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腿部骨骼發展3階段!正確評估寶寶坐、爬、走三大歷程

寶寶的骨骼配合著神經肌肉系統的發展,需要時間逐漸發育成形,也才能自然成熟從坐到爬進而到走的歷程。一般正常的寶寶都依循著七坐、八爬、九發牙,直到一歲走路的自然發展過程,但家長需要了解的是每個孩子的發展過程有快有慢,只要差距的時程不要過久都不必太擔心。
腿部骨骼發展3階段!正確評估寶寶坐、爬、走三大歷程

 

寶寶生下來的腿型跟大人的腿型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用成人的角度去看寶寶的腿型,需要經過一段不算短的成長期,寶寶的腿部骨骼形狀才會定型成大人狀。

寶寶的骨骼發展進程大致可以分為坐、爬、走三大階段。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院長王迺輝指出,當寶寶從翻身到坐得穩之後才會進展到爬行、接著是扶著站再來就是走路,如同蘋果熟成了自然會落地的自然過程,急不得,也不需要家長額外、過早的輔助。

而孩子的脊椎骨大約在六、七個月時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在這個時間點左右才能坐得穩,有些家長很心急,當孩子才三、四個月大就讓他坐學步車,這個時期寶寶的脊椎尚未發育成熟,太早學習坐立反而會對寶寶的脊椎有不良影響。

寶寶骨骼發展3階段

階段1,剛學會坐

坐得穩是骨骼發育的重要階段,大約在寶寶六、七個月時就可以單獨坐得穩,從寶寶學會坐開始後,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寶寶的坐姿問題。有些孩子喜歡採取跪姿,使兩腿形成「W」狀或是將兩腿壓在屁股下,這種坐姿坐久了有些會讓孩子將來走路的姿勢變成內八字腳(正常人走路的角度呈現約10至15度輕微的外八字)。

王迺輝院長表示,人體大腿骨的骨輪正常是往前傾,出生寶寶的傾斜角度約40~45度,約長大至八、九歲時角度就會減少成長而定型在15度左右,若孩子習慣以W坐姿玩遊戲、看電視,這會影響到大腿骨傾斜的角度,造成下肢往內旋轉形成走路內八字。若有這種現象建議孩子坐時以盤腿坐為佳,不然就改坐椅子;在大腿骨傾斜角度定型前若出現內八問題,建議孩子可以學芭蕾舞或直排輪來矯正,因為這兩項活動都是外八的腳形,剛好可矯正內八的姿勢。

階段2,爬行期

坐的下一個階段是爬,在這個階段有的寶寶會出現用一腿爬行來帶動另一腿的方式,家長常會擔心是不是寶寶另一腿發育不良。其實這是剛學爬的寶寶有時會出現的情況,因為兩隻腳的力量不同,若是發生的時間很長,建議帶給骨科醫師做檢查,醫師會察看寶寶的脊椎以及神經肌肉發展有無問題,雙腿的粗細是否相同、兩腳的肌力活動有沒有一樣,如果經檢查沒有問題,寶寶應該過一陣子就可兩腿一樣有力的正常爬行了。

階段3,學習走路時期

「唉呀!寶寶為什麼走路老是墊腳尖?到底正不正常呢?」這是有些家長的疑問。在骨科醫師的眼中,一歲左右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就像鴿子走路一般,會墊起腳尖、而且是橫向行走,這是剛會走路孩子會出現的正常狀況,通常過一陣子就會消失;不過,當孩子已經走得很穩後依然還是墊腳尖走路就要注意了,有可能是腦性麻痺的問題,因為腦性麻痺會造成腳後跟張力變強,孩子就會因此而墊起腳尖走,必需讓醫師診治。

延伸閱讀:寶寶多大會走路?注意4種學走路的常見狀況

注意!3大類先天腿部發育問題

大致來說,一百個寶寶之中約九成的孩子,腿部骨骼發育長大後都是正常的,但約有一成會出現發育停滯的現象。一般的問題像是內八、外八、O形腿、X形腿會隨著骨骼成長的過程自然消失,但也有些先天性的問題像是長短腳或畸形,皆需要經過醫師評估,才能決定在什麼時間點給予矯正治療,現在就請專家來為家長一一解惑。

