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蕭雅雯:孩子是生命的導師。父母要停止「控告」自己

很多生下身心障礙特殊兒的父母,總會忍不住問自己:「我是造了什麼業,才會生下這種孩子?」接連生下兩個發展遲緩女兒的音樂高材生蕭雅雯,也忍不住這樣控訴過自己,但最後她在女兒身上學到:父母要停止「控告」自己,把孩子擺在陽光下。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蕭雅雯:孩子是生命的導師。父母要停止「控告」自己

 

蕭雅雯、林照程夫妻倆身為師大音樂系畢業高材生,從小到大一路順風順雨,被認為是人生勝利組,沒想到24歲生下大女兒後,自此人生就再也不同,懷孕時做過所有檢查都沒問題,五個月後被醫生判定為發展遲緩,沒想到三年後出生的二女兒也被判定發展遲緩,讓夫妻倆又被再次打入絕望深淵。

▲蕭雅雯、林照程兩人是音樂高材生。

▲蕭雅雯、林照程兩人是音樂高材生。

 

不斷控訴自己,貼上原罪標籤

32年前,當時不是網路世界,是連手機都沒有的年代。特殊教育跟發展遲緩等名詞,在台灣也才剛剛萌芽、起步。

雅雯在24歲時生下第一個女兒──詠晶。孩子5個月左右時,身為音樂老師的外婆發現詠晶始終身體癱軟,眼神也常渙散,覺察孩子的不對勁,建議夫妻倆去作檢查,沒想到成大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判定為「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及早介入。這個檢查,直接打碎雅雯原本想帶著女兒出國深造的夢想,當時她的心中充滿困惑、矛盾、驚嚇。

在對「發展遲緩」這個名詞陌生的年代,一開始夫妻倆都抱著「等等看」的心情,對早療抱著極大期待,認為孩子會改善的、會恢復正常的!放棄工作,當起全職媽媽的雅雯,帶著孩子開始到處上早療課程。奈何心情就像溫水煮青蛙,慢慢地被煮到心死了。最終只能接受發展遲緩不可逆的現實,但不能接納。理智上能懂,心理上卻不能接受,雅雯自己一直到了老大八歲才徹底接受。

▲老大:第一個女兒──詠晶。是家中第一個遲緩兒,也是「天使心」的一切 起點。(圖片提供/天使心基金會)

▲老大:第一個女兒──詠晶。是家中第一個遲緩兒,也是「天使心」的一切起點。(圖片提供/天使心家族基金會)

 

沒想到第二個降臨的孩子竟然跟姐姐有一樣的症狀,此時,失落已經變成鐘擺般不停來回擺動的狀態。老二逸華,是四個月大發現的,兩眼渙散,肌肉

張力不足,10個月大對診斷確定發展遲緩。直到三歲,夫妻倆才接受這是不可逆、無法改善的事實。「當時,我的心都荒蕪了。」雅雯絕望地說。

當時夫妻倆不只找名醫,也忍不住到處去求神問卜,開始嘗試民俗療法、算命、通靈等,然而,心裡不僅沒有得到舒緩,還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會生下這樣的孩子?」「我是不是上輩子造了什麼業?」對自己貼上了「原罪」標籤,開始質疑、控告自己。最後甚至聽信通靈說,學音樂命格與孩子相衝,要求改行經營直銷,結果半年負債兩千多萬。

▲雅雯老大詠晶、老二逸華兩個女兒都是遲緩兒。(圖片提供/天使心基金會)

▲雅雯老大詠晶、老二逸華兩個女兒都是遲緩兒。(圖片提供/天使心家族基金會)

 

父母要懂得求救!適時停下來

趁著學齡前的黃金治療時期,雅雯帶著孩子上了很多課程,時間都被綁住,父母變得壓抑自己,不談自己的感情需求。她忙著照顧孩子,老公就忙著賺錢,兩人的心漸行漸遠。

「身為愛奇兒(身心障礙孩子)父母,都忘記自己的需要。其實,父母應該要留意自己的狀態,是否有發洩情緒在自己或者家人身上?要適時停下來,允許自己跟孩子有休息時間,否則父母不放過自己,也就是不放過小孩。父母要停止控告自己,把孩子擺在陽光下。」雅雯分享著自己走過的那段心情。

