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6階段 Baby協調能力大促進!

「我的孩子未來又沒有要當運動員,要協調能力幹麻?」若有如此的想法,您可能就錯了!協調能力不僅代表肢體間的協調,也跟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反射動作相關,建議父母給予孩子富刺激且能自由探索的環境以及適當的戶外活動,順應孩子喜好遊戲的天性,鼓勵他盡情玩耍、活動身體,當孩子漸漸了解自己的身體後,自然學會掌控的技巧,自信心也將隨之而來。
6階段 Baby協調能力大促進!

 

「協調能力」是什麼?聽起來似乎很抽象,卻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臺安醫院關係機構臺安診所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黃謙瑄表示,協調能力即是各個部門神經互相協調出來的結果,如果哪一塊神經的銜接慢了半拍,就會出現問題;舉例而言,過馬路需要我們視覺與肢體系統間的協調能力,邊過馬路邊看對巷是否有來車,是自然而然的反射動作,如果這時還需要特意提醒自己這輛車快過接近了,猶豫該怎麼閃躲,那將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玩」,粉重要!

黃謙瑄醫師指出,一般的寶寶只要能吃得下、睡得好,並且能很快樂地跟你玩,通常這個小孩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許多baby玩得不夠,尤其在都市中的小孩缺乏活動、遊戲的空間,因此父母要提供孩子一個可以盡情活動的地方,例如:在家中設計一個遊戲天地,讓孩子可以自由、安全地活動身體;有空時也要帶孩子上公園跑跑跳跳、玩遊戲、玩球、溜滑梯等。
  
當baby還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大腦就已經開始發展前庭系統與觸覺系統,baby出生以後,會開始輸入大量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上的刺激,小小孩對自己的身體其實也不熟悉,因此4歲以前的幼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玩」,許多大肢體的動作在這4年就已經發展完成,包括:翻身、爬行、走路、跳躍、跑步。透過玩,孩子能活動各個肢體,從中也更熟悉自己的身體,對於肢體的掌控能力也才會更好;黃謙瑄醫師也藉由分享她的臨床案例,幫助我們認識協調能力的重要性。

 

4歲前,盡量動

黃謙瑄醫師再次強調,孩子在4歲之前要盡量操作學習,讓孩子接觸各樣的事物,讓他從自己的視、聽、觸覺中去了解這個世界,可擴充他的生活體驗;讓孩子從事多元的活動,身體各部分神經的協調度才會更好,現在很多父母由於過度注重智能,因此常要求小孩:「你只要把書唸好,其它事都不用操心。」

無形中讓孩子喪失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因欠缺活動,使得肢體整合和協調度都比較差,甚至造成孩子因為一味追求智能發展,而忽略掉了其它面向(包括:人際關係上的應對能力、挫折耐受力等),當然若孩子對自己身體的掌握能力比較差時,也會比較沒有自信。

 

資訊站

6階段,促進肢體能力
黃謙瑄醫師針對0~4歲孩子肢體的發展,提供以下6點提醒。

1歲以前
4~6個月大的孩子大多已學會翻身,7~8個月大的孩子開始會爬,大約會持續1~2個月的爬行時間,不要讓孩子太快從爬行階段就跳到走路階段,讓孩子有一段適當的爬行時間,可以刺激左右腦互用,因此父母不要因為急著讓孩子學走路,就強迫孩子從爬行改為站立。

1歲左右
當孩子11~13個月大時,大多已經可以行走,若父母常常抱著他,可能會造成孩子耐力和張力不好,應該讓孩子自行走路,培養其肌肉張力、肌力與平衡感,父母平時也可以多帶孩子做些活動。

1歲半左右
這時的孩子已開始會爬樓梯,父母不要因為心疼,就抱著孩子上下樓梯,讓孩子自己慢慢爬樓梯,讓他大腿肌肉有活動到,對於以後的跑步、跳躍也會有助益。

2~3歲
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到公園玩耍、活動與遊戲,讓孩子玩溜滑梯、攀爬等,或是牽著他讓他開心地蹦蹦跳跳,要求這年紀的孩子:「不行亂動,要乖乖坐好」是不合理的事情;若孩子比較文靜,父母要多鼓勵孩子活動,甚至陪他一起唱唱跳跳。

(詳文請見2009年二月號育兒生活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明佳
諮詢/臺安醫院關係機構臺安診所小兒復健科主治醫師 黃謙瑄
演出/mommy:李弘穎、baby:黃天佑 
拍攝/麗影房兒童成長記錄館 陳靖波(02-2503-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