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旅遊

5大類親子旅遊景點,帶孩子出門,邊玩邊學這樣規劃!

無論是農曆春節、暑假,或各種連續假期,許多家庭都喜歡安排舉家出外遊玩,無論是在國內踏青或是到國外與孩子共同欣賞文化差異,美好的旅遊計畫總能令人精神為之振奮!而旅遊過程除了有助增溫感情,更能讓孩子「邊玩邊學」,體驗到許多平時鮮少接觸的生活小智慧!
5大類親子旅遊景點,帶孩子出門,邊玩邊學這樣規劃!

 

一家人四處旅遊、玩耍,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美好夢想,但將視野拉回到現實層面,帶著孩子出遊固然能創造美好回憶,不過大小麻煩也著實讓不少父母傷透腦筋。究竟該如何掌握旅遊前後的關鍵要素?與孩子外出時又有哪些必知守則?

孩子還小,可以帶出門嗎?

雖說傳統禁忌認為3個月以下的孩子應避免帶出門,但如今卻常見年輕媽媽帶著襁褓中的嬰兒四處去。在專業醫師眼中,幾個月以上的孩子才適合外出?箇中原因又是什麼呢?

3個月以下,麻煩大於樂趣

若要帶3個月以下的寶寶出門,並非不可以,而是稚嫩的嬰兒需要額外呵護,因此嬰童用品相對多,舉例來說,3個月以前的寶寶頸部尚未堅挺,基於要保護脖子,不適合使用揹巾,多得仰賴父母抱在身上或是安置在嬰兒推車內。試想,出遠門卻時時扛著嬰兒推車,豈非累壞了父母?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師陳宜男提到,曾有一份針對「帶3個月以下寶寶出門的瓶頸」調查,結果顯示,5成以上的成人認為,嬰兒哭鬧次數頻繁,對新手父母而言安撫不易,若與3個月以下的孩子共同出遊,可能為了照顧小孩,連大人自己都失去玩樂的興致。陳宜男治療師進一步指出,攜帶3個月以內的寶寶出門,可以歸類出以下幾個令父母頭痛的原因:

1.睡眠時間太長。

2.經常要餵奶。

3.更換尿布次數頻繁。

4.5哭鬧時不易安撫。

因此與其說,3個月以內的寶寶不適合出門,不如改口為「成人的麻煩大於樂趣」。

3~6個月,兩個小時試試看

孩子在6個月以前,一天的睡眠時間長達14~15小時,若前一天晚上已經睡足8小時,可以把握隔天上午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出門,盡量將行程及來回的車程控制在1~2個小時左右,外出地點可以住家附近為主,惟要留心小朋友的作息,例如孩子可能在中午左右會需要休息,若趕不及回家,會使孩子情緒焦躁難安。不過陳宜男治療師提到,其實孩子在6個月以前帶出門,比較好掌控行蹤,等孩子再大一點,可能會開始想要四處爬、甚至會走路的孩子更是令父母擔憂,所以6個月大前的孩子,只要掌握好作息時間,不妨試著帶孩子外出散散步。

6個月~1歲以上,挑戰較遠距離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可以挑戰將旅遊的距離及車程拖得再遠一些,例如3~4個小時,甚至半天左右的旅行計畫都可以嘗試;而孩子滿1歲後,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約減少到8~12小時,作息也變得比較規律,父母透過平常帶養的經驗,應該很容易就摸索出孩子哪些時間會有睡意、哪個時段須要補充食物,熟悉孩子的習性後,家長就能調控較佳的休息與遊玩時間點。另外,此時期孩子走路的能力漸漸成熟,不需要父母常時間抱著,成人相對會輕鬆許多,但同時也要注意讓孩子遠離危險。

不同年齡的旅遊目的

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意即相較於書本上的知識,身體力行更能使人獲得深刻的收穫,雖說孩子尚年幼,出外遊玩大多是以玩耍、娛樂性質居高,但若父母能把握外出遊玩,替孩子進行機會教育,或許會比平常在家裡無時無刻耳提面命來的更有效果。

