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名人家庭

張齡予靠當記者這一招,婆媳溝通超融洽!劃出界線當外人,媳婦不黑掉,也能做自己!

婆媳處不來,天經地義!但處得來的婆媳,絕對是智慧!前主播、媒體人張齡予用不委屈自己、也不必黑掉的媳婦態度,同時也兼顧職場與家庭,讓自己與婆婆變成一起育兒的好夥伴。
張齡予靠當記者這一招,婆媳溝通超融洽!劃出界線當外人,媳婦不黑掉,也能做自己!

 

為了孩子,張齡予毅然決然離開十多年的新聞生涯,從主播轉型成媒體人及主持人,這是她給兒子小班長全然的愛。然而,進入家庭生活,迎面而來的就是婆媳過招、夫妻溝通、育兒關卡等,讓她直呼:「心情超乎想像!一直到孩子出生快一年,才完全調適好。」

 

孩子出生,重新定義自己

常年的新聞主播工作,讓張齡予習慣以理性看待事情,即使是結婚生子,也會計畫性的安排好一切,本以為休完產假就會回到工作崗位,沒想到小班長出生後,小小的身體出現一些狀況,讓她亂了套。

「我把小孩生出來,就有責任讓他健康面對世界,這是媽媽無法推託的責任。」她開始思考,如果繼續當主播,可能無法定期帶兒子看醫生,日後長時間的照顧與陪伴更是不可能的事,加上另有新的主持計畫,工作與家庭陷入兩難。這時先生告訴她:「妳總在焦慮著未來,遺憾著過去,卻沒有真正體認到當下。」這些話讓工作狂的她,決定在主播和主持人之間做出選擇。

轉型主持的決定,並不只是職稱上的轉變,跟家人的相處模式也會改變。尤其,張齡予從孕期 7 個月開始安胎,公婆小姑住樓下,每天都會見面,她秉持著開放的態度:「以前他們只從主播、電視的形象了解我,趁這段時間也能了解真實的我。」

 

▲為了孩子,張齡予離開十多年的新聞生涯,這是她給兒子小班長全然的愛。

 

婆媳爆衝突!焦慮狂 call 老公

真實的相處,意味著可能發生碰撞,公婆長時間進出家門,會不會產生衝突呢?張齡予不諱言的說:「當然會啊!」

前陣子,她整理房子時,從舊家搬來很多東西,堆了很多衣服沒有整理。當時,婆婆很想要在她家裡挪出空間,幫孫子放一張漂亮的小床,看不下去她的衣物太多,想逼迫她儘速整理好,把不要的丟掉,但她事務繁多,一直在拖延,引起婆婆的不滿:「你不要再寄望別人幫你整理了!現在只有一個我,就是我幫你整理!現在我們就開始,你不可以再拖延,這件衣服你還要不要?三秒鐘決定!好,你不會再穿了,我幫你決定!」

張齡予剖析自己,主要專注力都放在工作上,對生活較為散漫不在意,也不喜整理收納,而婆婆是專業級主婦,在家事和生活常規上要求非常高,她笑說:「那時候,我覺得壓力爆大,我很討厭整理,當時弄了十件衣服以後,光決定要或不要、摺的順序,我就已經快崩潰了!」

但是,婆婆非常堅定立場,她告訴媳婦:「沒關係,你不整理我幫你整理,你去休息!」張齡予一聽,簡直崩潰到不行,她心裡想:「天吶!你不要再逼我,求求你,放過我!」立馬跑回房間睡覺,然後打電話給先生,焦慮的叫他趕快回家:「我快要被逼死了!」

先生趕回家後,馬上勸說自己的媽媽:「你不要再逼她了,沒關係啦,我覺得這樣還好!」沒想到婆婆油鹽不進,強調:「不行!她今天不整理的話,一輩子都不會整理。」就這樣僵持了一陣子後,張齡予仔細想想,雖然婆婆講話很直接,但她說的沒錯,她一個人穿不了那麼多衣服。

於是,她兩天後告訴婆婆:「這一個禮拜內我會整理好,如果沒做到,你就幫我丟掉衣服,但這一週先不要管我,讓我自己選擇能夠完成的時間。」後來,張齡予調適好心情後,在時間內把衣服整理好,也結束這場差點擦槍走火的婆媳警報。

 

▲以前家人從主播形象了解我,現在慢慢了解真實的我。

 

別跟婆婆說道理!家人講的是情感

這樣日常的婆媳小劇場,相信許多家庭天天在上演!張齡予認為,婆媳問題大多是「情緒問題」,要給孩子穿哪一件衣服,長袖或短袖都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大家的出發點都是好意,如果婆婆的方式不能接受,媳婦知道了就好,儘量不要在情緒上打轉。

她跟婆家住很近,公婆每天都會進家門,這在許多媳婦眼裡是大忌!然而,開朗樂天的張齡予只強調:會儘量防範摩擦。舉例來說,她把婆婆的主婦身分定義為一項專業,婆婆若在寶寶副食品上有固定順序和配方,跟她的意見相左時,「婆婆在時,我會先照她的方式去做,之後大家再共同商量出一個最好的辦法來。」她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一味認為老人家的方法就是錯,有道理的就去做!

