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機率:
台灣平均每4個女性,就有1個女性有子宮肌瘤。目前發生的成因仍不明。
症狀:
多數人其實並無症狀,不過要看肌瘤生長的位置而定。如果是內膜下肌瘤或子宮體肌瘤,月經來的時候容易出血量大增或痛經;如果肌瘤生長的位置比較靠外側,就不會有任何症狀,除非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引起頻尿;或是肌瘤壓迫到大腸,引起便秘或腹脹等不適。
詹景全主任指出,如果女性長期有突出的小腹,可以看一下自己肚臍的位置是深或是淺。如果肚臍越來越深,那麼多半是因為體脂肪的堆積所造成的肥胖;倘若肚臍的所在位置很淺,即有可能表示子宮內部有異物生成,如子宮肌瘤。如果懷疑自己有這種問題,應求助於婦產科醫師,醫師會以內診的方式來確診。
影響:
1.經血量增加,流量太多時會導致貧血。
2.脹氣、便秘、痛經。
3.沒懷孕者容易不孕。
4.倘若已經懷孕,剖腹產的機率提升,早產、流產的機率亦會增加。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一旦確診後,每3~6個月需要做一次骨盆腔超音波定期追蹤;若狀況沒有改變,每年定期做一次骨盆腔超音波追蹤即可。
●子宮肌瘤若不會為患者帶來生活上太大的困擾,只要持續追蹤,無須手術;如果子宮肌瘤持續變大,可採子宮腔鏡手術(適用於肌瘤長在子宮內)或腹腔鏡手術切除肌瘤(適用於肌瘤長在子宮外)。如無生產意願,亦可摘除子宮。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有肌瘤者,別吃食補,如四物湯;另外山藥、豆干、豆漿因含有植物荷爾蒙,會刺激到肌瘤,使肌瘤變大,因此平時也要少吃。
2.有些產婦希望剖腹產時,可以一併摘除子宮肌瘤,不過建議不要這樣做,以免大出血。
延伸閱讀:女性癌症天敵:子宮肌腺瘤
子宮後傾或前傾
發生的機率:
平均每5人就有1人有這種問題。
成因:
骨盆腔天生結構與他人不同,合併子宮韌帶較長,容易造成子宮位置與角度前傾或後傾。歐名哲醫師也強調,無論是子宮前傾或後傾,其實都算是正常的現象,並不是疾病。
症狀與影響:
無論前傾或後傾,都較易不孕、也容易引起沾黏。不過後傾比前傾沾黏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因為輸卵管與卵巢位於子宮的後方,子宮後傾的話會覆蓋到輸卵管與卵巢,影響到輸送精卵的功能。在症狀上,子宮前傾會引起腹部疼痛;子宮後傾的人則因腹膜受到刺激,容易下背痠痛。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醫師會藉由內診、婦部超音波、子宮輸卵管攝影來確診。不過正因為無論子宮前傾或後傾,都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所以無須採醫療處置;若是想要懷孕、卻因此而不孕者,則可以於手術去除沾黏時,將子宮圓韌帶縮短以矯正子宮後傾,增加受孕的機率。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盡量避免使骨盆腔發炎引起沾黏(尤其子宮後傾的人要更加注意)。想要預防子宮感染,特別要留意性行為的安全性。發生性行為時要戴保險套,降低子宮感染的機率。另外也可以透過性病篩檢,以提前預防骨盆腔發炎或沾黏。
子宮內膜異位症
發生的機率:
生育年齡的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比例約佔10~15%;在不孕症的婦女中,這個比例則更高,大約是40%~50%。
成因:
當子宮內膜生長在不該長的地方時,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如果長在卵巢內,即為巧克力囊腫;若是長在子宮最內層,即為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通常是因為後曲子宮加上經血逆流所造成。在正常的情況下,女性約有90%的經血會排出體外,不過卻有10%的經血可能逆流至體內,一般來說身體都會自行將其清除;但後曲子宮則會有25%的經血可能逆流至體內,過多的經血逆流,身體會無法將經血清除。當經血滯留體內的狀況日趨嚴重時,就會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
症狀與影響:
1.痛經。(正常情況下可能月經來時會痛1~2天,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卻會痛4~5天。)
2.便秘、解便時感到疼痛。
3.性交疼痛。
4.血尿或排尿時疼痛。
5.若情況嚴重可能導致不孕。
確診後的處理方式:
詹景全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更加嚴重,停經之後症狀才會改善。對於不想再懷孕的人來說,痛經的問題可以服用止痛藥來改善;不過若是太過疼痛,就必須採腹腔鏡手術來處理內膜異位的部分。至於巧克力囊腫是否需要做手術,則依囊腫的大小而定。如果大於5公分不處理,日後可能會將卵巢撐破,引起腹膜炎。治療應以手術處理為主,藥物為輔。
生活上的改善之道與注意事項:
1.可服用口服避孕藥來治療輕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
2.別額外補充女性荷爾蒙。如有中醫問題,應求助於專科醫師及合格中醫師,不要輕信中藥偏方。
3.雖然子宮內膜異位症會造成不孕,不過一旦成功懷孕,反而會有助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這是因為孕期停經的緣故。如果患有輕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又懷孕了,可暫時先不處置,等到產後再確認是否仍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