0歲,提供刺激

1歲以前孩子的視覺發展相當迅速,從出生到4個月左右,視力往前躍進到可看見300~400公分左右的物品,陳宜男治療師指出,孩子待在家中的時間長,對周遭物品可能感到興趣缺缺,但帶著孩子往戶外走,就能讓他們拓展視野,看到許多新鮮事物的同時,也會誘發動作發展。例如在家裡使用玩具逗弄孩子時,孩子可能不太願意伸手去觸摸;或是正逢爬行階段的孩子,可能不太有主動爬行的意願,但當場景轉移到一個新環境,孩子可能因為周遭事物的新鮮感,使他們主動萌生想要探索的欲望。

1~2歲,建立概念

寶寶1歲左右,理解力及語言能力都尚未成熟,但若父母經常與之對話,長久下來仍能替孩子建立不少概念,例如帶著孩子外出時,牽引寶寶的手去觸碰花草、樹木,並一邊引導:「摸摸看,這是花瓣喔,滑滑的對不對?聞聞看它的味道,有沒有好香啊?」除了透過父母主動引導,建立對物品的概念之外,2歲左右幼兒正值語言爆發期,也會在探索的過程中累積詞彙,有助於將來學習更艱難的語句。

3歲以上,練習獨立

3歲以上的幼兒在平時教條的訓練下,已經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旅遊對父母及孩子而言,無疑是更好的學習機會。由於外出時成人可能會將精神花費在其他事物上,例如交通等,不像平常在家裡總聚精會神在寶貝身上,因此孩子能獲得更多空間來學習自己辨識需求,例如是否要上廁所、補充水分等,除了訓練孩子獨立,父母也能學習相信孩子的判斷與能力。

帶孩子出遊前6個注意事項

在了解孩子的基本能力與旅遊目的後,緊接著就要確認孩子的身心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一趟即將到來的旅程,出發前除了寶貝的身體狀況必須處於最佳狀態,還有許多規矩及叮嚀得囑咐孩子。

Point1:保持最佳身體狀況

幼兒的免疫力較成人弱,若是在旅遊前不慎感冒或出現腸胃狀況,會讓旅途中多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陳宜男治療師提醒,孩子若有身體微恙等情形,通常會在旅遊前2、3天就出現症狀,因此家長在預計旅遊的前幾天,就要多留心孩子是否有異狀,平時最好維持量體溫的好習慣,才不會臨時發現孩子發燒,不得已取消旅程,心疼之餘還得損失如車票、住宿等金錢上的花費。

Point2:維持好心情

除了身體不適會影響親子旅遊的興致外,情緒也是導致旅程順利與否的關鍵,許多家長在出門時會不斷催促孩子,例如孩子穿鞋子慢吞吞,媽媽可能擔心太晚出門會人擠人,而出口責罵孩子,不僅孩子玩樂的心情受到影響,夫妻間的氣氛也會降到冰點。陳宜男治療師表示:「若小朋友在出門前被父母訓斥,影響到心情,即使眼前有許多吸引力強大的新事物,孩子還是有可能會持續鬧彆扭,吵著要回家。」因此不妨將準備出門的時間提早,讓充裕的時間降低緊張、焦慮發生的機會。

Point3:建立心理準備

許多孩子由於不常出遠門,因此到了陌生的環境反而會有些放不開,為了讓孩子盡快融入新環境,父母可以試著在旅遊前1、2周替孩子作心理建設。例如有些孩子習慣認床、認房間,若想嘗試帶寶貝外宿,不如試著以遊戲方式,讓孩子在家裡先練習看看,舉例來說,父母可以邀請孩子晚上到家中的其他房間進行大冒險,挑戰在不同的地方就寢,並告訴孩子:「我們要今天晚上要在另一個房間睡覺喔!」觀察孩子的反應與需求,當孩子逐漸能夠接受換個地方過夜,旅遊便能更得心應手。