張齡予提及,由於婆婆非常尊重專業,因此她只要看到認同的育兒書,就會買兩套,「遇到難以解決的歧見,壞人不要自己當,人家醫師這樣子講,不是我講!」她笑說,即使在電視台是當家主播,在婆婆眼裡永遠是小女生和媳婦,她會直接把專家說法給婆婆看,若沒看她也會念給婆婆聽,問:「媽,您覺得這樣好不好?」雖然婆媳意見總不同,但萬事可討論,雙方定能找到共識和方法。

 

▲練習與婆婆互相尊重彼此的教養,有歧見的地方就看專家說法,避免摩擦。

 

張齡予坦言,幾乎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工作上,婆婆評價她是一個迷糊的人,「對於衝突,很多人選擇吵架,但吵架非常內耗,如果終極目標不是離婚,那其實中間沒必要有這些爭吵。」重點是達到目的,至於當下誰都會有情緒,儘量避免情緒爆發的過程,絕對是婆媳和諧相處的重點。

她分析:「老人家不能講道理,所以我一開始就放棄講道理,家人講的是情感。

 

婆媳相處大原則:劃出界線

「把自己當做一個外人,進到別人家,那就是必須要尊重,儘可能去尊重他們原本的生活方式,就像我從來沒想過要改變我先生一樣。」對張齡予來說,她是先生家的外來者,她會試著去妥協,或者夾縫中求生存。

看似委屈,其實是很有智慧的做法!張齡予不認為整個家是她的,她歡迎公婆進家門,但會堅持一點:把房門視為家人間的「界線」!

「我的隱私空間在房間,一出房門,我會換上可以見人的衣服!」這點她絕不妥協。

這條界線,讓她能夠容納別人,也能保有自己,「以前記者職涯也必須打團體仗,才能成就一篇好新聞,人生有失有得,不需要堅持什麼,能達到目的就好,看好的地方就會忘記壞的地方!」

 

遵照夫家習慣 先給婆婆安全感

談到婆婆的個性,張齡予笑說,她是個很厲害的家庭主婦,洗碗、擦地都一把罩,她認為,若能在家裡儘量照著婆婆的方式做,會讓她比較有安全感。例如,幫忙洗碗前,先問婆婆怎麼洗,「用這塊還是那塊海綿?海綿會分開嗎?洗潔精用哪一種?先洗碗還是洗盤子?洗完鍋子會怎樣放?」她會問得非常仔細,了解後就會照著婆婆的方式做。

當達不到婆婆的標準時,張齡予就表示會再努力,如果真的做不到,就撒嬌說:「那就這樣子囉,你也要知道我不是你訓練出來的,我是另一個家庭來的啊!」這樣說之後,婆婆就會理解她已盡力幫忙,這時再提供原生家庭的做事方法給予參考,婆婆也會容易接受。

張齡予認為,跟婆婆相處不是誇她厲害,而是一種成全,是用她的方式讓她有安全感,「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有安全感,大家就會相處得很舒服。」

這些觀念都是她從工作中得來的經驗,新聞工作每天都有太多的合作和結束,中間的溝通就顯得非常重要,要集合所有人的意見,找出大家的最佳利益。

面對婆媳相處,張齡予強調:「雖然是你的小孩,也是他們的孫子,衝突都是因為大家不了解彼此的想法,多一點耐心,別人就會心甘情願為你改變。」

 

母親愛與無畏 孩子情緒穩定成長

在和樂的家庭氣氛底下,公婆爸媽常來看小孩,加上張齡予對小班長採取「哭了就抱」的教養模式,時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的教養方式,漸漸的讓小班長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

她舉例來說,小班長基本上很少哭,如果哭了一定有他的理由,如:尿布濕或肚子餓了,且作息十分規律,約 4 小時喝奶一次,也已經養成自己的睡眠儀式,平常晚上 8 點喝完奶,就能睡到早上 6 點,情緒相對穩定。

 

▲張齡予的親密教養方式,讓小班長成長成愛笑有滿滿安全感的孩子。

 

因此,張齡予非常重視家人的相處和陪伴,雖然跟公婆住,育兒方面必須時時跟家人協調,但也能獲得後援和幫忙,讓她工作更無後顧之憂,「就像一則好新聞,必須所有工作人員的成全!每人都有獨特的地方,達到目的就好,不用吹毛求疵。」

或許,世上沒人生來是好婆婆,人前再和善的人,背地裡都可能會對媳婦要求甚高,然而,就像張齡予提醒我們的:「家人間更需要就事論事來談!有時候是腦洞小劇場讓事情複雜了,既然職場上問了最快,家人也該如此。」

跟公婆小姑幾乎同住的張齡予,利用在瞬變新聞職場學到的生存之道,悟出和婆媳家人之間的破冰訣竅,靠的不是多高深的溝通手段,而是一份希望融入先生家庭的心意,她把自己當外人,多問多學多嘗試,希望小班長在所有家人的相處和陪伴中長大,在愛中成長與茁壯,這何嘗不是母親為了孩子的成全與無私奉獻呢?

 

文/游資芸

採訪/張齡予 粉絲專頁

攝影/SuperCute寶寶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