▲愛奇兒的父母要適時停下來,允許自己跟孩子有休息時間,否則父母不放過自己,也就是不放過小孩。

▲愛奇兒的父母要適時停下來,允許自己跟孩子有休息時間,否則父母不放過自己,也就是不放過小孩。

 

改變看孩子的眼光,孩子其實是生命導師

隨著詠晶和逸華漸漸長大,越來越多的症狀出現,也從原本以為單純的發展遲緩,轉變成多重障礙的孩子。尤其是詠晶,因為嚴重的智力發展障礙,導致她重複出現咬自己的手掌、磨牙等「自我刺激行為」的自殘行為。

多年來,雅雯總費盡心力想要改變她,卻發現自己對她的愛與耐心一點一滴消逝殆盡。每次她禱告時,總是祈求上帝將女兒變成「正常人」,這樣她才會快樂。但事與願違,直到一天,連禱告都失去耐性的雅雯脫口而出:「神啊,如果祢覺得她這樣很好,祢都不會生氣,那就把我變成跟祢一樣。」

幾天後,當她看見詠晶坐在客廳不斷的咬自己的手、磨牙發出怪聲、搖頭晃腦時,突然意識到「自己竟然沒發怒?」當時,她恍然大悟:「原來,這樣的孩子在上帝眼中是好的。」一瞬間,她意識到:「原來,有問題的人好像是我自己!而我為女兒們禱告的內容,是那麼地以自我為中心。」這一刻,她體會到:「原來孩子其實是我的生命導師。」

不要對孩子投射過多的期待與要求,這樣雙方都辛苦,有問題的是父母。」雅雯說。當她改變了看孩子的眼光,接納孩子原本的天然本質與樣貌後,她也發現過去對別人言行的在意、敏感也消失了。

「父母接納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才不會產生埋怨責怪、驚恐害怕、怨天尤人這些負面情緒。能自我接納後,才有了穩定的情緒,你才有健康開朗的心,才會想辦法度過各種困難跟挑戰。」回首來時路,雅雯忍不住這樣說。

▲父母要把孩子擺在陽光下,時常帶她出來活動。(圖片提供/天使心基金會)

▲父母要把孩子擺在陽光下,時常帶她出來活動。(圖片提供/天使心家族基金會)

 

父母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

夫妻倆也體會到,期待外界接納自己孩子前,父母必須先學習讓孩子融入社會。「父母要先走出來,孩子才有希望!」雅雯說。

隨著父母心態的改變,詠晶和逸華姐妹倆整個生活也不一樣了,不再只是醫院、各種治療課程,時常全家一起出遊、上館子、逛百貨公司,生活變得更多采多姿,家裡的氣氛也完全不一樣了,找回久違已久的歡笑。

1999年、2007年,分別又生下美恩和奕恩這2個健康的孩子。2002年9月,大女兒詠晶11歲那年,林照程、蕭雅雯夫妻倆創立了「天使心家族」。2006年,天使心家族基金會成立,是全台第一個專門協助愛奇兒家長和手足的社福團體,為家屬們連結資源,並以講座、活動、倡議等多元方式彼此互助。期待能為這些辛苦的家庭帶來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幫助父母接納自己、接納孩子。」這就是「天使心」存在的意義。

在大女兒詠晶14歲睡夢中自然過世後,過了蠻長一段時間,夫妻倆發現老三美恩,好像跟一般6、7歲的孩子不太一樣,似乎顯得特別的早熟、懂事、貼心。心理師朋友就建議夫妻倆多花時間陪伴美恩,花了將近兩年安排母女精心時間培養感情。

從她們身上,才發覺愛奇兒(身心障礙孩子)家庭中,愛奇兒的手足們也很需要被關注,這是一群容易因外表看來正常,但心理需求常被忽略的孩子。也是因為這樣,2005年之後,社團開始服務鮮少為人注意的愛奇兒手足。一開始同為愛奇兒家長的夥伴們會邀請心理師來帶領手足團體,讓年齡相近的孩子聚在一起,讓他們不僅有機會在團體中分享心情、被同理,更發展出支持彼此的力量。

現在,逸華已經29歲,但仍需要夫妻倆每天下午準時去接回家,但雅雯甘之如飴,笑著說:「就算她一句話都講不好。她還是我心目中最可愛的小公主。」生命自有其存在的意義,而這些愛奇兒就是降臨人間帶來生命啟示,不一樣的天使。

 

採訪撰文、攝影/林宜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