內八O形腿、外八X形腿

先來談談家長最常問的寶寶腿部問題,也就是造成內八的O形腿、以及造成外八的X形腿。王迺輝院長指出,絕大部分的O型腿、X型腿都是寶寶腿部骨骼成長過程的正常發展,到達一定的年齡就會消失回復正常,家長不需過於憂心。

由於胎兒在媽媽肚子中呈現曲膝盤腿、小腿內旋的姿勢,等到孩子一歲左右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家長才注意到膝內翻,這就是一般一歲多的孩子會有O型腿、內八的原因。有的O型腿很明顯、有的則並不明顯,這是因為膝內翻加上小腿內旋角度不同的關係,因為小腿內旋角度的不同,有的甚至還會一腳較直、一腳有明顯膝內翻彎曲的情況,大多數會隨年齡發育而正常。

除非小腿內旋持續存在,一般小腿的旋轉三歲會定型。孩子長到一歲半至兩歲左右,膝蓋就會往外翻,形成X型腿,X型腿在兩歲至三歲階段最為明顯,多數也都是正常的現象,三歲以後腿就會自然慢慢直起來,大約到七、八歲腿部的形狀就會發育成熟。

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O型腿,通常在兩歲之後會消失,所以兩歲後持續有這個形狀就要就診,可以穿矯正鞋來矯正;而X型腿在三歲後也會漸漸消失,若未見改善,反而增加變形則需要帶去給醫生診治,可能和新陳代謝、軟骨等病症有關。出現以上兩種情況,尤其兩腳不對稱者更要請教醫師,由於孩子於二、三歲間X型腿最明顯時容易膝相碰而摔跤,而且跑步時因為要保持平衡的關係常會有內八的情況 。 

扁平足

走路外八,是扁平足造成的主因。王迺輝院長表示,當我們沒有腳弓,站立時就會造成腳部扁平外翻也就形成外八,而扁平足大致分為病態性扁平足與彈性扁平足。

一般來說,「彈性扁平足」並不需要擔心,正常腳從內側面觀察,會有一個弓形的弧度,這個弓形的弧度在寶寶一出生時尚未形成,所以腳底是平扁的,要等長大至四、五歲時,隨著骨頭發育以及肌肉發展到達某個程度才會出現腳弓。此外,當寶寶剛開始學走時,因為腳底板支撐不了身體的重量,一踩在地上就會出現扁平的形狀,這都是正常的狀況,等年紀大了自然會出現腳弓。另外,坐著時腳有弓形弧度,但站立時即消失內側腳弓者,稱為彈性扁平足,有遺傳性的因素存在,通常不會有症狀,且對日常的活動也不會有影響。

雖說大多數的扁平足隨著年齡會消失,但還是有少部分「病態性的扁平足」需要留意。「病態性的扁平足」會讓患者無法久站、站久了腳會痠,這與先天性腳骨異常移位、沾黏等問題有關。若家長觀察孩子腳有異樣、變形、不願久站、或是站久一點就會叫腳痠,或是四、五歲後仍未出現腳弓,就需要診治。

長短腳

長短腳發生的原因有先天與後天。先天的原因與骨骼發育異常有關,後天則和外傷、細菌感染、骨腫瘤或有神經肌肉的疾病等有關。長短腳如果在孩子骨骼發育成熟後,長短差距在2公分內則不需要矯治,但若超過2公分就需要接受治療。

王迺輝院長表示,長短腳的矯治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粗估推算孩子骨頭成熟時的身高與長短差異,才能決定治療的時機與方法。由於孩子的骨骼處於生長階段,建議不需要過早以手術的方式矯治這個問題,一般等孩子12歲以後進行手術矯治較為恰當。

當孩子學會走路後,出現長短腳問題可以先採用墊鞋墊方式解決,如果長短差距較小,可在較短的那隻鞋內墊上鞋墊,讓走路時不至於一跛一跛的,但若兩腳長短差距較大,就可採用鞋底加高的方式,加高的鞋底必須耐磨又質輕,需要專門的輔具店材質墊高,一般修鞋店的材質會過硬過重,不適合孩子使用。