Point4:認識基本指標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基本指標,在孩子1歲前父母就能漸漸提醒、引導孩子認識,例如紅綠燈標誌、洗手間的圖形等,若孩子能具備基本概念,父母在帶著他們外出時也能少些擔憂。例如孩子原本就知道紅綠燈號誌代表的意義──「紅燈時不能行走,綠燈才可以過馬路,如果紅燈的時候擅自過馬路很危險,會被車子撞到」那麼即使家長在旅遊過程中手忙腳亂的時候,也不必擔心孩子會無視交通號誌,一股腦的往馬路上衝。而這些基本符號的認識,可以融入平時的親子互動中,舉例來說,父母可以將一些符號印出來,跟孩子進行類似「心臟病」的遊戲,當父母下指令:「找找女生廁所在哪裡呢?」讓孩子辨識女生廁所的圖案,與之競賽,看誰能先拍到紙卡。

Point5:照顧自己的能力

外出旅遊接觸到的環境與居家生活一定存在很大差異,因此除了要鼓勵孩子表現出勇敢、獨立的一面之外,也可以引導他們培養照顧自己的能力,除了基本的口語表達,如:想上廁所的欲望、身體不舒服、肚子餓、很累……,還可以替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小包包放置必備物品,例如水壺、衛生紙、玩具等。陳宜男治療師建議,家長可以準備與孩子樣式類似的包包,孩子會透過觀察大人的行為出現模仿動作,像是當媽媽坐下休息時,「把後背包放置在雙腿上,拉開拉鍊、拿出水壺、打開蓋子、喝水」一系列的行為可作為孩子最具體的教材。

Point6:預告危機處理

遠離熟悉的環境,難免會遇上一些突發狀況,基本上2歲以前的孩子會緊緊黏在父母身邊,但3歲左右的孩子卻是走失的「高危險群」,尤其有些孩子比較活潑、不怕生,父母在出門前就要叮嚀孩子要牽好手,不能跟不認識的陌生人離開。建議家長若擔心與孩子失散,可在孩子的衣物配件上註記能辨別身分的資訊,像是在褲頭上繡名字等;出門前也要盡可能的讓孩子多吸收些有關父母的資訊,例如媽媽穿什麼樣式的衣服、父母的名字、家裡車子的顏色等。

除此之外,當親子一同抵達某個景點時,父母可先帶著孩子尋找標的物,像是服務台、入口處的大門等,並告知孩子「若是跟爸爸媽媽走散了,就站在這個地方等我們,除非是警衛叔叔或是穿背心的志工阿姨來幫忙,不然不可以亂跑喔!」而若家長不確定孩子是否能遵從指示,則可於日常生活中測試看看,例如帶孩子到公園時,交代「如果找不到媽媽,就到溜滑梯旁邊等我」,然後趁孩子不注意時躲起來,看他們是否能記得父母的囑咐,到指定地點等待會合。

一起擬定親子旅行計畫

然而,一趟美好的旅程背後須經過繁複的準備作業,尤其帶著孩子出遊時,寶貝可無法忍受來回往返的舟車勞頓,因此事前的準備萬萬不能馬虎,除了眾多因素需要納入評估之外,行李打包也是一門大學問。

鎖定旅遊目的地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由成人決定旅遊地點,這是因為孩子可能對地理位置及陌生的城市沒有概念,但其實若平時父母能多投入心思對孩子進行相關教育,就可以與孩子一起決定旅遊地點,例如坊間有許多幼兒版的旅遊書籍或介紹地理的動畫影片,都可以加強孩子想要探索的欲望,若孩子能主動表達出:「我想去某某地點玩」或透過平時與孩子的對話,讓他多熟悉即將前往的旅遊地點相關資訊,在旅程中孩子就能獲得更多連結與期待,而非僅是出門透透氣而已。

這樣安排,父母&小孩都滿意

規劃行程時,建議可以挑選2~3個玩樂性質高,小朋友能夠打發時間的景點,同時搭配數個成人喜歡的景點,例如第一站先帶孩子去手作工廠,第二站則前往風景區,讓孩子在玩樂後稍微放鬆精神,即使小朋友體力不支睡著了,父母仍可以推著推車散步、拍照等,若一味遷就某一方,過程中某些成員可能就無法盡心投入、享受旅程。

