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期知識

矯正胎位4方法

在40週的懷孕過程中,想自然產的媽咪最害怕聽到胎兒有狀況,像是胎位不正,這代表必須採取剖腹產才能生下孩子。究竟什麼是胎位不正?對於寶寶會造成哪些後遺症?是否有矯正的機會?
矯正胎位4方法

 

正常胎位,意指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姿勢為「頭下腳上」,只要胎兒不是以這個姿勢待在媽咪腹中,便稱做「胎位不正」,但又因位置不同,分成好幾種類型,例如:臀位、斜位、橫位與顏面位等。懷孕初期被檢查出胎位不正的機率高達25%,隨著週數的增加,其比例會逐漸下降,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第32週時的胎位不正機率為7%,第37週以上則降低至3~4%。由於胎兒位置在早期可能會隨時改變,孕媽咪無須太過擔心。

 

胎位不正,順產不易

胎位,意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姿勢十分重要,將攸關到孕媽咪會順產或難產,正常狀態來說,胎兒浸泡於羊水中,因頭重腳輕的關係,自然會呈現頭下腳上的狀態,這在生產時最為順利,只要胎兒並非「頭下腳上」,即為胎位不正。


由於懷孕早期時,胎兒很可能會在媽咪的肚子裡轉來轉去,必須等到30周以上才逐漸固定下來,因此,早期的胎位不正無須太過擔憂;胎位不正的類型是依照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的部分做區分,可略分為以下幾種:


臀位

胎兒臀部靠近媽咪的子宮頸,為頭上腳下的姿勢,也是胎位不正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分為單臀位、混合臀位、全膝位、不全膝位、全足位、不全足位。

橫位

橫躺於媽咪子宮中,面部朝上。

斜位

與橫位意思相近,僅為角度的差異。

顏面位

胎兒應保持頭下腳上,且面向媽咪的背後。若面向媽咪子宮頸口,則為顏面位的胎位不正。

枕後後位

當胎兒頭下腳上,但面部朝向媽咪的腹部者,稱為枕後後位。

額位

胎兒的頭頂應朝向媽咪的子宮頸,若面對子宮頸的是胎兒的額頭,稱為額位。


原則上,只要孕媽咪按時進行產檢,胎位不正的狀況可以透過超音波來察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蘇聖淵表示,也許部分媽咪曾聽過老一輩說過醫生會利用觸診方式判斷胎位是否為正,這是因為胎兒頭部較硬,用觸摸方式判斷頭部位於子宮的哪個部位,然而,隨著醫學的發達,只需透過簡單的超音波,便可清楚知道胎兒的位置是否處於正常的頭位。此外,即使在第32週前偵測出胎位不正,孕媽咪也無須太過擔心,此刻的胎兒仍可能不斷旋轉,通常超過32週以上,才能確認胎兒是否為胎位不正。雖然胎位不正的胎兒多半會採取剖腹產,但卻不會對母體或胎兒造成健康上的危害。

 

造成胎位不正5成因

胎兒32週前在媽咪的肚子裡任意翻轉,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而時常收縮,由上而下施力,同時將胎兒的頭部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蘇聖淵醫師表示,幾乎90%以上的孕媽咪都是正常的胎位,僅有少數的胎兒會呈現不正狀況,而胎位不正多半屬於自然機率問題,較無預防方式,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胎位不正較常出現於孕媽咪羊水過多或過少、子宮異常等狀況,例如: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此外,媽咪若患有子宮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導致胎位不正,多胞胎孕婦、前胎為胎位不正而剖腹產者也同樣會提高胎位不正的機率。


成因1: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媽咪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即使到了32週左右,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反之,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成因2: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統稱子宮異常引起之胎位不正。由於女胎兒在媽咪肚子裡時,子宮為兩個組織融合後所形成,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兩個組織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子宮,若融合不完全,依照程度可分為近似愛心形狀的雙角子宮、子宮中間有個分隔的子宮中隔或雙子宮。由於子宮形狀異常,造成裡面空間較為狹小,易使胎兒胎位不正,同時也會增加子宮早期收縮、早產及早期破水的風險。


成因3: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兒同時位於媽咪子宮內,當胎兒在活動時,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成因4:胎兒患疾

若胎兒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也會增加胎位不正機率,水腦症胎兒的胎頭過大,姿勢較無法調整為正常的頭位;無腦症的胎兒由於缺乏頭蓋骨,為嚴重的胎兒畸形。然而,早產兒由於發育遲緩,胎兒體積過小,胎頭無法被固定於子宮內。


成因5:第二胎以上之經產婦

媽咪生過許多胎後,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因此,在子宮被撐大後的收縮力道不足以將胎頭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