像冬天一樣熱補囉!簡單就能上桌的湯品就適合溫補
紫 菜蛋花湯:紫菜清熱利水,鈣質鐵質都很豐富,最適合在溼氣重的春天食用。
韭菜蛋花湯:中醫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韭菜是春天的寶,溫補肝腎,春韭鮮嫩,是很適合在春天吃的食物。
▲紫菜清熱利水,鈣質鐵質都很豐富,最適合在溼氣重的春天食用
茶樹經過冬天的休眠,積累了養分,春天到來雨水豐沛,茶樹生機勃勃冒出新枝嫩芽,是為「春茶」,而在穀雨前後抽芽採摘的春茶,就叫做「穀雨茶」,連茶農都說是茶中佳品。
中醫說「穀雨茶」有清肝、洩火、明目、祛溼氣的效果,且它的氨基酸的含量相當豐富,胺基酸對人體炎症的損傷修復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可改善體能又能增強免疫力,穀雨茶也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在溼氣重的時節,很多人會維持飲茶的習慣,來保持身體康健。
▲穀雨茶有清肝、洩火、明目、祛溼氣的效果
24節氣的智慧是要人們順時養生,尤其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就像枯草逢甘霖般讓人有股新生勃發的感覺。穀雨做為步入盛夏前的最後一個節氣,抓住春天的尾巴,調整好忙碌的步調,慢下來感受一下春天帶來的溫和,慢活度過充滿希冀的這個節氣,希望整年都如春一般,生生不息。
撰文/Ariel
圖片來源/photo-ac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一年有24節氣,藏著老一輩人的智慧,依節氣來區分氣候的變化,蘊含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寓意在裡面。「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大約是每年的4月19、20或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