評估4要素,行程更順利

旅遊的主要目的地拍案後,接著就要進行細節規畫,將一切準備就緒,過程才能更順利,其中最重要的4要素為:

1.天氣:

若計畫到戶外去遊玩,卻一整天都陰雨綿綿,不但無法如期進行活動,孩子也會將失望的表情掛在臉上。因此父母可以在旅遊前先查找該地的氣象預報,不過各地氣象臺的資訊都不同,如何知道哪個最準確?建議家長可以對照氣象預報與實際天氣的差異,找出與實際天氣相差最小的氣象資訊。但天有不測風雲,為了避免突然其來的氣象改變打壞旅遊計畫,爸比媽咪可以在規畫行程時,多找一個雨天備案,如室內博物館等,才不會浪費難得出遊的好興致。

2.交通:

無論是自駕遊玩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交通都必須謹慎評估,親子部落客青青小熊分享自身經歷,若是選擇在連續假期外出,有些容易塞車的路線就可以盡量避免,也要事先將預計抵達的各個景點順序排列好,才不會花太多時間在交通上,另外如火車票、高鐵票等資訊,出門前幾天也都要再三確認,以免記錯行駛時間等意外發生。

3.住宿:

每個人對住宿的品質要求不同,建議在預訂飯店或民宿之前,先查找有無相關評價,另外如是否有附早餐、提供盥洗用具與否、寢具數量夠不夠等問題,都應事前向飯店確認。青青小熊分享,自己在預訂出發的前幾天,會再度撥電話確認訂房事宜,以免出了差錯,帶著小孩很難臨時找到落腳的住所。

4.結伴對象:

親子旅遊除了小家庭一同前往之外,有時可能還會邀請親友共襄盛舉,青青小熊提到,若結伴對象為家裡的長輩,行程規畫可能要評估長輩的體力做出些微調整,例如盡量挑選不用步行太久的景點,也要把握用餐時間,避免讓長輩身體不適;但若是與朋友共同旅遊,則時間及行程的安排都較為彈性。

收拾行李有訣竅

爸比媽咪都知道,每每要帶孩子出門,媽媽包總是亂成一團,外出旅遊更是擔心帶太多東西徒增負擔;帶得太少又怕遇到突發狀況。青青小熊建議,父母可於出門前先將必備用品列出清單,例如容易遺漏的相機電池、記憶卡等都要再三確認,而寶貝的行李則可邀請他們一同參與收拾。陳宜男治療師補充,寶貝參與收拾行李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從與孩子討論應該攜帶哪些物品開始,都是腦力激盪,也是考驗寶貝平時習慣的好時機,例如請孩子去拿襪子與外套時,孩子是否可從正確的櫃子中找到所需的物品。

而在打包行李時,建議可以替孩子準備自己專屬的行李袋,將寶貝與成人的用品分開放置,以方便尋找,並將會頻繁使用到的奶粉、尿布、毛巾等物品放置在媽媽包內,短暫下車時只要拿取媽媽包即可,替父母減輕不少負擔。

★寶貝行李Check List

■ 換洗衣物

■ 睡衣

■ 外套

■ 襪子、鞋子、拖鞋

■ 防曬用品(防曬乳、帽子、墨鏡等)

■ 尿布

■ 乾、濕紙巾

■ 乾淨塑膠袋

■ 防蚊用品

■ 外傷、蚊蟲藥膏

■ 耳溫槍

■ 退燒藥

■ 水壺

■ 保溫瓶

■ 奶瓶、奶粉

■ 餐具

■ 口水巾

■ 牙膏、牙刷、漱口杯

■ 盥洗用品(沐浴乳、乳液等)

■ 雨具

■ 安撫用物品(玩具、奶嘴、小毯子)

■ 嬰兒推車、揹巾

 

那麼,有哪些親子旅遊景點適合帶孩子一起出遊呢?職能治療師x親子旅遊專家 推薦5大類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