長短腳的治療方式大約有三種:如果孩子身高夠高,可採較長的一腳截短的手術方式,這個方式複雜度較低;但若孩子身高不夠,就需採用短側骨頭延長手術,依據需求將大腿骨或小腿骨拉長,此手術使用外固器方式,緩慢延長骨頭及觀察骨延長間隙間骨再生的情況,需要注意週邊神經血管的耐受度與鄰近關節的活動度。

另外還有一種在國外較為常做的手術,因為外國人一般身高較高,會先計算孩子的骨頭何時會發育成熟以及預估長短腳的差距,在成熟前將較長的一腳用釘子固定生長板,此腳的生長就會部分停止,等骨頭全部發育完成兩腳就會差不多的長度,這個手術也是複雜度較低。至於要採哪種方式還是要由醫師評估後決定。

延伸閱讀:8種走路異常警訊!孩子常跌倒、撞到東西,背後原因別輕忽

3大類先天腿部發育問題

寶寶為什麼會經常跌倒?

我家小孩為何走路常跌倒,這也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這與寶寶的身體比例有關,寶寶的身體比率上都是頭大身體小,尤其在兩三歲時加上X型腿正明顯時期,走路時膝蓋常常碰在一起就容易摔跤,通常等到三歲後雙腿漸漸變直,跌倒的狀況就會改善

孩子選鞋5大注意事項

目前市面上有非常多種各式各樣功能的鞋子,家長經常不知道該如何幫寶寶選鞋,事實上還沒有開始走路的寶寶,鞋子對他來說並沒有功用,只有美觀與保暖作用,所以不一定要穿鞋子。等到開始走路後就需要幫寶寶選一雙適合的鞋子,選購的原則如下:

1.尺寸:

尺寸一定要合腳,不要太大也不要過小,有的家長喜歡在促銷時幫寶寶囤貨,事實上寶寶生長的時程有時快有時慢,預先買好的鞋子不一定適合孩子,過大的鞋子支撐性不足,對生長發育中的腳並不好,建議大約留一根手指寬度的空間較為恰當。

2.支撐性和防滑效果: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用毛線、布類等輕軟材質製成的學步鞋、涼鞋,其實並不適合剛學走路的孩子,因為鞋子鞋跟的支撐力不足,而且這種軟質的鞋子容易變形對腳弓尚未發育完全的腳並不佳。王迺輝院長建議家長選購尺寸剛好的小球鞋,一般球鞋在設計上鞋跟部位會有點硬度,剛好可支撐孩子尚未有腳弓的跟骨外翻,況且球鞋的止滑功能佳,材質又不像皮鞋那麼硬,是不錯的走路鞋。

3.材質的選擇:

現在化學有毒物質充斥在各種產品中,孩子的鞋也不例外,所以幫寶寶挑鞋時除了要注意尺寸、支撐性、防滑性外,也需注意材質。挑選時可注意是否有刺鼻的化學塗料味道,之前就有新聞指出有些鞋款的塑化劑含量過高,對孩子的健康有危害。

4.扁平足寶寶不需要特製鞋:

王迺輝院長表示,坊間有一些號稱給扁平足孩子穿的特殊鞋款,其實孩子並不需要這類的鞋子,反而會限制腳的正常發育。前面已經提過四、五歲前寶寶的站立時腳底是平扁的,腳弓會慢慢出現,所以並不需要特製鞋,如果孩子五歲以後還未出現腳弓,再請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5.不需要矯正鞋:

市面上也有很多號稱有效果的矯正鞋,事實上王迺輝院長認為這些鞋款都是不必要的,真正的腳部骨骼發育問題並不會因為穿了這些矯正鞋就改善,必要時需要經過醫師評估診治,再決定是否要給孩子什麼樣的矯正鞋。

延伸閱讀:是不想走、不能走還是不會走?破解孩子老是討抱6大原因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企畫編輯/吳慧敏
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院長王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